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創!廣東科技財政兩部門聯合為科技計劃績效打分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劉黎霞廣州報道
廣東正在探索一套將科技計劃績效評價走深走實的新機制。
近日,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了解到,由廣東省科技廳、廣東省財政廳兩部門聯合制定的《廣東省省級科技計劃績效評價管理辦法(試行)》將于9月1日起試行。
【資料圖】
作為廣東省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的改革任務,該評價辦法的一大亮點在于明確提出科技計劃績效評價要有“科技視角”和“財政視角”,并在全國首創將科技與財政深度融合的科技計劃績效評價機制。評價辦法亦強調了第三方機構共同參與,構建多視角的科技計劃績效評價共同體,以避免主管部門唱“獨角戲”。
為減負提效做好頂層設計
廣東版的評價辦法提出,建立科技與財政部門“聯合評價、結果互認”的工作機制。科技與財政部門共同制定中長期績效評價工作計劃和年度任務清單,共同組織具體評價任務,共同實施質量控制,共同確認評價結果,兩部門不開展未納入任務清單的績效評價活動,有效避免重復檢查。
評價辦法還提到,持續推進科技計劃績效評價“減表并表”。加強績效管理信息化建設,整合科技項目年度執行報告、分期撥款評估、預算績效自評等3項工作表格,實現“一次填報、一表通用”。
業內人士表示,這也意味著廣東省級科技計劃績效評價將都將采取“聯合檢查”方式進行評價,并實現結果互認。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國范圍內尚未有科技、財政部門以制度文件形式明確提出開展聯合檢查,實現結果互認。
據悉,廣東省財政廳和省審計廳于2019年專門出臺文件,明確提出要“開展聯合檢查、抽查,避免重復檢查、多頭檢查,實行監督檢查結果信息共享和互認”。經過近3年的實踐探索,科技、財政兩部門已形成有效機制避免重復監督評價,但在開展聯合評價、實現結果互認方面仍存在制度障礙。
“在全國率先出臺,目的在于從根本上避免多頭檢查,為減負提效做好頂層設計。”廣東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績效評價是科技計劃管理的重要工具。近年來,國家層面對有關科研經費績效管理的要求不斷深化。各地方也在積極探索科技計劃績效評價改革,制度化推動財政預算績效管理在科技領域走深走實。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了解到,目前浙江、四川、上海等地均先后出臺了省級科技計劃績效評價管理辦法和指導意見,加強科技計劃項目績效評價工作。
相較而言,廣東的績效評價辦法在搭建“戰略目標層層分解、創新鏈條有效貫通”的科技計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方面,更強調了“分類評價”。
避免主管部門唱“獨角戲”
廣東的績效評價分為“整體—專項—項目”三個層次,全口徑覆蓋省級科技計劃各專項、項目及財政科研資金。
廣東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落實國家和省戰略需求的集群式重量級科研組織方式,也作為科研投入中的引領性力量,省級科技計劃不能再局限于微觀項目層面和管理產出視角,需要從整體視域找準定位。
這體現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即具有較強的導向性,更強調科技計劃標志性成果產出和質量。 廣東的評價辦法新增了“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實效”“技術突圍實效”“支撐產業發展實效”等指標,以全面評價科技計劃落實國家和省戰略需求、引領創新發展的實質作用。
“科技計劃績效評價的目的是引導科研主體扎實開展創新活動,推動產出高質量創新成果。因此,績效評價應重視成果質量而不是簡單地關注成果數量。”業內人士評價,更科學地明確評價導向注重效果評價和評價結果運用,有助于強調對代表性成果和項目實施效果的評價,重視科技項目的實效。
第三方機構參與科技計劃績效評價是大勢所趨。與其他省市地方評價辦法類似,廣東的評價辦法亦強調了第三方機構共同參與,構建多視角的科技計劃績效評價共同體。
評價辦法明確,支持和鼓勵第三方評價機構廣泛參與省級科技計劃績效評價,培育一批符合省級財政績效評價資格標準、熟悉科技創新治理的第三方評價機構。
第三方機構參與,如何確保其資質符合要求?
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科技計劃類項目績效評價要求越來越高,挑戰越來越大,一是如何找到適用的行業專家,借助其將抽象的科學事項說清楚、講明白,并轉化為合理的評價體系;二是第三方機構如何加強各行業領域尤其是科技領域專業內容的研究和探索,提高績效評價從業者對各行業專業領域的專業度。
從現實角度考慮,評價辦法中鼓勵構建多視角的科技計劃績效評價共同體,建立省級科技計劃績效評價咨詢專家庫,鼓勵吸納來自科技領軍企業、港澳地區高水平專家參與績效評價。
“此舉轉變了過去由政府唱獨角戲的評價模式,以及以項目產出、資金使用規范性為主的微觀項目視角,通過探索多元的評價方法和視角,有助于對科技計劃使命任務的完成情況開展多維度的精準評價。”業內人士評價。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