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真“賬號”與“帳號”的積極意義
(資料圖)
原標題:較真“賬號”與“帳號”的積極意義
是“賬號”還是“帳號”?近日,某高校郵件登錄系統頁面中詞語錯用,引發關注。與這則新聞相關聯的另一個消息是,多家社交軟件和互聯網平臺登錄頁面相關表述中,將“賬號”錯用為“帳號”。今年7月以來,在國家語委的關注及推動下,相關社交軟件和互聯網平臺已相繼改“帳號”為“賬號”。(8月16日《光明日報》)
圍繞“賬號”還是“帳號”的討論,讓人們厘清了“算賬”“賬號”與“蚊帳”“營帳”的用字區別,從而認知并矯正了在“解封帳號”、“帳號與安全”、“注銷帳號”中對“帳”的別字錯用偏差。這其實不只是對一個高頻常用別字的撥亂反正,由其沖上熱搜帶動的相關討論更充滿積極意義。
厘清“賬號”與“帳號”的正誤,主要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里面只有“賬號”而無“帳號”。而對于“帳”的兩個釋義:一是指“用布、紗或綢子等做成的遮蔽用的東西”,如“蚊帳”“營帳”等;二是舊同“賬”。 《辭源》為此釋義:“賬,古作帳,后人避免與帷帳之義相混,另造‘賬’以代之。”古人常把賬目記在布帛上掛起來以保存,所以引申出賬目、賬簿、債權債務等義。由此看來,古時確有“帳”同(通)“賬”的情形,但自有了“賬”字之后,賬目、賬簿、賬單等與金錢、貨幣相關的事物,就有了專用“賬”字,“帳”同(通)“賬”的情形就此終結。
厘清“賬”與“帳”區別的較真過程,實際上也涉及到中國一種常用的造字方法:形聲字。即由表示意義范疇的意符(形旁)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符(聲旁)組合而成的復合文字。它是建立在象形、指事、會意等造字方法基礎上形成的,在現今使用的中國漢字中,形聲字占90%以上。了解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在內的造字方法,可以知曉中國漢字源遠流長和華夏祖先的聰穎智慧。傳播漢字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就當懂得漢字構造、準確讀音釋義、正確規范使用。
當今的互聯網技術,不僅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便利,同時也為現代社會的語言交流和詞匯發展帶來機遇。現實中的“舊詞新義”現象十分普遍,被人們生編硬造或灌注新詞義的網絡詞語屢見不鮮,這雖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漢語言詞匯,但同時也挑戰了民族語言的規范使用和準確釋義,造成語義歧義和使用亂象。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相關部門這兩年已根據約定俗成原則審慎對高頻網絡語言進行了梳理規范,以達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之功效。
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公共服務行業以規范漢字為基本的服務用字。當下,在網絡語境中的用字用詞不規范的現象亟待關注。比如,不少人還分不清“登陸”與“登錄”、“充”與“沖”、“定金”與“訂金”等的區別。這同樣需要咬文嚼字、追根溯源的較真勁頭。要建立發現和糾正錯別字的專業機制,賦予其訂正不易辨析漢字、矯正常用錯別字的監督把關責任;包括專門機構、專業人士、網絡平臺和廣大網民在內,都要擔負起規范使用漢字、凈化網語環境、矯正錯別字、講好漢語言故事的職責使命。(張玉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