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日報:解決提筆忘字還得多練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賬與帳很多人分不清”喜提微博熱搜,在多個社交軟件和平臺,用戶誤把“帳戶”作為登錄頁面、用戶協議和隱私政策中的日常表述。這一話題很快戳中網友痛點,不少人在下方發表留言,支持漢字的精準書寫和正確使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也通過媒體明確表示,已針對這一現象擬函請中央網信辦相關部門進行糾正。
誠然,這次熱搜并非個案,倘若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提筆忘字”“錯字頻出”時常出現在我們周圍?;蚴窃谀硞€日常辦公的場景,將同形字張冠李戴,或是家人隨意問起某個字的字形時,幾人同時陷入想不起來的尷尬。包括此次微博話題熱搜,折射的是對漢字使用的集體忽視,這不得不為我們敲響警鐘,切莫因為大意,忽略了對漢字書寫的認真和專注。
文字是文化的印章,在千年時光的無聲流動中,漢字寫意舒展,蘊藏著經由時光淘洗的文化紋理。從寫實細膩的象形文字,到方正挺拔的楷書,再由行云流水的行草,直至現今通用的簡體字,漢字的變遷,呈現了瑰麗燦爛的中華文明和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我們以手中之筆書寫漢字,筆鋒流轉之際,亦傳遞著祖輩厚重的文化理念和多姿的文化氣息。
乍一看去,“提筆忘字”只是記憶的偶然短路,偶爾寫個錯別字,只要改正過來也仿佛無傷大雅。但是長此以往,意識淡漠地對待漢字書寫,尤其在需要良好文字運用能力的當今社會,此般“失寫”只會降低個人的內在形象,貽誤事業發展,甚至會降低對漢字所屬文化的傳承和認同。現今,國民綜合教育水平已經得到大幅度的躍升,人們有著更加便利的條件去獲取文化知識,筆者不禁反問,為何在當今依舊頻繁地出現“忘字”“錯字”呢?
原因之一,是碎片化閱讀割裂了人們的知識體系構成,網絡大數據又根據用戶喜好將類似內容不斷疊加。尤其對于沒有長期學習習慣和深度閱讀意愿的人群來說,所看到的、所“刷”到的都是片面、淺表的資訊,猶如桌子上散落的拼圖,難以黏合成系統的知識框架和豐富的漢字儲備。原因之二,是便捷的科技手段對漢字書寫的替代。打開電腦辦公,很多人習慣用拼音輸入來編寫材料,有的人干脆用語音輸入代替書寫,在這個“手稿消失的年代”,筆對部分人而言,已經從過去的書寫工具變成了當前的案頭擺設。
有因必有果,當我們在警醒漢字“失寫”的不良后果時,需要重新回到起點,找尋破解這一癥候的良方。筆者認為,“讀與寫”看似尋常,卻恰巧是不可或缺的兩種維度。首先是讀,讀為前提?!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焙A康拈喿x積累,專注的深度閱讀,會極大地提升個人的漢字儲備與知識構成,這些都如春風化雨,浸潤個人日常的書寫表達,并在某個契機贏得形象提升和發展機遇。其次是寫,寫為強化。也就是說,告別提筆忘字得先提起筆。“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我們無須文豪的推敲煉字,但是想提升書寫能力和書面表達,必得將閱讀的輸入轉化為實踐的輸出,把閑置案頭的“筆”重新拾起。無論做書面摘抄抑或紙質筆記,只要真正提筆去寫、去用,并且持之以恒,定能熟稔掌握漢字的精準運用。(張男)
(來源:遼寧日報)
【編輯:符櫻】
【來源:遼寧日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