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地理|紅二十五軍曾在此建醫院,山洞曾收藏百名傷員,英山縣桂枝山將建一所新醫院
極目新聞記者 董淑健
通訊員 劉世民
(相關資料圖)
湖北省英山縣與安徽省岳西縣之間有座桂枝山,位于大別山深處,海拔1288米,是大別山主峰之一。山腰間有塊占地數十畝的平地,翟姓人家曾在此建老屋數十間。站在老屋處可盡覽周圍重巒疊嶂,斷壁峭崖,飛瀑流泉,參天古木。這里曾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多次轉戰的大后方和戰略屏障,徐海東將軍曾選址在此建臨時戰地醫院。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也曾將多名傷病員隱藏在此處救治。如今,中國人民解放軍某戰區醫院將在此建一所分院。
8月26日,極目新聞記者走進有“鄂豫皖根據地紅色地標”之稱的英山縣陶家河鄉,在巍峨的桂枝山上流連,在山坳老宅的斷墻殘垣間徘徊,透過藍天白云下片片濃密的松林,仿佛能看到一面面飄揚的紅旗,聽見年輕的紅軍戰士的歡歌笑語。
紅25軍曾在這里建醫院
26日下午,湖北省檔案館研究員、全國首批檔案專家王平接受極目新聞記者采訪時介紹,1931年6月到8月,鄂豫皖蘇區僅紅安、麻城、英山等地就有7460多人參加紅軍,10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在皖西六安麻埠成立,轄73師、74師、75師。次年10月,紅二十五軍主力隨紅四方面軍向西轉移,部分留守人員繼續活躍在大別山區。1933年11月30日在黃安縣(今紅安縣,編者注)檀樹崗村重建紅二十五軍;1934年4月17日,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八軍合編為紅二十五軍,軍長徐海東,政委吳煥先。
早在1930年前后,英山縣陶家河鄉山區群眾就收治過大量紅軍傷員。桂枝山上曾挖了很多供傷病員藏身的山洞,當地百姓稱為“紅軍洞”。
紅軍洞舊址(英山縣黨史辦資料圖片)
1934年夏天,徐海東率紅二十五軍轉戰至英山,親自選定桂枝山山坳翟姓地主家的數十間祖宅建臨時戰地醫院。這處山坳有幾十畝,四周群山連綿起伏,溝壑縱橫交錯,背靠巍峨的桂枝山,面對蜿蜒曲折的小溪。在戰爭年代,哪有條件建正規的醫院?更難建固定的病房,紅軍傷病員都是由各地便衣隊負責接收,就近就地安置養護,能找到這么一處地理位置十分理想的大宅院,真是太令人高興了。
陶家河紅二十五軍指揮部舊址(湖北省檔案館資料)
高家沖村黨支部書記項寶明說,桂枝山位于安徽岳西與湖北英山的交界處,東邊與鷂落坪山脈背靠背,北邊是桃花沖,這一帶海拔高,空氣清新,山峻路險,谷深流急,綿延數十公里。山坳云霧繚繞,濃蔭覆蔽,即使屯兵5萬也不易被發覺。
1934年9至11月,紅二十五軍曾在此收容傷員100余人。項寶明說,村里幾十戶群眾常常乘著外出賣山貨之機,為醫院帶回所需的藥品、布匹、食鹽等。
邊干邊學培養醫護人員
湖北省文史專家、英山縣檔案館學者程鐵強介紹,紅二十五軍醫院剛成立時,連一名醫生都沒有,只有幾名護工和十幾名擔架工。其中,部分工作人員曾去紅四方面軍設在黃安縣的總部醫院做過簡單培訓,具備處理和包扎傷口、照顧傷員的飲食起居等基本常識。
據《鄂豫皖蘇區如何過緊日子》(《黨史文苑》2021年第2期,作者吳從芳、張賢裕)記載,鄂豫邊紅軍醫院曾開辦培訓班,各部隊往往就地動員女青年當看護,她們開始只是洗紗布、卷繃帶,經過訓練和刻苦鉆研,漸漸地能洗傷口、換藥、做冷敷甚至會做簡單手術。紅二十五軍通過培養醫務人員,使他們能在十分困難和危險的環境中以不畏困難、不怕犧牲的氣概,全心全意地為傷病員服務。在戰斗前線,他們總是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在群眾家中搭起門板,在野外鋪平石頭做手術臺,夜以繼日地工作,有的甚至為搶救傷員犧牲;到了后方,他們一面醫治住院的傷員,一面在院外跋山涉水,醫治分散安置在群眾家中的傷病員,被譽為“游擊醫生”。
紅二十五軍軍部駐地舊址(原圖保存在英山縣黨史辦)
據2020年華文出版社出版的《張琴秋傳》記載,1932年,從國外留學歸來的張琴秋受組織委派來到鄂豫皖蘇區,多名桂枝山醫院的護士受過她的培訓,張琴秋還教她們識字,唱歌,她教唱的歌曲包括《國際歌》和《八月桂花遍地開》等。
紅二十五軍的醫護人員還在張琴秋等醫生帶領下,到周邊山上識別、采收中草藥。一座桂枝山,可源源不斷地為紅軍醫院提供多種中藥材。
紅二十五軍在陶家河鄉留下多處印記
周東屏原名周少蘭,1917年出生于安徽六安縣貧苦木匠家庭,7歲失去母親,10歲當童養媳,13歲踏上革命道路。1932年秋新紅二十五軍成立,周少蘭到軍醫院當了一名護士。周少蘭說,她們通常在藥品、器械甚至食品都十分短缺、斗爭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治愈了一批又一批傷員,使他們重新投入戰斗。
紅軍醫院住院證明(湖北省檔案館資料)
后來,國民黨反動派搞“移民并村”時,陶家河鄉不少農民冒著殺頭危險,執意不進移民點,情愿鉆山洞、宿樹林、住草棚,仍堅守桂枝山,繼續照顧紅軍傷病員。
高家沖村群眾曾一次救治近百名傷員
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拉開了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當解放軍在大別山區尚未站穩腳跟時,曾在陶家河一帶發生過一次慘烈戰斗。
據陶家河鄉文化館館長安自啟介紹,1947年10月的一天凌晨,解放軍一個營約300人急行軍準備趕往鷂落坪,途經高家沖村時,突然遭遇1000多名國民黨正規軍及數千名當地民團武裝包圍,敵軍兵分三路,一路沿夏河從正面向桂枝山撲來,一路從樺村河經高家沖江光德家門前側面包抄,一路沿勞邊河經黃林沖從背后迂回。解放軍決定趕在天亮前占領海拔1100米的楊樹蕩上方大山包的有利地形,一場不可避免的力量懸殊的戰斗就此展開。
英山縣陶家河鄉有多處紅色打卡地
據現場目擊者、當年僅9歲的牧牛娃江光德回憶,戰斗打響后,大炮、機關槍、手榴彈的爆炸聲震天動地,子彈、炮彈呼嘯著漫天飛舞,嚇得他趕忙鉆到桌子底下。據他描述,那場悲壯慘烈的戰斗打了兩個多小時。盡管解放軍最終占領了楊樹蕩大包山,居高臨下朝敵人射擊,殺傷大量敵軍,但畢竟人數少,而且缺乏重武器,面對數倍于己、武器精良、以逸待勞的國民黨軍隊,很快彈盡糧絕,不得不緊急突圍。
據悉,這次戰斗解放軍戰士輕傷百余人,重傷90多人,70多人英勇獻身。來不及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的遺體,分布在楊樹蕩前的大片山林間。戰斗結束國民黨軍隊撤走后,高家沖村村民眼含熱淚自覺幫忙打掃戰場,收養、轉移重傷員,逐個就地掩埋革命烈士遺體。據當地村民反映,掩埋烈士遺體的墳包很多,一個挨著一個。
而那次慘烈戰爭中身負重傷,一時無法撤走的近百名傷員,只得依靠群眾一一收養、安置。與其他村民住得較遠的孫光遠將多名傷員直接收養在自己家中;與其他住戶雜居在一起的村民,只能悄悄將傷員安置在林中的草棚或山洞,夜深人靜時再去照料。
據江光德回憶,他家住在一處比較僻靜的山坡上,這次共收留7名重傷員。父親江永富很過細,床鋪不夠就拿稻草鋪在地下,讓傷員睡在厚厚的稻草上。一名似乎是軍官的傷員十分感激地對江永富說,“您待我們這樣好,這些天吃了您家這么多糧食,我們一定要回報。等革命勝利了,給您賠償”,邊說邊打了借糧、借柴、借衣被等多張欠條給江永富,江永富卻將這一大摞欠條全都撕掉。他說,“你們傷成這個樣子了還賠償什么呀?你們都是好人,我救你們是在做善事”。7名傷員在江永富家一住就是20多天,每天吃的都是玉米糊糊、蕨根粉,再加一餐填腹充饑的山野菜。
項寶明說,高家沖村的百姓個個善良,對待傷員如同兄弟,近百名傷員全都得到了安置。不久,身體漸漸康復的官兵陸續離開桂枝山歸隊。
將建一所新醫院
桂枝山康養小鎮創始人、湖北金興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建興26日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醫院將在紅二十五軍醫院原址建一所分院。
桂枝山康養小鎮鳥瞰圖
據悉,2021年,湖北金興旅游開發公司與英山縣政府簽訂了《大別山花間谷森林康養旅游區項目》,項目規劃總面積862畝,總投資26.5億元。項目以“森林花藥”文化為主題,打造集森林花海游覽、森林花語休閑、體驗及演藝中心等功能于一體的特色高山森林康養旅游區。
至2023年7月,小鎮項目已投資3億多元,各項規劃正有序推進。
(圖片由通訊員提供)
(來源:極目新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