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對話|上海歷史博物館館長:根植上海,跨界破圈
周群華談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宗旨和定位(視頻:陳若茜)(01:05)今年以來,地處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頻頻因為各種創新之舉出圈。而在一系列跨界破圈的嘗試探索之初,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長周群華曾不斷問自己:歷史博物館到底要做什么?
“上海歷博就是要走一條跟傳統博物館完全不一樣的路徑,我們在探索新的博物館經營賽道和運營理念,那就是‘博物館+’的概念,”周群華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專訪時表示,“我們根植于上海,作為上海歷史與海派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希望以建設世界一流卓越城市博物館為己任。博物館界需要一場很大的變革,這場變革不僅僅是專業深度和技術層面,更多的是理念,展覽所呈現的不僅只是歷史本身或藝術本身,而是要從人本出發。我們走的就是跨界破圈之路,同時希望博物館融入人們的生活,改變人們的生活。”
(資料圖片)
上海歷史博物館庭院
上海歷史博物館庭院開放后的周末下午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現館址所處的正是上海歷史建筑——原跑馬總會大樓,而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也正是從這一知名歷史建筑起步的。原跑馬總會大樓是舊上海舉行賽馬活動的場所,即“上海跑馬廳”,主樓有4層,高53米。建筑面積達到21000平米,規模龐大。大樓底層外墻是花崗石,上部裝飾以褐色面磚和間飾石塊。大樓西側,有著貫通二、三層的塔什干式柱廊,氣勢恢宏,正面樓頂還矗立一座鐘樓,因而成為上海的地標性建筑。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在上海市第一任市長陳毅的直接關懷下,原跑馬總會大樓作為上海圖書館、上海博物館館址,并于1952年正式建成開放。自此,跑馬廳大樓這座充滿殖民色彩的建筑被賦予了新的象征,成為新中國成立后上海新的文化地標。五年前,該址又作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館址向公眾開放。
1950年代,原跑馬總會大樓作為上海圖書館、上海博物館館址
1950年代,原跑馬總會大樓作為上海圖書館、上海博物館館址今年是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在人民廣場開館5周年,3月26日上歷博打開博物館外庭院圍欄,讓館舍所在建筑群落90年來首次向公眾不設限開放,當天就有超過4000人次的市民前來這座人民廣場“最美庭院”打卡留念;到了5月,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推出了首家海派咖啡館,舉辦了首屆“廣場咖啡嘉年華”等,將博物館庭院“變身”為精致市集;進入暑期,上歷博又成為上海首家試點持證導游進入博物館帶團講解的文博機構,此舉也可看作是對近期熱議話題博物館對社會講解困局的一種應對。在與《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的對話中,周群華談及了上歷博的發展方向和變革思路,以及作為上海唯一涵蓋全業務邏輯的文博場館,如何肩負起上海城市歷史和海派文化流量入口的使命。
上海歷史博物館在當下的夜景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長周群華對話|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長周群華澎湃新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提出以“建設世界一流卓越城市博物館”為己任,能否從您的角度闡釋“世界一流卓越城市博物館”的內涵,可以從哪些維度來衡量,應該朝著哪些方向去努力?
周群華:一般來說,傳統的評價標準會從博物館的文物數量、行政級別、財政預算、展覽數量、參觀人數等方面來考量博物館的綜合實力,但上歷博今后的目標是換一個新的賽道,跳出傳統的認識、評價標準,我們更加強調的是定位和品牌、宗旨和服務理念。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是上海歷史與海派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在這個頂層設計的框架下,我們以“服務”理念來踐行,這跟我們傳統的博物館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傳統的博物館一般強調運營和管理,上歷博強調并執著于以“服務”理念導出所有核心業務,以“服務”貫注全業務邏輯,所以說“根植上海,服務人民”是我們上歷博的宗旨。
比如,上海博物館的定位是世界頂級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世博會博物館是全面展示世博會歷史與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魯迅博物館、陳云故居等則是名人故居類專題館,而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是上海唯一涵蓋全業務邏輯的文博場館,是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紅色文化的匯聚展示之地,這顯然是我們的潛在資源優勢,天然也賦予我們勇敢肩負起上海城市歷史和海派文化流量入口的使命與擔當。
簡言之,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作為上海歷史與海派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我們根植上海、服務人民,我們守正創新、敢于超越,以建設世界一流卓越城市博物館為己任。
上歷博“江南生活美學” 展覽澎湃新聞:結合上海這座城市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你們會通過哪些抓手來實現您所說的目標和定位? 周群華:我們將全力呈現上歷博品牌的概念。對于一家傳統的博物館而言,其核心是以展覽為主體的關聯服務,這是傳統賽道,這條賽道我們會繼續深耕,不斷地把展覽系列化并最終品牌化;但同時為了適應時代的新風,我們也在探索新的博物館經營和運營理念,那就是“博物館+”的概念。“博物館+”一是指新的文化產品一定要與博物館有關聯,二則是強調博物館關聯的對象必須是人,我們的展覽所呈現的不僅只是歷史本身或藝術本身,而是要從人本出發。今后我們會把這項工作更細致地展開。
比如,今年是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在人民廣場新館開放的5周年,我們沒有舉辦慶祝活動,而是將博物館附屬庭院的外部圍欄打開,有著90余載歷史的建筑群落首次向公眾不設限開放。開放之后,上歷博收獲了超出預期的強烈反響,很多游客來拍照、打卡、談戀愛,互相傳遞對建筑的欣賞和喜悅。
我們博物館的東樓、西樓兩棟建筑可謂是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最大、最好的展品,對社會開放庭院是把我們最好的優勢資源盤活,也是我們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舉措。
我們博物館界需要一場很大的變革,這場變革不僅僅是專業深度和技術層面,更多的是理念,我個人認為思維和認識的變革是最重要的。
“來歷博 看上海”展覽在徐家匯地鐵站“上海地鐵文化藝術長廊”展出比如不久前,我們在徐家匯地鐵站舉辦了一個小型展覽,為什么將這個展覽放在徐家匯站呢?因為對很多上海人或外地游客而言,徐家匯是上海最具有上海性、最有海派元素的地方之一;其次,現在城市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我們必須走出傳統的空間位置,去和更多的人和生活進行鏈接。革新,不僅在于把博物館的空間或圍墻打開,也要把傳統展廳打開,使其成為一個流動的展廳、一個生長的文化空間,我們跳出有限的博物館空間,就具有了產生無限的可能,希望“博物館+”的生活方式成為構成并影響上海人生活的重要部分。
上歷博“福祿壽喜 美好生活——中國吉祥文化特展”澎湃新聞:上海有著豐富的文博資源,也有著很好的博物館參觀氛圍,上海的博物館也有著各自鮮明的特色。比如上海博物館,它是以藏品、學術立館,它很傳統,也很經典。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也有其鮮明的特色。你剛才談到從上歷博自身的特點出發走“博物館+”的發展路徑,能具體解釋為什么以及這是一條怎么樣的路徑? 周群華:我認為中國博物館界現在正處于要順應時代而進行革新的時期,而這樣的革新甚至可以引領這個時代的風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中國博物館界的核心業務、理念邏輯較多地借鑒、學習前蘇聯模式,比如文物收藏、教育、展覽這類核心業務概念。近二十年來,稍加關注我們就會發現,每年世界博物館日的主題都在優化和擴展,博物館的定義也在不斷地變化,這說明博物館的內涵和外延都在生長。因為博物館根植的時代和社會都在發生改變,博物館也必須做出變化。
以上博為例,上博的展覽體系非常經典,它當時也突破了傳統的格局,解放之后,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傳統與風格,按照藝術品類型來劃分展館的方式,比如青銅館、書畫館、瓷器館、雕塑館,相較此前傳統模式,它實現了一次跨越和突破。由于這種跨越和突破以及自身的專業深度,造就了上海博物館在中國博物館界一線的地位;第二點,上世紀90年代,上博人民廣場新館建設時,學習借鑒了歐美知名博物館的業務理念,比如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展覽模式;實際上,上海博物館是那個時代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批走向世界、擁抱世界先進博物館的先鋒。上海博物館新館開放之后,中國博物館界的很多博物館人看到了世界,看到了不同理念的呈現與表達方式;可以說,那個時代的上海博物館是中國博物館界看世界的先鋒派,上博也因此迅速建立起在中國博物館界的卓越地位。
事實上,上博的這一業務邏輯到現在為止已經歷了70年的穩固期。中國很多的省級博物館,其發展邏輯則經歷更久而沒有改變,很多風格都比較相似。所以,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未來將不斷探索創新的路徑。
上歷博“百川匯海——江浙滬皖海派繪畫名家精品聯展”澎湃新聞:那你們會選擇一條怎么樣的發展路徑?周群華:如我之前所言,我們會傾向于品牌化的運營,以博物館整體品牌運營和展覽品牌運營為核心。這也意味著我們將以服務為本,從市民和游客的需求出發來提供文化產品。我們將從上海城市和上歷博的定位出發,從文化消費和旅游深度結合的關聯點出發,以此為基礎,策劃展覽以及關聯的其他業務邏輯的文化產品。
我希望博物館不僅能吸引專業領域的市民和游客,更期待博物館能夠吸引越來越多平時較少進入博物館的人群和游客,讓更多博物館場景走入日常生活、讓更多生活的場景又進入博物館,這樣,博物館就能真正成為城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實現與生活的深度融合。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首先就不能用高冷的姿態一味強調專業性,而是要讓觀眾看得懂展覽、能夠理解展覽的主旨內容,要接地氣,然后再來談喜不喜歡。
上歷博Mapoly咖啡甄選店內的“口袋展廳”澎湃新聞:上海市民的整體文化素養比較高,博物館在潛移默化間也培養了很多觀眾的審美品位。高品質、學術性的展覽勢必是有一定的門檻,如何平衡你提到的策劃“接地氣”的、適合普通大眾的展覽和專業深度展覽之間的矛盾? 周群華:我所指出的把展覽變得更親切、更親民,并不意味著它就不學術、不專業,而是指要深入淺出地表達專業知識。做一場讓大眾看得懂的展覽反而更有難度,對專業策展人員的要求也相應更高。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衷藏雅尚·海上流暉——王水衷捐贈服飾展”
滿地提花緞無袖單旗袍(新新公司出品)約1940年代
《十里洋場南京路》我們館約有館藏12萬件,對館藏文物的研究是我們展覽、展示和教育傳播等一切業務工作的基礎。這些館藏基本覆蓋了從上海的衣食住行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也是我們開展一切業務工作的信心和底氣所在。在此基礎上,我們不但要去了解市場、觀眾、游客的文化需求,同時也要充分考慮時代背景下年輕人的消費心理、接受心理。現在的博物館觀眾中,Z世代的人群基數已經占比很大,約占20%以上,他們經濟的活躍性和消費能力超越了整體文化市場的40%,我們要致力于將這一年輕群體培養成為我們忠實的觀眾,讓他們成為博物館未來的粉絲。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舉辦首屆“廣場咖啡嘉年華”比如立足于上海城市和上歷博特色,我們正策劃一個咖啡主題的展覽,以“咖啡”為載體,闡述咖啡與上海、中國的關系,這將是標準的文物展和以文物展為牽頭的一種文化消費展覽。我認為上海是中國最適合舉辦咖啡主題展覽的城市,而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是上海最適合舉辦咖啡主題展覽的博物館。因為咖啡是海派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它契合上海的城市風格,也契合當下上海的商業需求,既符合年輕人的生活需求,也滿足上海“老克勒”的文化需求。其次,我們還打算舉辦“巧克力”主題展覽,打破傳統展覽的定位和屬性。巧克力是一種能夠使人的情感產生共鳴的食物,我們可以享受甜蜜和甜蜜之中的歷史和文化。未來我們將提供這樣的文化產品,讓觀眾在欣賞展覽過程中或文化消費的過程中產生美好生活的獲得感,我理解這是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未來展覽中的一個重要參數。
今后,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展覽既會從小處入手,從生活的一顆扣子入手,也將會有宏大的敘事。比如在上海市委宣傳部和市文旅局的支持下,我們和一大紀念館等單位,共同牽頭組建“上海市革命場館聯盟”,將上海41家革命場館聯合起來,邀請媒體、企業、高校共同參與,每年集中呈現一個宏大主題,明年會將中共中央在上海12年的光輝歷史呈現出來。再比如,我們也會舉辦以徐光啟人物為主題的展覽,因為徐光啟與上海歷史是深度融合的,他能夠代表上海的城市特點,中西交融、開放、善于學習,他是一個非常善良的、關注民生的人。
上歷博“初心之地 美好生活——慶祝建黨100周年文物史料展”澎湃新聞:對于公眾而言,真正吸引他們走進博物館的可能還是以展覽為載體的呈現。未來你們在策展、學術、藏品的發掘和征集方面還有哪些規劃? 周群華:目前我們已經安排了未來三到五年的核心原創展覽計劃。在我們的展覽體系中已形成一個階段性品牌——“百川匯海”,當然,“百川匯海”的內容還將不斷深化、不斷迭代,因為它與上海城市的精神品格、與上歷博品牌定位是一致的。
“百川匯海”品牌目前將囊括四個子系列:第一個系列是“美好生活”系列,咖啡、旗袍、巧克力等都可以歸入到美好生活系列,呈現衣食住行等上海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的核心是展覽,但是在展覽理念上要跟社會需求和市場深度嫁接,屆時會吸納一些跨賽道的市場主體共同參與,探索文商旅深度融合模式。
第二個系列是我們的“文明城市”系列。上海是一個中西交匯的城市,它是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也是中國認識世界的重要鏈接。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目標是成為世界一流的卓越城市博物館,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的過程中必然有所擔當、有所呈現。我們最初的第一批計劃要做中東、中亞地區的文明城市展覽,選擇這些城市入手是因為觀眾普遍對這些地區的文明古城接觸得較少,但它們都曾創造過非常卓越和輝煌的文明。
此外我們也正在醞釀世界名人系列,如果順利的話,從明年開始將有所呈現。
第三個系列是與上海直接關聯的“名人”或“偉人”系列,比如計劃推出梅蘭芳、陳毅、徐光啟等人物展覽,都可以歸到這一系列,這將是一個比較龐大的系列。
第四個系列是我們的藝術或美術系列。這個系列計劃從明代開始一直到當代,做長邏輯的藝術展覽,從小角度切入,但貫穿600年的歷史長河。
“百川匯海——江浙滬皖海派繪畫名家精品聯展”上歷博正在籌備海派研究院,并計劃對博物館館刊升級改版為《海派研究》,全面集聚上海和全國的專業研究力量,開門辦館、借力研究,從專業研究和培養人才梯隊這一底層邏輯入手,為上海歷博未來的展覽品牌和整體品牌形象注入雄厚的專業積累,使我們的展覽基礎穩固多元,而這也符合上海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未來,上歷博“百川匯海”品牌下面將形成四個子系列和一個“海派研究院”,海派研究院下還有一個多元支撐平臺——《海派研究》。我們整體的運營都是圍繞這個品牌概念,做上海歷史與海派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根植上海、服務人民。
上歷博“東織西造錦繡生活——中西絲織文物展”澎湃新聞:作為博物館典藏是非常重要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典藏12萬件,非常豐富。上海的歷史它是生長的,面向未來的,今后你們會不會有意識地為下一個百年收藏作品? 周群華:現在我們博物館的庫藏空間遠遠不夠,存放空間不足已成為我們現階段最大的問題。現在全國博物館的新一輪競爭目標都是朝著展覽面積10萬平米開始競爭,我們博物館現在的展陳空間只有1萬平。當然,我們的館舍建筑和所處的地理位置都非常經典,非常適合在這里完整地呈現上海近現代的歷史文化。至于上海1843年之前的上海歷史和文化,我覺得現在的空間還略顯不夠,如果有機會增加一個更多空間、更現代化的空間去更完整地去呈現,我覺得會更加完美。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內部陳列為了迎接新一輪博物館的競爭和文旅消費的熱潮,我個人認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有必要進行一個更宏觀的第二場域建設,也為上海未來十六五的重大文化項目做好儲備。(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相關文章
蘋果第三財季iPhone銷售收入令市場失望,第三財季iPhone銷售額下降2.4%至397億美元,低于預期的398億美元
蘋果第三財季iPhone銷售收入令市場失望,第三財季iPhone銷售額下降2 4%
精彩推送
蘋果第三財季iPhone銷售收入令市場失望,第三財季iPhone銷售額下降2.4%至397億美元,低于預期的398億美元
蘋果第三財季iPhone銷售收入令市場失望,第三財季iPhone銷售額下降2 4%
Huawei, JAC Motors team up on electric MPV
ByCHENXiaotongHuaweiandJACMotorsarecollaboratingonanewelectricpe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