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電玻璃”問世,或將改變世界能源格局,美、印眼紅不已!
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丨大聲科普
編輯丨大聲科普
“發電玻璃”作為影響國際能源格局的關鍵性產物,其研究歷來都被世界各國密切關注著,但受限于技術條件一直都進展緩慢。
(相關資料圖)
而我國的潘錦功教授,卻幫助我國在這一領域實現了技術突破,讓美國、印度眼紅無比!甚至不惜為此開出天價刻意拉攏!
那么,“發電玻璃”到底是什么?潘錦功又是如何實現技術突破的呢?
發電玻璃
在我們的印象中,玻璃應該是一種絕緣體,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和“發電”扯上關系的,所以“發電玻璃”一詞聽上去難免有些費解。
誠然,“發電”、“玻璃”這兩個詞簡直是風牛馬不相及,而兩個詞組合到一起的時候更是違和感滿滿,乍一聽上去確實有些不著調。
但實際上啊,“發電玻璃”只是我們這種外行人的說法,人家的學名其實叫做“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屬于一種新型能源產業。
正如“發電玻璃”這個言簡意賅的名稱一樣,就是一塊可以用于發電的“玻璃”,卻也并非是一塊簡簡單單的玻璃而已。
“發電玻璃”的原理并沒有多么難以理解,簡單來說就是在“玻璃”的表面,鍍上一層特殊的透明導電薄膜層,并以此實現導電。
潘錦功教授研發的“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差不多也是一樣的道理,即在兩塊玻璃之間,均勻涂上4微米厚的碲化鎘光電薄膜。
然后再經過一系列的工序,提升“發電玻璃”的耐寒、耐熱、耐濕、強度等特性,最終才能成為一塊真正的“發電玻璃”。
大家可不要小瞧這么一塊“發電玻璃”,一塊正常大小的“發電玻璃”,制造僅需不到一分鐘的時間,但年發電量可以達到260度左右!
不僅如此,“發電玻璃”的使用年限還非常的長,據專業估算大概有三十多年的樣子,可以說是一種成本低、回報率高的新型材料。
此外,“發電玻璃”與傳統的光伏發電板相比,無論是光電轉化率還是光線要求都有了質的飛躍,真正的實現了全面發展。
簡單來說就是“發電玻璃”比我們常見的光伏發電板,發電更快、性能更突出、環境要求更低,主打的就是一手便宜皮實。
而根據有關專業機構的統計,潘錦功的“發電玻璃”若是實現大規模普及,那么帶來的收益便是無法想象的。
舉個例子,若全國的那些高樓大廈挪出十分之一的建筑面積,安裝上“發電玻璃”,其一年的發電量便能比得上好幾座三峽大壩!
這是何等驚人的數據啊!若真的能夠實現全面普及,這對于改善國際能源格局來說,絕對是關鍵性的一環!
也正因如此,“發電玻璃”也被稱為“掛在墻上的油田”,引得世界各國對其趨之若鶩!說是瘋搶都不為過!
于是乎,美國一家公司開出兩千萬美元的高價,希望能夠購買潘錦功教授這項專利的使用權,并拿出高薪欲聘請其擔任重要崗位。
印度這邊見狀也是毫不示弱,當即便向潘錦功教授拋出橄欖枝,并開出了上億的天價想要購買這項技術。
至于其他的國家就更不用提了,無不被潘錦功教授的技術所折服,都希望能夠從“發電玻璃”中占得一席之地。
但潘錦功教授始終不為所動,所以這項前沿技術目前還把持在我國的手中,美、印等國也是眼紅的不行。
那么話說回來,這么一項讓世界瘋搶的技術,國內卻是鮮有人知呢?
限制
前文中曾提到過一個關鍵性信息,那便是“發電玻璃”的主要材料“碲化鎘薄膜”,這是一種由碲與鎘兩種稀有材料合成的結晶物。
首先來說一下“碲”這個材料吧,作為地球上的稀有元素之一,“碲”這種材料的世界儲藏量簡直是低的可憐。
據專業機構統計顯示,目前全球探明的碲總量只有14.9萬噸,而我國的碲儲藏量則約為2.2萬噸,屬于是比較尷尬的一檔。
說到這里想必大家都明白了,若是“發電玻璃”想要實現普及,就不得不面對“碲”存量低這個現狀,除非研制出新的替代材料。
碲
然后便是“發電玻璃”的另一種必要材料——“鎘”。
這是一種有毒的重金屬物質,處理過程中稍有不慎便會人體造成不小的損傷,可想而知“碲化鎘”薄膜的研發多么的嚴謹和先進。
而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性質,一些科研人員對其也是望而卻步,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會導致研究前功盡棄。
也有不少人都擔心“發電玻璃”存在某些安全隱患,如果“發電玻璃”大量普及,萬一處理不當導致鎘物質流出,那可就悔之晚矣了。
盡管說這些擔心都不無道理,但潘錦功教授早在研發之初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在研制時早就規避掉了這種風險。
此外,不少科學家也都對“碲化鎘”薄膜進行研究對比,發現這種擔心確實是多慮了,“發電玻璃”的穩定性是不存在任何問題的。
就連美國專家對“碲化鎘”材料進行研究后,都不得不為其數起大拇指,稱贊“發電玻璃”的安全性絕對是毋庸置疑的。
但受限于傳統觀念的影響,“發電玻璃”這個概念的普及和推廣,也就不怎么廣為人知了。
而說到這里,想必大家的心里會有新的疑惑,我國的光伏發電項目并不少,又為何會如此大費周章的研制“發電玻璃”呢?
確實,我國的太陽能發電項目有很多,但出于居安思危觀念的影響,我們勢必會在新能源道路上不斷砥礪前進,進而實現新的突破。
此外,“發電玻璃”也可以做為新型建筑材料,應用于樓房建造之中,不僅可以減輕光污染,還可以為室內提供清潔的可用能源。
如此一舉兩得操作,試問誰會不心動呢?
那么,潘錦功又是如何一步步研發出“發電玻璃”的呢?
潘錦功的自立之路
其實“發電玻璃”這個概念,早就潘錦功之前就已經有人提出了,但這個概念當時仍處于理論之中,不少科研人員都未能實現突破。
潘錦功當時也是懷揣著一腔熱血,于1996年的時候遠赴美國新澤西理工大學,一邊攻讀學業,一邊進行“碲化鎘”的相關研究。
也算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吧,潘錦功沒多久便在學校內小有名氣,甚至還成立了一個碲化鎘薄膜研究中心,拉攏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
最后,在經過十數年的時間以及無數次失敗后,潘錦功終于是憑借著多年的研究積累,在“碲化鎘薄膜”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隨即,潘錦功便憑借著“發電玻璃”一炮而紅,不僅引得國外爭相追捧,就連國內的一些學術論壇也會邀請他進行演講。
但也恰恰是某次回國參展,國內對于“發電玻璃”學術方面的熱情,讓潘錦功看到了回國創業的前景,最終堅定了他回國的信心。
2011年,學成歸國的潘錦功創立了一家屬于自己的公司,專攻“發電玻璃”這一領域,并打算借此讓我國處于領先地位。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當時的潘錦功手里可謂是要錢沒錢、要人沒人,就連國內的技術發展水平也與國外存在差距。
于是,迫于無奈的潘錦功只得四處融資,打算以此為自己的公司積攢一定的研發資金,為后續的研究提供物質基礎。
可“碲化鎘”這項技術,當時的國內涉及者實在是太少了,不少公司都無法估量其中的風險,便沒有同意潘錦功的融資請求。
不過“發電玻璃”這項技術畢竟是香餑餑,我國又怎么會讓潘錦功這樣的有志之士失望呢?
最終,四川省經信委先后為潘錦功撥款兩千多萬元,專門用于“發電玻璃”的研究,就連四川省科技廳也專門撥款供給研究。
正是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潘錦功才最終度過了創業難關,因此更加堅定了為國效力的信念,“發電玻璃”項目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2019年,潘錦功赴京參展,并攜帶了世界上第一塊大單體面積“發電玻璃”,一舉震驚了整個世界!
國家發改委隨即撥款1.59億元,專門支持潘錦功的“發電玻璃”研究,潘錦功本人也獲得了“杰出工程師獎”。
尾聲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綠色能源的需求會越來越高,因此“發電玻璃”勢必會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
而且“發電玻璃”作為一種戰略產物,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大到國家的航空航天項目,幾乎方方面面都需要這種新型材料。
即使說在今后的時光里,“發電玻璃”也仍舊擁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其應用前景之廣闊、業態形式之豐富,可謂是一片大好!
最后,“發電玻璃”技術的進步,也有助于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為我國的經濟和科技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