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因為過于「敏感」而羞恥嗎?
最近,我又重溫了《再見愛人》第一季。
(資料圖)
過去看《再見愛人》,我總是沉浸于探察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在嘉賓的互動中尋求愛與不愛的蛛絲馬跡。然而這次,我的目光被細聲細語剖白內心的郭柯宇深深吸引。
圖片來源:《再見愛人》第一季
「她的表達真誠、細膩,像一根敏銳的探針,掃視著生活的邊角,再精準地將之呈現?!?/strong>《人物》作者林秋銘在一篇題為《郭柯宇 敏感從何而來》的訪談文章中如是形容她。
01
童年時,我曾因敏感而羞恥
在《人物》的訪談中,郭柯宇從自己對生活的敏銳感知說起,講到了童年記憶里情緒化的父親,「父親施加在郭柯宇身上的疏遠和凝視,使她在后來的人生中不斷審視自己」。
和郭柯宇很相似,在我的童年記憶里,母親也是個情緒化的人:
開心的時候會帶我去逛很久的街、買很多新衣服、吃麥當勞肯德基;不開心的時候對我的錯誤容忍度幾乎為零,一旦我做了不順她心意的事情,她便會把強烈的情緒發泄在我的身上。
兒時的我總是擔驚受怕,惶恐自己的任何舉動引起母親的不滿。也由此學會了小心翼翼地察言觀色,努力在第一時間察覺到她的情緒變化,以做出合適的舉動來討得她的歡心、避免她的責打。
圖片來源:《我的解放日志》
在和情緒化的母親相處的過程中,出于一種自我保護,我變得十分敏感。這種敏感后來逐漸從「敏銳察覺母親的情緒狀態變化」泛化為「敏銳察覺生活中的一切變化」。
可是,在不輕易表露情感、也不認可情緒價值的父親看來,這樣的敏感是多愁善感、想太多的表現,我的情感需求也常常被父親看作是矯情的、做作的,得不到正視和承認,更遑論獲得足夠的關注與及時的回應。
在想太多、多愁善感、矯情做作這樣的標簽浸泡之下,我也內化了父母對情緒的拒斥,開始對自己的敏感產生羞恥,構建起「敏感是不好的」這樣的認知。當發現自己有情緒時,我也常常像父母一樣用神經質、矯情做作這樣的話語指責自己。
圖片來源:《我存在的時間》
02
長大后,我重新認識了敏感
這種情緒恥感直到高二才逐漸消散。
高二,我不顧父母的反對,退出了理科試驗班選擇了政史地,進入了新班級。在新的班級里,我結識了一群擁有著相似情感磁場的朋友。
我們可以一起欣賞凌晨五點半窗子框起的粉紅色的天,驚嘆一群鳥突然從樹叢躍起飛向天空的最高處,目睹大風排山倒海般地涌來并感慨「好像一場電影啊」。我們還可以一起在宿舍熄燈后拿出偷偷帶進學校的MP3,躲在小露臺上小聲談論自己的心緒——關于過去、當下未來的一切,讓人痛哭的、讓人大笑的一切,光明坦蕩的、隱秘晦澀的一切。
圖片來源:《花與愛麗絲》
不同于我的父母,高二我所遇到的朋友們可以看見我、正視我、承認我并回應我,她們讓我知道,敏感并不是「矯情」,也不是「做作」,敏感可以被允許。
在和她們的相處過程中,我也發現自己似乎能比別人更精準地捕捉到身邊人的情緒變化,也能對朋友們的情緒起伏給予適時、適當的反饋,所以她們總是會用「善解人意」來形容我,我也因此收獲了許多段推心置腹的友情。
此時我意識到,原來敏感也可以成為一種天賦。
圖片來源:《凪的新生活》
誠然,在這個崇尚身強體壯、堅韌不拔、開朗外向的社會中,敏感者總是格格不入,常常會被旁人貼上異類、神經過敏、甚至瘋子的標簽。
但是,高敏感其實并不等于脆弱,也不是一種問題,反而是一種值得珍視的特質和能力。由敏感衍生出來的共情力、洞察力和想象力將幫助我們建立更深刻的親密關系、獲得更豐富的情感體驗,是我們生而為人的證明,認真生活的證據。
為了幫助你深入了解這一特質,并找到屬于自己的獨特優勢,我們開發了「高敏感人格特質評估測試」,結合Elaine Aron的高敏感人群自測量表以及國外學者對于高水平感覺處理敏感性的最新研究,從易被刺激、深度加工、低感覺閾值三個維度,全方位評估你的敏感特質,并為你制定專屬的成長指南。
「測一測你是高敏感人群嗎」
原價:199元
限時三天免費測試
掃碼免費領取測試
參考文獻
————————
伊萊恩·阿倫:《天生敏感》,于娟娟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年。
GQ報道:《當渴求情緒價值時,我們在渴求什么?》,2022年9月20日。
作者:粥
責編:kk,粥
?
▽ 點擊閱讀原文
重新認識高敏感特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