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名特需孩子出現在校園,誰來給他們提供支持?
當一名心智障礙孩子(特需孩子)走進校園,可以在校園中踏出“融入社會”的第一步嗎?近年來,廣州持續推動特殊教育發展,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特教班和隨班就讀為主體、以“送教上門”為補充,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的格局。心智障礙者主要包括孤獨癥、腦癱、唐氏綜合征和智力發育遲緩等。值得關注的是,心智障礙兒童先天存在溝通障礙、學習障礙和社會互動的障礙,他們在融入校園方面依舊面臨巨大挑戰。心智障礙兒童要面對認知、學習和社會適應等障礙帶來的“不一樣”,同時,他們和健全孩子也需要在特殊教育專業者的支持下找到“融合”的平衡點。
記者觀察發現,即便是在一線城市,特殊教育也是一個新興領域,存在專業師資匱乏,支持資源有限等問題。值得關注的是,特殊教育的發展并非任何一方的單方面責任。近年來,廣州市社會會組織正通過公益項目助力特殊教育事業,不斷幫助心智障礙兒童適應校園生活,引導學校、家長搭建更友好、有效的校園融合環境,雖然依舊挑戰重重,但希望也在一次次挑戰中不斷顯現。日前,記者采訪了不同年齡段的特殊孩子家長、特教老師以及公益慈善組織,了解他們正在進行的探索。
為50多名“影子老師”開展關于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校園支持策略的培訓
(資料圖)
幼小銜接那一刻
如今正在普通小學讀書的郝曄(化名),兩歲時被確認伴隨孤獨癥。和不少孤獨癥孩子一樣,他的語言理解能力較弱,平時存在刻板行為。為了幫助他融入身邊的世界,家人在郝曄讀幼兒園時請了特教老師陪伴在他身邊,“特教老師就像影子一樣每天陪他去幼兒園,每天復盤當天的行為舉止,分享了許多特殊教育的技巧和方法,并有意識地隨著孩子能力的提升,逐漸減少陪伴支持的強度”。最初,“影子老師”會日夜跟隨郝曄,大手拉小手,到大班時,每天的下午,郝曄已經可以不用老師特意陪伴了。
但這并不是成長的終點。進小學前,“影子老師”介紹郝曄參加由廣州市揚愛特殊孩子家長俱樂部發起的幼小銜接暑期增能營。在為期兩周的增能營中,包括郝曄在內的孩子們提前模擬感受小學生活,學習如聽到鈴聲該做什么反應、上下課不同的行為規范等等。在很長一段時間,不少人都認為心智障礙者難以適應這些行為規矩,而無法適應產生的表達方式,則令心智障礙孩子陷入了更難與健全孩子融合的局面。但郝曄母親記得,“在這里經過反復學習,他能自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亂跑、不大聲吵鬧,這些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實際上,和郝曄一樣需要幼小銜接支持的孤獨癥家庭并不在少數。一位參與了幼小銜接夏令營的特殊教育老師告訴記者,伴隨孤獨癥的孩子們進入到普校,由于轉入陌生的新環境,又缺少針對性的支持和陪伴,往往會在“難以相互融合”時將自己和大多數健全孩子家庭卷入針鋒相對的沖突中,“這對心智障礙孩子的校園融合的打擊往往是巨大的”。在這位特教老師看來,心智障礙孩子更需要提前接觸融入校園的能力和技巧,“我們會借用真實的小學來開展活動,讓大家在完全真實的小學環境中體驗真實的上課情境和上課流程。”
成長是漫長的過程
但參加了暑期增能營就可以“一切無憂”嗎?不少特教老師指出——答案是否定的。相反,走進校園只是漫長支持的開頭,“沒有后續的話,一切融入的希望都難以維系”。而在暑期增能營,除了特需學生需要做入學適應的訓練,孩子的家長同樣需要專業的賦能支持。一位特教老師表示,“我們會和家長溝通和指導,并開設針對家長關于融合教育有效策略的相關培訓,有的家長和學校都特別希望可以在這一刻放手,但融合是一個持續的支持過程,任何一方都需要行動起來,不是單純交給任何一方就完全放手”。
有特教老師表示,校園融合需要“有方向、有策略,而不是維持原狀就好,相反,如果能力沒有持續提升,更多適應性行為問題會不斷暴露,掐斷融合的進展”。針對大多數普通學校特教資源有限、社會上的康復訓練資源高度集中于學齡前階段等問題,同樣是廣州揚愛設計了暑期融合社交課程,分為初階和高階,邀請心智障礙孩子在數周的模擬校園融合場景中進行討論、傾聽、決策、計劃、行動,讓孩子學會集體合作需要的社交技能,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生活中,運用技能,減少因技能缺失而造成的融合困難。
一位家長則反映道,增能營對孩子思維能力的啟發十分明顯,孩子似乎在遇到問題時,開始學會做出適合的“反應”和思考,具備了一定情緒識別、問題解決能力。“但這個同樣不是在一個增能營就能完全掌握的。”一位項目負責人表示,“在暑期課程結束后,有部分家長還是會經常和我們聯系,溝通孩子們在生活學習上運用所學社交策略的情況。當然,我們也看到,由于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的不同,每個孩子復習和運用自己學到的社交技能的機會是不同的,就會給我們另外一個啟示,就是家長引導的重要性,這是一個長期培訓的過程。”
即將入讀一年級的心智障礙兒童參加暑期幼小銜接適應校園環境培訓活動
每一個心智障礙孩子都需要支持
記者觀察了解到,實際上廣州揚愛一直參與了特殊教育的推動,融合教育作為其工作重點,自2008年以來透過實施“融愛行-特殊孩子隨班就讀支持計劃”不斷參與促進特需孩子的融合教育質量提升,在廣州市教育局的指導與支持下,該計劃進一步持續開展和完善。但即便如此,受限于行業發展的客觀現實,心智障礙孩子在校園融合上依舊面臨不少難題,融合教育目前實現了“有形覆蓋”,但距離“有效覆蓋”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走。
不少家長坦言,像廣州揚愛開展幼小銜接和融合教育夏令營的公益支持是珍貴的,但也是“稀缺”的,市面上大多數康復訓練針對的年齡段都較小,不少家長在這個階段投入了大量資源,但校園缺乏延續性,甚至產生“放在校園后,就不需要繼續系統性的干預和訓練”這類認知。而無論是已經舉辦多期的幼小銜接暑期增能營,還是剛剛起步的暑期融合社交課程,其實都是廣州揚愛在借助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等支持,聯合多方嘗試打破融合教育缺少支持內容的僵局,在學校的融合教育支持體系還在搭建時,由公益探路。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暑期,在第十屆廣州市社會組織公益創投資助項目的支持下,廣州揚愛開展第五屆幼小銜接增能營活動,為新一批即將入讀一年級的心智障礙兒童校園融合提供支持和指路。與此同時,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公益組織項目的持續開展并不意味著問題已然解決。有特教工作者表示,“在融合教育這件事情上,核心矛盾仍然是師資力量的緊缺和支持體系的不完善,而公益組織只是探路者,誰來完善優化,誰來復制推廣,誰來提供持續性的一人一檔的支持,這些都是問題,因為融合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特需孩子需要泛化能力,這需要不斷支持,實際上,學校和家長都需要持續性的賦能才有可能有效地推動學生成長。”
作為中國殘聯康復人才實名制培訓項目授課專家的劉勁提出,“影子老師”也需要更專業更規范化的培訓。為此,廣州揚愛實施開展的幼小銜接增能營活動,還增加了對“影子老師”的賦能培訓,幫助他們系統地學習融合教育及相關專業內容。劉勁認為,對于家長們來說,陪讀需求大,“影子老師”水平參差不齊,在資源不均衡的情況下,更需要一個抓手來協助管理。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林琳、蘇贊 實習生:皮俊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彭文強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拆拆拆! 金華這個地方征遷又有最新消息,7個小組率先達到100%!金華雙溪西路入戶評估工作完成率超九成!
拆拆拆!金華這個地方征遷又有最新消息,7個小組率先達到100%!金華雙溪
飛龍股份(002536.SZ):也能夠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溫控閥類產品和集成模塊產品
格隆匯8月17日丨有投資者向飛龍股份(002536)(002536 SZ)提問,“請問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