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北亞博覽會展“未來農業圖景”促國際合作
中新網長春8月26日電 (記者 郭佳)26日,第十四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繼續在吉林長春舉行。本屆展會,主辦方為中外百余家科研機構及現代農業企業單獨設館,在展示“未來農業圖景”的同時還促進了國際農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資料圖】
中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現場展示了無人農場、數字化高標準農田、現代農業產業園等解決方案。目前,這些解決方案在中國江蘇、安徽、山東等地均有成功應用。
8月25日,在中國—東北亞博覽會現代農業館,李偉巍(左一)向客戶介紹一款果園機器人。劉棟 攝
該公司市場與投資發展中心執行總經理李偉巍介紹,該公司的無人農場解決方案以數字孿生技術、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物聯網技術、Al智能識別技術、智能機械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為支撐,對農業生產資源、環境、種養作物、裝備等各要素在線化、數據化,實現對種植對象的精準化管理、生產過程的智能化決策和無人化作業。
李偉巍表示,最近幾天,該公司接待了以色列、亞美尼亞、俄羅斯、韓國、日本及中國東北的多位客戶,其中與亞美尼亞的客戶基本達成了現代農業的意向合作。
“無人農場就是中國的未來農場。”李偉巍認為,中國在數字化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基本沒有代差,甚至還處在前列,把數字化技術引入農業,對農業是極大的賦能,中國必將成為全球農業現代化的引領者之一。
以色列耐特菲姆(廣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滴灌技術的發明者,業務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生產的設備可將水和養分直接輸送到根部,可極大地節約投入成本。耐特菲姆(廣州)東北區銷售經理黃明明拿著一小段滴灌管介紹,它有200多項技術專利來確保滴灌時無跑冒滴漏,使用壽命最長達9年。
黃明明表示,中國是耐特菲姆最重要的市場,隨著鄉村振興、農業強國等戰略的實施,各地對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展會期間就有10多戶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來采購滴灌設備。
沙漠化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重慶交通大學沙漠土壤研究團隊帶來的“沙漠土壤化”生態恢復技術可稱神奇。他們研發的植物纖維粘合劑可改變沙子的離散狀態,使其獲得土壤生態力學特性,能夠存儲水分、養分、空氣和滋生微生物,成為植物生長的良好載體。
該團隊科研人員代林甫介紹,這項技術已成功在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四川若爾蓋沙化草原及中東沙漠、非洲撒哈拉沙漠等不同立地條件下進行規模化試驗和應用,實施面積達3萬余畝。
代林甫說,最近幾天,陸續有人來了解這項技術,咨詢改良成本和安全性等問題。“其實每畝改土成本在兩三千元左右,綜合成本也不高于五千元。粘合劑是在植物中提取的,并不會產生環境污染。”(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