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十年奮戰三部曲,只為文化“走出去”——“中學何以西傳?《中國故事英語傳播三部曲》新書發布暨中國故事的對外講述”在上海書展舉行
“早歲誰知世事艱,東西縱貫氣如山。為辟邪說答司馬,何曾明志報任安。一名荏苒伴昏曉,十載踟躕迎暑寒。滬上今生羈留日,旅人垂淚透重衫。”在上海師范大學同學們抑揚頓挫地吟唱朱振武教授《壬寅三書嘆唏噓》的詩歌中,“中學何以西傳?《中國故事英語傳播三部曲》新書發布暨中國故事的對外講述”的現場氣氛達到了高潮。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朱振武歷經十載,終成“漢學家中國故事英譯三部曲”(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于8月22日在上海書展隆重亮相。三部曲包括《他山之石:漢學家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英語傳播》《中學西漸:漢學家與中國古代文學的英語傳播》和《歸異平衡:英語世界漢學家的中國故事書寫》。“三部曲”獨立成卷,自成系統,卻又彼此關聯,互為呼應,形成完整的一環。作者結合異質文化和時代背景,對葛浩文、閔福德、金介甫等46位漢學家的翻譯動機、翻譯策略、翻譯風格以及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做出整體研究和系統考察,對他們為什么譯、譯什么、怎么譯、產生了什么影響、給我們什么啟示以及怎么講好中國故事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并對其背后的文化現象進行深度思考。在新書發布會上,朱振武回顧了十年寫作的心路歷程,并就讀者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首先是為什么要研究漢學家的中國文學文化翻譯,朱振武說,這么多年來,我們自己的中國文學文化英譯,做得還不夠好,整體效果不盡如人意,而漢學家們的翻譯效果大都很好,這到底是什么原因?需要我們沉下心來仔細研究,漢學家們的中國文學英譯正好為我們提供了鏡鑒。
(資料圖)
其次是為什么要把研究重心放在文學的外譯上,朱振武分析道,要想讓國外讀者接受我國的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講故事,這是人們最容易也最愿意接受的溝通方式,而文學就是在講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對于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和文明互鑒至關重要。
關于書名,朱振武解釋說,三部正好是三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外國文化來說,中國文學文化就是他山之石,經過漢學家們的恰當移譯,都較好地得到了接受,并成為目標語讀者的營養,成了真正的玉。“中學西漸”,正是我們這些年來努力的目的。我們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里很好地學習了外國特別是西方的文學文化,西學東漸,已經基本完成了歷史使命,現在到了或者說早就到了中學西傳的時候了。最后是“歸異平衡”,這里在真正考察漢學家到底是怎么翻譯的,為什么這么翻譯,達到了什么效果,他們是怎么在歸化和異化之間徘徊和努力的,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存在著哪些問題?所以“三部曲”是層層遞進的關系。
“三部曲”的出版,在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料庫研究院副院長韓子滿認為,三部著作近乎窮盡式地呈現了英語世界漢學家英譯并傳播中國文學的情況。國際中國文化研究會會長張西平指出,朱振武的“歸異平衡”理論立足于以漢字為中心的翻譯實踐,具備鮮明的理論特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文獻整理與研究(1949-2019)”首席專家季進表示,朱振武提出的相似性理論和“歸異平衡”論重建了翻譯機制和文化秩序。
在現場的眾多學者也侃侃而談自己的閱讀感受。上海大學教授、《杜甫詩歌全集英譯》的作者趙彥春用“強大的沖擊力,甚至有壓迫感”來形容自己閱讀后的震撼,他認為“三部曲”是對研究對象概覽式的掃描和深入的剖析,凝練了作者的情懷。
8月22日正值中國傳統的七夕節,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肖維青指出七夕的主題詞是“情緣”,“三部曲”表現的正是漢學家與中國文學的情緣,它就像顯影劑,把漢學家的群像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它更是一座鵲橋,把漢學家和中國文學連接起來,把中國文學的過去現在將來連接起來。
上海外國語大學翻譯學博導張曼認為,“三部曲”以中國立場來撰寫世界文學版圖中的中國以及中國性,第一第二部呈現中國在世界文學史中的樣貌。作者對資料的取舍有其立場。第三部在比較整合中提出歸異理論,在這一理論下翻譯中的許多問題迎刃而解。她總結說,“三部曲”是第一部梳理近百年西方漢學家的中國文學翻譯史;第一次較完整地呈現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多元面貌,打破了1990年代至今翻譯界主流持中國文學在海外是社會學材料的觀點,讓我們知道了中國文學翻譯既具有社會性,也具有文學性、歷史性、政治性;第一次提出翻譯的歸異平衡定律,在理論層面闡釋了中國文學走出去、走進去的意義與價值。
對于眾多學者擊節贊賞的“歸異平衡”理論說,朱振武給出了自己的觀點:“優秀的翻譯實際上就是在歸化和異化之間尋求平衡。漢學家們就是這樣做的,他們始終在歸化和異化之間尋求著平衡,但不同的社會語境決定著他們歸化或異化的力度和傾向,因此在審視他們的翻譯策略和翻譯動機等問題是不能離開社會語境和國際形勢。中國學者就是要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就是要有要有自己的翻譯理論。研究漢學家的中國文學傳播和英譯,目的當然是研究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徑和成功經驗,也是為世界文學的真正形成略盡綿薄。”
對此,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李志強說自己一直在思考中國譯者和漢學家譯者究竟有何不同,這次在“歸異平衡”中找到了答案。他認為,“三部曲”以歷時體系為框架對漢學家進行整體化評說,這種評說具體表現為,翻譯批評文本的“體系化”呈現、翻譯研究理論的“概約化”凝練和翻譯評點方法的“多維化”運用,其為本土翻譯者將來有何作為提供了啟示。
上海外國語大學翻譯學博導耿強指出,朱振武是是一個復雜、立體、豐富的人,其作品可稱之為“廣博”。“三部曲”以宏大的氣魄縱覽英語世界漢學家群體的翻譯故事,闡發其歸異平衡的譯藝之道,以及文學溝通情感、思想和文化的轉換密碼。
作為朱振武教授的博士后,上海電力大學錢屏勻博士分享了跟隨導師為“三部曲”作審校的一些令她難忘的事,特別是為書做腳注,朱振武教導她要注意腳注的豐富性和重要性,所以書中每一條短短的腳注,都傾注了無數心血,有很多值得一說的故事。
正如朱振武所說,自己所做的研究就是為了從另一個視角對中國文學“走出去”進行反思與總結,為文化“走出去”提供參照,以期賡續中華文化血脈,繁榮世界文學文化,搭建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的知識橋梁。從十幾年前提出“非主流”文學概念到均衡吸納外國文學文化精髓的說法,從文學引進的相似性理論到文學外譯的歸異平衡理論,再到研究非洲文學時提出的三大流散理論、非洲性理論和輾轉體認說,朱振武始終企望中國和和非洲以及其他第三世界文學這些被“非主流”了的文學文化進入主流,從而實現真正的文學文化多樣性。
在壬寅年,朱振武完成了這“三部曲”,“歷經十余載,批閱無數次,耗費了多少心血,無從算起,也無法計數,但自己日漸稀疏的頭發可以見證其中的辛勤歷程。”“壬寅三書”見證了這段歲月,這段歲月也見證了他的踽踽獨行。
編輯:蔣楚婷
責任編輯:朱自奮
關鍵詞:
相關文章
讀書 | 十年奮戰三部曲,只為文化“走出去”——“中學何以西傳?《中國故事英語傳播三部曲》新書發布暨中國故事的對外講述”在上海書展舉行
“早歲誰知世事艱,東西縱貫氣如山。為辟邪說答司馬,何曾明志報任安。
精彩推送
讀書 | 十年奮戰三部曲,只為文化“走出去”——“中學何以西傳?《中國故事英語傳播三部曲》新書發布暨中國故事的對外講述”在上海書展舉行
“早歲誰知世事艱,東西縱貫氣如山。為辟邪說答司馬,何曾明志報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