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見證者——生于1978⑤|?曹東梅: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見證者:曹東梅
出生日期:1978年8月26日
(資料圖)
宿遷網訊(記者 鐘巧 夏莉莉)“自記事起,我常聽母親說以前的日子很艱苦,小時候吃不飽、穿不暖,而我記憶里的日子卻是幸福甜蜜的。母親總會說,你趕上了一個好時代。”今年45歲的泗洪縣青陽街道高莊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曹東梅感慨道,出生、成長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我們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一連串兒”幸福,真實見證了45年來的美好巨變。
作為改革開放的同齡人,1978年出生的曹東梅,已在社區工作了24年,是“小社區”大變化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之一。社區里的點滴變化讓她由衷地感到自豪——社區面貌煥然一新,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工作人員素質提升,服務更加規范;和諧社區共治共享,居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社區凝聚力、居民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
見證:從“單一”到“多元融合”
“剛到社區工作的時候,辦公條件比較簡陋,工作任務基本上是走街串戶了解情況、挨家挨戶宣傳政策等。”曹東梅談及社區工作如數家珍。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越來越多的惠民政策讓城市中的每個“小社區”都發生了“大變化”。社區涌入了年輕的新生力量,不斷改變著社區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模式,辦公條件越來越好,社區工作者隊伍更有朝氣,轄區居民不出社區就能辦成“大小事”,享受的福利也越來越多。
2022年,泗洪縣青陽街道高莊社區成立。由于工作成績出色,曹東梅被調至高莊社區任黨總支書記、主任。該社區黨總支下設3個黨支部,現有在職黨員113人。
“這些年來社區的變化可真不小,以前辦點事,跑幾趟是常事,服務內容也單一。現在社區服務站為居民提供很多的便民服務,窗口電子屏指引一目了然、寬敞明亮的圖書室、溫馨舒適的休閑室等,都展現了非常好的服務環境,工作人員熱情接待認真負責,讓來此辦事的居民感到很安心。”看著社區的變化,前來辦事的轄區居民楊利民非常滿意。
有事情,找社區。這是如今社區居民遇到難題時的第一反應。“對于居民來說,現在社區服務是不可或缺的。”曹東梅說,20多年來,自己親歷了社區工作從“單一”到“多元融合”的蛻變。從“一間舊屋子,兩張破桌子”到“寬敞明亮的各種功能室”再到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務”,這些變化讓居民越來越感受到自己的生活與社區融為一體。
轉變:從“管理者”到“上門服務”
“高莊社區位于泗洪縣城南,總人口約1.1萬人,其中常住人口7600余人。轄內有高莊花園、碧桂園、書香別院3個住宅小區、1個自治小區、3所學校。為全面做好社區服務,有效滿足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我們建立了覆蓋社區內全體居民的網格系統,推行基層治理‘網格化’,打通服務居民‘最后一米’。”曹東梅深切感受到,網格化管理讓社區工作有的放矢,也讓社區工作從“管理者”轉為“上門服務”。
義診、盲人按摩、免費理發、修鞋、磨菜刀、維修小家電……今年以來,高莊社區以小區黨支部為民服務日“5102”系列活動為抓手,建設“便民服務‘零距離’,幸福就在‘家門口’”主題服務廣場,讓小區居民參與到活動中,讓居民“在門口”就能夠輕松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微難事”,提高居民歸屬感、安全感、滿足感、幸福感。同時,社區黨總支充分發揮社區樓棟黨員、在職黨員、社區干部及志愿者的先進模范作用,以社區低保戶、殘疾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等為重點人群,開展“一幫一”志愿服務。
“過去社區工作多在調解鄰里糾紛、傳達政策,而現在我們社區的服務內容更加多樣,針對不同人群,有針對性地進行服務。”曹東梅表示,隨著近年來社區軟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社區干部在解決群眾困難、化解社會矛盾等方面越來越有力度,社區服務滲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硬件”上,圍繞群眾“急難愁盼”,大力完善基礎設施,打造宜居環境,提升社區生活品質;在“軟件”方面,堅持黨建引領網格化工作,從“等群眾上門”,轉變為“送服務上門”,發動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讓居民幸福感和獲得感滿滿。
“社區為我們轄區居民量身打造了菜單式服務,足不出戶一次性辦結,這樣的服務放到多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社區還經常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藝演出、科普講座、法治宣傳等,既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也提升了居民的整體素質。”見證了改革開放給生活帶來的巨變,轄區老黨員徐振美激動地說,這些無疑是黨的政策、改革開放帶來的好處。
“以前我們有重要的事項告知居民,要到小區張貼告示、挨家挨戶進行通知,許多工作都靠兩條腿。再后來有了電話,就可以通過電話傳達出去。”曹東梅介紹,現在推出社區公眾號、微信群,通過互聯網實現了居民足不出戶即可享受便民服務,尤其方便了轄區的特殊群體,提高了社區工作的效率。
為小區解決停車難、安裝充電樁、幫扶困難群體……這些看似很平常的小事,樁樁件件卻又是居民心頭的大事。從“等群眾上門”到“送服務上門”,近年來,高莊社區想方設法為居民提供多元化、精準化貼心服務,讓群眾的生活更加“愜意”更有“質感”。
收獲:從“顏值蝶變”到“幸福加碼”
走進書香別院小區,道路平整寬闊,漂亮的花園,各種小區文化展板,讓人感覺舒適溫馨。居民丁海蘭正在健身廣場鍛煉身體,良好的環境讓她心里別提多高興了。
在高莊花園小區,一幅安居樂業的美好畫面躍入眼簾:幾名志愿者分工明確,打掃小區衛生;涼亭里,老人們悠閑地下棋;花園廣場上,十幾位居民分坐在長椅上,有的聊天,有的帶孩子玩耍,歡聲笑語陣陣傳來,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大家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社區領導把群眾放在心上,不僅小區環境變好了,還新增了休閑廣場,我每天都帶孫子、孫女來這里玩,涼亭里增設了長椅供我們休息,真是想得太周到了,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啦!”十幾年來,許乃俠大媽親眼見證了社區一點一滴的變化。從墻皮脫落、環境雜亂、設施老化到綠化提升、環境有人監督管理、樓道堆物堆料正在消失,社區生活環境品質逐漸提升。
日新月異的社區建設,持續提升的精細化服務,充滿活力的基礎治理,讓居民時時處處感受到溫馨與安逸。“改革開放以來,群眾的生活不僅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大家對居住環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年實施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讓轄區的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道路平坦了、環境美化了,居民們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種種喜悅。”曹東梅說,近年來,社區不斷完善衣、食、住、行等公共服務,強化為民、便民、安民等功能,讓居民切實感受到“生活便捷舒適、服務無處不在、幸福就在身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