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調整觀潮 江陰銀行、恒豐銀行、新網銀行除積弊、換新顏?
深度 獨立 穿透
【資料圖】
近水樓臺、水暖鴨先知
作者:石偵
編輯:李思
風品:恪圭
來源:首財——首條財經研究院
都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那么近期銀行業的高管大調整,又意味著什么呢?
據媒體統計,截至6月10日,今年已有75位銀行高管變動,大中小型銀行均有涉及。
從公告看,變動原因不盡相同,或是業務轉型調整,或是任期屆滿離職,或是退休或有他任。
深入透視,背后企業不少亦有煩心事。伴隨金融改革步入深水區,面對日益多元細分的市場需求、強合規化風險監管,從業者壓力自知。新人能帶來新氣象么?
1
撥備覆蓋率481.07%
不良貸款率喜降
警惕抵押貸款逾期
6月13日,江陰銀行公告稱,董事長孫偉因工作調動辭職。同時,推舉執行董事、行長宋萍代為履職。
不過2022年報顯示,孫偉的董事長任期始于2014年7月31日,截止到2023年5月26日終止,任職已近9年,明顯超過了行業標準。
2019年12月,原中國銀保監會下發《關于銀行保險機構員工履職回避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稱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7年輪崗期限”的監管要求。
指導意見稱,要對關鍵人員和重要崗位員工嚴格實行輪崗要求,其中輪崗期限原則上不得超7年。
客觀而言,雖職期超限,孫偉治下的江陰銀行業績平穩、躋身上市行、轉型積極,整體成績單拿的出手。
截至2022年末,江陰銀行總資產1687.51億元,同比增長10.2%;全年營收37.8億元,同比增長12.27%,歸母凈利16.16億元,增長26.88%。創下該行2016年上市以來的業績新高。
但拉長緯度,2018年-2022年,營收31.86億元、34.04億元、33.51億元、33.67億元、37.80億元;歸屬凈利8.57億元、10.13億元、10.57億元、12.74億元、16.16億元。
相比凈利,營收起伏較明顯,且整體增長較慢。另一廂,撥備覆蓋率高企,2022年末達到469.62%,躋身銀行前列,同比增幅42.04%。2023年一季度末481.07%,較年初再升11.45個百分點。意味著企業償付能力增強,競爭力提升,可高于行業3倍多的覆蓋率,是否有隱藏利潤的可能也值考量。
好在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2022年末同比下降0.34個百分點至0.98%;今年一季度再降至0.97%,創下江陰銀行史上新低。
不過,資產質量仍有待夯實處。
銀行關注類貸款大增,由2021年末的5.08億元激增至2022年末的9.46億元,增幅高達86.27%。
逾期90天以內貸款余額達到3.82億元,同比增長87.53%。
從貸款類型看,抵押貸款逾期情況最嚴重,由2021年末的7111萬元,增至2022年年末的3.01億元,創下新高。信用貸款逾期由上一年末的920萬元增加至2931萬元。
對此,該行表示,通過降低收益率相對較低的貸款占比,提高收益率相對較高的個人類貸款,實現了息差相對穩定。不過從上述逾期貸款情況看,如何平衡風險收益,江陰銀行仍有功課要做。
截至6月21日,江陰銀行收盤價3.70元/每股,相較上市之初巔峰期的25.03元/每股已跌超80%。
顯然,新帥擔子不算輕。
2
不良雙降仍需加把勁 上市野望
相似重任的還有恒豐銀行,空缺5月的董事長一職終于落地,讓市場為之一振。
6月12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官網顯示,辛樹人恒豐銀行執行董事、董事長的任職資格已獲核準。
公開信息顯示,恒豐銀行是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前身為1987年成立的煙臺住房儲蓄銀行。2003年,改制為恒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完成市場化改革股改建賬。目前是12家股份行中唯二沒上市者。
2022年,銀行營收251.20億元,同比增長5.20%;歸屬于本行股東的凈利67.48億元,同比增幅5.75%。
截至2022年末,恒豐銀行資產總額 13315.95億元,同比增長 1143.36 億元,增幅 9.39%;負債總額 12042.97億元,增加 1047.26 億元,增幅 9.52%。
非利息凈收入54.91億元,同比降幅11.72%。主要受宏觀環境因素影響。具體看,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24.87億元,同比減少3.50億元,降幅12.34%。手續費及傭金收入28.14億元,減少2.80億元,降幅9.05%。其中,代理及受托業務收入17.72億元,減少18.38%,主因債券承銷市場競爭激烈,承銷費率有所下降。手續費及傭金支出3.27億元,同比增加0.7億元。
2022年末,不良貸款額129.01億元,同比下降8.76億元。不良貸款率1.81%,下降 0.31 個百分點。
不良雙降,資產質量改善值得肯定。,然放到業內,仍處較高水平。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A股銀行板塊不良率整體水平為1.3%。
拉長緯度,2019年至2021年末,恒豐銀行不良率達3.38%、2.67%、2.12%。雖也是可喜持續下降,然2021年末不良率在12家股份行中仍最高。
撥備率也在監管紅線徘徊,2022年撥備覆蓋率僅151.40%。
眾所周知,上市是企業做大做強、綜合實力提升的一條捷徑。相比沖刺IPO十年的廣發銀行,恒豐銀行相關動作是新董事長的一大看點。
3
風險官離職背后 不良貸款率連增
投訴煩惱
6月14日,新網銀行副行長、首席風險官徐志華離職的消息,引起金融圈關注。離職原因為第二屆任期屆滿,個人有新職業規劃,主動提出不再續約。
圈內人都知道,徐志華是新網銀行的“老人”,自2016年12月成立以來一直擔任首席風險官,2019年12月開始擔任副行長。今年5月,還參加了該行主辦的中國零售金融反詐峰會。
可以說,徐志華見證了這家新興互聯網銀行的高光低谷。
2017-2019年,新網銀行營收3.59億元、13.35億元、26.81億元,凈利-1.69億元、3.68億元、11.33億元,翻倍式增長的爆發力肉眼可見。
然2020年至2021年,新網銀行營收23.57億元、26.41億元,凈利7.06億、9.18億元,期間營收增速-12.09%、12.05%,凈利增速-37.69%、30.03%。2022年營收超36億元,同比增長38%。凈利卻跌至6.81億元,同比下降25.8%。
不難發現,業績高增不再,增速放緩且起伏加大。
追其原因,除了疫情因素互聯網流量紅利期消逝也是重要考量。同時,資產質量亟待提升。
2020年至2022年,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19%、1.05%、1.73%,呈逐年上升趨勢。2022年更創下企業成立以來新高。
瀏覽黑貓投訴,截至2023年6月21日21時,新網銀行相關投訴5219條,涉及貸款利息過高、催收態度差等問題質疑。
還有實錘罰單。
如2021年3月,因車貸投訴舉報數量位列銀行業金融機構第二位,主要問題集中在銀行違規放款、貸款息費過高、暴力催收等,新網銀行被銀保監會消保局通報批評。
2022年4月,新網銀行因違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詢及相關管理規定等,被央行罰款20萬元。
2022年8月,銀保監會四川監管局對新網銀行罰款199萬元,違法事實包括:未按要求向監管部門報告重大風險事件;公司類貸款貸后管理不盡職、貸款資金被挪用;個人貸款“三查”失職、貸款資金被挪用,違規轉嫁經營成本;汽車貸款貸前盡職調查不到位,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
以此種種,拷問企業的風控內控能力,也不是徐志華任內的加分項。如何內強風控外增業績,新網銀行有嚴肅考題橫亙。
4
高質量增長 除積弊換新顏
不算多苛求。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伴隨金融業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面對更多元更細分的市場需求、強合規化風險的監管環境,大小銀企都在各顯神通,業務創新、智數化轉型,日益比拼生態化的賦能力、更系統的風控力。這個過程必然伴隨洗牌,強者恒強,落后者壓力自知。
當然,二三線銀企并非沒有機會,依托更靈活的體制機制、優勢區域領域深耕、輕資產數字化升級,不少從業者也走出一條特色模式產品創新路。
聚焦上述三行,亦有可圈點處。
江陰銀行發揮深耕區域優勢,打造小而美的高質量銀行。堅守‘支農支小’‘做小做散’差異化戰略定位,其江陰轄內的存款市場份額始終保持首位,2022年末,江陰轄內存、貸款市場份額為21.01%、16.16%,較年初分別提升6BP和47BP。
截至2022年末,江陰銀行在江陰市內共設立75家網點,占公司網點總數的83%,實現網格化服務體系。同時,推出“科創貸”“江小魚”、“公積金e貸”、“外貿融資寶”等特色專屬化產品,多元助力實體經濟。
恒豐銀行,則聚焦“做實基礎、做優主業、做大零售、做強本土、做細成本”戰略路徑打造“價值恒豐”。
目前,該行注冊資本金僅次于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位居全國第五位,在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中位居榜首,資本優勢突出。
2022年8月,恒豐銀行理財子公司恒豐理財獲批開業。2022年,銀行管理的各類理財產品規模1013億元,其中符合資管新規的新產品規模735億元,較年初增加158億元,增幅27%。
財富管理業務方面,截止2022年末,銀行零售存款時點余額1608.2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47.34億元,增幅18.17%,付息率較上年末下降3BP。
理財業務方面,產品創設能力提升,凈值型理財產品類型由年初的兩大類提升至八大類。
而依托互聯網基因,新網銀行更專注于數字化。
2023年2月出臺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農業、工業、金融、教育等重點領域,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應用。
作為新一代數字原生銀行,新網銀行“全線上”“無接觸”優勢明顯,普惠數字金融成績喜人。
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創新基礎上,新網銀行進行了流程創新??蛻糇灾魃暾堎J款,銀行機器自動審批,從而大大提高了貸款發放效率,降低了發放成本。目前,新網銀行99.6%的貸款都是通過線上自動審批發放。
產品層面,推出好人貸、好商貸、好車貸等創新型普惠產品。2022年,普惠型小微信貸業務增速達到73.05%。
梳理可見,無論農商行江陰銀行、還是互聯網銀行新網銀行,亦或股份制大行恒豐銀行,種種槽點痛點外也沒閑著,都有居安思危、持續精進、追求高質量發展的一面。
展望2023年,復蘇修復成各行各業的主關鍵詞。作為百業之母,銀行業自然是近水樓臺、水暖鴨先知。
能否把握這次窗口期,除積弊換新顏,且看新人會有哪些新氣象。
本文為首財原創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