夏日遛娃
(資料圖)
隔代親的濃濃愛意,有限時光里的貼身陪伴,讓我們陶醉其間,樂享天倫。
辛丑牛年正月初一,女兒晨晨生下兒子,年逾古稀的我終于得以晉升。今夏飛越太平洋,把小外孫牛牛摟在懷里,也有了親自遛娃的機緣。
女兒降生于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似無“遛娃”一說,而我們每天忙忙碌碌,除了有限的幾次帶女兒在公園和滬郊溜達白相,幾乎沒有遛娃的經歷。何曾想到,如今竟在異國他鄉過了一把癮。初為“牛媽”的女兒,每天在讓牛牛吃好睡足之外,最費思量的就是選擇遛娃的地點,盡量能讓牛牛感覺新鮮,多接觸大自然。身為外公外婆,我們當然義不容辭地協助女兒,參與遛娃,也見識了西方的遛娃情境。
其實,遛娃是一項德智體美勞諸要素兼具的綜合性任務,其中涵蓋著陪娃、哄娃、抱娃、喂娃、追娃、曬娃、教娃等等一系列行為,不僅需要耐心、韌勁和體力,視線須臾不得離開娃娃,甚至還要和小不點兒“斗智斗勇”。我們的小牛牛活潑好動,一旦撒歡開跑,兔子般竄將出去,猝不及防,措手不及,唯恐有閃失,趕忙追上去,以致氣喘吁吁,老心臟猛刷存在感……無論工作日還是休息日,但凡遛娃的“網紅勝地”,娃娃云集,嬰兒手推車、兒童自行車、折疊式拖拉車儼然是遛娃標配。遛娃者年輕母親居多,各式服飾,各種語言,猶如聚集在國際性活動現場。娃娃們被打扮得五顏六色、花枝招展。大人們則仿佛無視烈日,只是愛意盈盈地注視著陽光下興高采烈玩樂的娃娃。
多倫多適合夏天遛娃的地方不少,我們陪伴牛牛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圖書館。這里的圖書館無論規模大小都設有兒童活動室,各式小型游樂設施、各種兒童讀物,連廁所也是“適娃式”的。墻邊停放著一溜兒童推車,媽媽們陪著娃娃在涼爽舒適的環境里玩耍和閱讀。布點于各社區的公益早教學校,也是遛娃的優選所在。布置得童趣盎然的教室里,任憑娃娃們自娛自樂,一到點,老師讓家長和娃娃們圍坐一起,做游戲、教唱歌、互動同樂。散落于各處的社區活動中心和“口袋公園”,也是遛娃消暑的好去處。安大略省科技館、大多倫多濾水廠、動物園、工廠舊址、農場、游船碼頭,以及公寓樓里的兒童游戲房、百貨商場和超市,都有我們遛娃的身影。
“牛爸”振振則在上班之余,驅車載著全家去遠處遛娃。在金斯頓皇后大學,他把兒子領進自己攻讀碩士學位的教學樓里逛個遍,讓牛牛從小嗅嗅書卷氣。多倫多之外的奧克維爾省立國家公園、希姆科湖肯彭爾特灣沙灘、艾羅拉小鎮、惠林頓公園……都留下我們遛娃的足跡。誠然,多數情況下遛娃的“主教練”還是女兒,外公外婆hold(吼)不住調皮的牛牛,只能當助理。而隔代親的濃濃愛意,有限時光里的貼身陪伴,讓我們陶醉其間,樂享天倫。(呂怡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