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52家主流媒體走進黃海濕地博物館,領略鹽城生態魅力
(資料圖片)
8月24日上午9點,來自全國52家主流媒體、行業機構百位傳媒“大咖”來到鹽城黃海濕地博物館,領略“世界自然遺產 國際濕地城市”的生態魅力。
鹽城是江蘇海岸線最長、灘涂面積最大、濕地類型最齊全、資源最豐富的城市,擁有582公里的海岸線,76.97萬公頃的濕地。黃海濕地博物館以“展示鹽城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的重要窗口”為總體定位,以“濕地科研國際交流中心、濕地科普大眾推廣中心、生態服務責任擔當展示中心、黃海濕地管理監測中心”為整體目標,主展館建筑面積1.86萬平方米,室內展陳面積約6000平方米,戶外展區占地面積44.13萬平方米。
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人民政協報、中國新聞社、農民日報、法治日報等中央媒體以及省級媒體新聞客戶端、13家國際濕地城市黨媒客戶端的嘉賓們參觀了國際濕地城、黃海生態區、候鳥遷徙、淤泥質海岸、和諧共生5個常設展廳,紛紛贊嘆這片以“候鳥家園”為主題的神奇土地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肯定作為“國際濕地城市”的鹽城擔當。
“黃海濕地博物館是這次采風的第一站,我直觀感受到黃海濕地的壯闊,也看到了鹽城保護濕地資源的決心。”海口日報社、海口網副總經理、副總編輯陳肖梅表示,黃海博物館外觀大氣,濕地保護科普內容豐富,通俗易懂,可視化強,體驗感非常好。
據悉,黃海濕地博物館展陳展品超過一千余件,包括抹香鯨骨架、丹頂鶴、麋鹿、勺嘴鷸等珍貴標本。展廳以大型數字沙盤、全息展演系統、K5沉浸式體驗空間、黃海濕地動態監測平臺等交互展項,營造了沉浸式的展陳體驗。
“這是一個知識的寶庫,為參觀者打開了一片海洋的廣闊天地。這是一個高科技的樂園,新技術的運用,聲、光、電、圖文以及裸眼3D展區與沉浸式展區的設計,讓參觀者身臨其境,體驗感絕佳。這是一次對生命之旅遷徙的感悟,無論是候鳥,還是中華鱘的遷徙,它們的每一次劃鰭,每一次振翅,都是對生命的尊重。這是一次感動之旅,第一位環保烈士徐秀娟的故事,十分感人。她的尋找與守護,值得我們銘記與深思。”封面新聞常務副總編楊東有感而發。
中新網編輯中心主任盧巖告訴記者,黃海濕地博物館布展精心、技術先進,把聲光電等技術融合進策劃布展、展品展覽,更真切展現濕地知識。讓觀眾在很短的時間內,對鹽城濕地就有了直觀的認識,“通過觀展,我深刻感受到鹽城對于濕地保護、環境保護的用心。從為保護環境獻出生命的烈士徐秀娟,到鹽城濕地成功申遺,鹽城作為世界候鳥遷徙帶的重要節點,為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做出了示范,可以說是中國綠色發展理念向世界傳播的一個窗口!”
(來源: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
【來源:九派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