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享絲路 遇見敦煌】追逐藝術夢想 描繪時代畫卷
【暢享絲路 遇見敦煌】
追逐藝術夢想 描繪時代畫卷
莫高窟廟會 (油畫) 常書鴻
(資料圖片)
獵歸 (壁畫) 段文杰 霍熙亮
追夢敦煌 (油畫) 席曉輝
千秋·敦煌 (中國畫) 甘肅畫院集體創作
心燈 (壁畫) 明慧 鄒雨芹
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記錄了延續千年的敦煌藝術,展示著世界多元文明薈萃的歷史畫卷。2012年,甘肅省委宣傳部提出把打造“敦煌畫派”作為甘肅美術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同時啟動了一系列學術研究與創作實踐。在甘肅美術謀求創新發展的時代語境中,對于激發甘肅美術群體的自我變革、確立甘肅美術學術方向具有積極的意義。10余年間,廣大美術家群體主動“對話敦煌”,在文化立場與學術學理之間,探尋甘肅省美術資源的當代價值與發展方位,并以此將甘肅美術的發展融入文化形象的塑造與文化復興的自覺。
溯源:傳統文化的寶庫
敦煌藏經洞的發現與“敦煌學”的興起,使敦煌藝術進入中外學者的視野。敦煌藝術所體現的中外文明交融的智慧與經驗,啟發著廣大美術工作者從題材、內容、材料、技法等方面,再次展開藝術的探索。
眾多美術家與青年學子“走進敦煌”,實地考察與面壁臨摹。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成為敦煌藝術保護、研究、弘揚的里程碑。1950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改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擴建為敦煌研究院。常書鴻曾希望用畢生的精力實現一個宏大的理想:“即以敦煌藝術……推動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使獨特的東方藝術在現代世界范圍內重新崛起。”
美術家們肩負起中國現代美術“本土化”“民族化”的藝術理想,其中董希文于1948年和1953年創作的《哈薩克牧羊女》與《開國大典》,被業界公認為20世紀繪畫受敦煌藝術影響的典型例證。同樣在敦煌研習過壁畫的藝術家吳作人、關山月、常沙娜、潘絜茲等人,以“民族風格”的方式來表現中華民族的文化性,兼具世界美術的融合以及展現“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逐漸形成敦煌藝術現代轉型的成功經驗,利用“敦煌元素”表達新中國形象成為新的時代象征與精神注釋。
堅守:藝術夢想的延續
在甘肅這片土地上,積淀著豐富燦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雄渾厚重的歷史底蘊、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多姿多彩的民俗風貌、美輪美奐的藝術景觀,給甘肅美術群體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審美給養和創作源泉。
20世紀60年代,堅守大漠的敦煌文物研究所美術組集中創作《獵歸》《擠羊奶圖》《姑娘追》等畫作,被認為是敦煌藝術融入現實生活的初期探索。
20世紀80年代初,在《敦煌的光彩——常書鴻、池田大作對談錄》一書中,常書鴻表達了對“敦煌畫派”藝術夢想的念念不忘。段文杰對年輕一代美術工作者提出期望:要通過臨摹敦煌壁畫,領悟其精髓,創作出新的藝術精品,最好能形成“敦煌畫派”。在這一時期,敦煌研究院提出“臨摹、研究、創新”作為敦煌藝術推陳出新的六字方針。
1982年,段兼善為人民大會堂甘肅廳創作的大型壁畫作品《絲路友誼》,采用了敦煌北朝壁畫章法程式。何鄂是西北第一個投身敦煌雕塑的女性,她于1986年創作的《黃河母親》已經成為蘭州市的標志性雕塑。領略和感受敦煌藝術創造的源起與流傳,思考文化創新的成因與真諦,賦予敦煌文化新的時代內涵。
傳承:當代視角的融入
敦煌石窟功能的公眾性題材內容的現實性、表現形式的寫實性,賦予敦煌文化更加深刻的內涵。甘肅美術界也通過實地考察、學術交流、藝術創作等方式,自覺踐行敦煌藝術的再生與激活。甘肅各高校圍繞敦煌藝術研究與當代中國美術的發展舉辦高層次研討會,持續不斷地邀請全國美術界共融互動,逐漸清晰“敦煌畫派”的文化內涵與藝術主張。從學術層面解讀如何構建“敦煌畫派”的學術立場、學術定位、學術體系。
2008年舉辦的《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大展》《古韻新風——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創作展》《面壁生華——藝術名家與敦煌》三個展覽,學術性與觀賞性共融,成為當年重要的文化事件。最高日參觀量達到 26700多人次,打破中國美術館參觀紀錄,也印證了敦煌藝術的文化魅力。
甘肅美術界通過實地考察、學術交流、藝術創作等方式,自覺踐行敦煌藝術的再生與激活。2011年,甘肅畫院數次召集“本土化資源與當代美術創作”“朝圣·敦煌”等相關學術研討會,實施“莫高·朝圣”“多彩西部”主題藝術創作工程。2012年中國美術家協會年會在蘭州舉行,馮遠就“關于如何打造敦煌美術學派和敦煌畫派”作了未來指引,何東作了“甘肅—敦煌畫派”可行性的學術報告。
甘肅畫院“朝圣·敦煌”美術創作工程入選2012年度全國畫院優秀研究扶持項目。10余年間,20余位畫家臨摹、寫生、創作作品2000余幅,累計舉辦11場專題展覽,論文與創作感悟70余篇,出版《朝圣·敦煌——甘肅畫院美術創作工程作品集》6部。
敦煌研究院從“探源”“守根”“突破”發展布局,一方面促進多方合力,互學互鑒,持續探討敦煌藝術“傳承”“創新”問題,一方面以敦煌莫高窟壁畫、彩塑為藝術本源,以敦煌學研究為學術支撐,復興“敦煌巖彩”。
2015年,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成立敦煌巖彩研究藝術創作中心,2017年集體創作的巖彩壁畫重大題材作品《佛教東來》《錦繡絲路》《絲路文明》精彩亮相,標志著敦煌壁畫當代繪畫語言與形態的新生。
2022年,甘肅省美協實施“甘肅重大歷史文化傳承創作工程”,圍繞“傳承”和“創新”兩個關鍵詞,以當代視角融入絲路文明進行創作突破。
2023年初,“朝圣·敦煌”創作工程之三“心路歷程·賡續踔行”啟動。
甘肅美術的文化建構中,對本土文化的深挖掘,與敦煌文化的再對話,對甘肅風情的再描繪,都是為甘肅美術走向全國提供比以往更寬的路徑。
創新:藝術品牌的打造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深入挖掘闡釋敦煌文化藝術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多渠道、全方位對話傳統、重構經典的敘事方式,組成了敦煌藝術轉型的時代形態,也讓“敦煌”文化品牌更加閃亮。
2006年8月,中國美術館舉辦的“西望敦煌”甘肅美術作品展,是甘肅美術作品首次以集體形式亮相北京,《美術》雜志和中國藝術研究院聯合舉辦與展覽匹配的學術研討會,在北京美術界引起極大的關注與反響。
2016年,首屆“朝圣敦煌”甘肅畫院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其中,甘肅畫院集體創作的中國畫作品《千秋·敦煌》《絲路新貌——大巴扎》《賽汗塔拉草原牧民的夏收》及油畫作品《西行求法》,將西北的資源與敦煌的精神融匯,將藝術行為嵌入社會結構,從不同維度探索西北地域的藝術語言,既是一種傳統的承揚,又是極具創新精神的“重塑”。目前,“朝圣·敦煌”作為國家級展覽品牌持續至今已經舉辦了5屆。
甘肅美術持續不斷“引進”國家級展覽與知名藝術家,希望借助不同的藝術形式與繪畫語言,激發美術家群體在比較、思考、反省中保持清醒的自覺意識,主動對話全國,采取“引進來”“走出去”形成內外互動的價值生發。甘肅省設立項目、提供平臺,向全國關注敦煌藝術創新發展的美術家們發出邀請,引導本土美術家積極參與對傳統文化格局現代重建的事業中。
展望:文化價值的延伸
走進敦煌,眾多美術家與傳統對話,用重構經典的敘事方式,呈現出多維、多元、多樣的探索態勢。
“敦煌畫派”的主體構建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續努力。當下,敦煌藝術如何在現代性視野下,構建現代中國美術的敘事模式,建立中國文化特性和身份的視覺圖像,需要進一步思考。以“敦煌”為品牌“走出去”,更加需要文化的發掘、傳播與運營,需要吸引社會各界關注、支持、促進敦煌藝術的傳承、創新。
在現當代藝術發展進程中,勇敢地回歸文化本土,在繼承、汲取、借鑒與創新中實現甘肅美術的現代性變革。這不僅是甘肅美術界的學術命題,更是重視與激活傳統藝術在新的歷史背景下的價值彰顯。
“對話敦煌”,領略和感受文化創造的源起與流傳,思考文化創新的成因與真諦;“文明回響”,在藝術的創新與語言的建構中解答現代問題,在美術變革的創新與創造中持續展現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形成與時代同頻共振的美術新氣象。(馮麗娟)
(本文作者為河西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美術學博士)
來源:甘肅日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