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老年人需要食堂,年輕人也需要 杭州一些老年食堂開始嘗試吸引年輕人入場 他們的經驗能為更多老年食堂轉型打個樣
“天倫樂家”社區食堂 記者 朱振輝 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期,網絡上掀起了一股“老年食堂”打卡熱:“點不起外賣的上班族,正在占領老年食堂”“社區老年食堂,城市的省錢密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熱衷于點外賣、下館子,一轉頭扎進了老年食堂的懷抱。
曾經運營艱難、入不敷出的社區老年食堂“春天”到了?橙柿直通車的報道引發了不少杭州市民的關注(詳見都市快報8月1日A03版),在橙柿互動討論的聲音很多。
不少橙友認為,社區老年食堂在滿足老年人就餐需要的同時兼顧了年輕人,值得點贊:
歲月悠悠:老年食堂的模式,拉動經濟內循環,又解決老年人,順帶年輕人的吃飯問題,點贊!
紅掌和清波:如果家里附近有食堂,那真是太方便了,不用買菜燒飯洗碗,省了多少事兒呀!
本:社區食堂的確應該大力推廣,健康,實惠,現在年輕人上班太累,根本也沒時間做飯!
也有部分橙友提出建議,社區老年食堂應該升級成為社區食堂(鄰里食堂)。在價格、菜品、口味,以及政策扶持上進一步優化:
不欺:應該統一改為鄰里食堂!強烈建議不要把老年群體刻意區分開來,老年人自動打折即可!奮斗創業的年輕人或者一家老小,或者三五好友,均可在鄰里食堂用餐,這樣才是社區應該有的和諧鄰里社交場景!
茶具:老年食堂的菜品可以分時間段銷售。下午5點左右老人去吃可以多準備一些老人口味的菜品,6點以后上班族去吃可以準備一些適合年輕人的菜品。這樣的社區食堂會更受大家喜愛。
國家一級退堂鼓表演藝術家:我覺得這種食堂應該算是半公益性質,必要的時候需要一些政策上的支持,比如說房租水電上的優惠等等,但是經營者首先要保證價格公道,干凈衛生,菜品家常。
更有橙友表達了對未來社區食堂的憧憬和期待:
凌:很多社區沒有配置食堂,離目標還挺遙遠。
龍馬人:盼望著老年食堂早點開起來,以實際行動滿足老年人的需要。
淇媽:如果我們社區老年食堂搞好了,我也會去蹭這頓“年齡飯”,真的很實惠。以后普及了,家里裝修是不是可以不考慮廚房了。
老年食堂在網上走紅后,杭州的老年食堂有沒有想辦法升級轉型,做到“叫好又叫座”,獲得年輕人的青睞?
米市巷街道沈塘橋社區“天倫樂家”社區食堂
日均客流600人次 三分之一是年輕人
文二路上的米市巷街道沈塘橋社區“天倫樂家”社區食堂,窗明幾凈,裝修簡約清爽,點單區的大屏幕上滾動播放著招牌菜,外墻上貼著碩大的“紅燒獅子頭”的宣傳畫……看起來不像是老年食堂,倒像是一家新潮的杭幫菜館。
這家社區老年食堂所在的位置,原先是莫干新村的一塊荒地。屬地米市巷街道沈塘橋社區在老舊小區綜合改造的過程中克服了多方困難,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天倫樂家”拔地而起,其中的一樓成為了如今的社區食堂。
“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光靠服務老年群體產生的利潤微乎其微,是無法支撐食堂長久運營的。”第貳廚房(食堂運營方)員工、店長呂雅君總結吸引年輕人的三個方式:
一、菜品選擇豐富多樣
“天倫樂家”社區食堂每天提供的菜品超過30種,并針對年輕人的喜好,推出了水煮肉片、酸菜魚、小炒肉等“下飯菜”。“這些菜品我們會錯時進行投放。”呂雅君舉了個例子,“ 就中餐而言,老年人一般上午10點半就陸陸續續開始排隊,而年輕人最早也要11點半才能午休。我們后廚會算好時間燒制,確保年輕人吃上新鮮出爐的小炒。”
二、菜品口感精益求精
市面上的老年食堂大都采用蒸煮或是配送的形式進行,而“天倫樂家”社區食堂后廚安裝了數字智能油煙凈化設備,4個灶頭可以同時進行旺火炒制,提供一碗一燒的杭幫面、蓋澆飯等。“相較于電爐燒制或者集中配送,用天然氣旺火炒充滿著‘鍋氣’,出餐快,口感更好。”呂雅君說。
三、就餐環境迎合年輕人的喜好
明亮的裝修風格、舒適的餐座椅、醒目的電子大屏……給食堂帶來了新潮的氣息,拉近了與年輕人之間的距離,同時也給老年人帶來了更舒適的就餐體驗。
從去年11月底投入運營,大半年以來,前來就餐的年輕人絡繹不絕。呂雅君提供了一組后臺數據,目前食堂日均客流量在600人次左右,其中三分之一是年輕人:“絕大部分是附近的上班族,也有一些是本社區的年輕人。”
11點半剛過,“天倫樂家”社區食堂里出現了不少年輕面孔,有的是一人獨自前來,也有的三三兩兩結伴而行。
一盤椒鹽明蝦,一份番茄炒蛋,一大碗米飯,26歲的小伙子小王一個人“干飯”不亦樂乎。面對記者的采訪,小王說,對于年輕人而言,每天中午吃什么是個令人糾結的難題,在同事的推薦下,今年年初,小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天倫樂家”社區食堂嘗了一次后成了這里的常客。
小李(化名)和同事兩個人點了3個菜一起吃,白斬雞、花菜炒肉片和筍湯,加起來34元。“上個星期(我們)都在這里吃的,兩個人一般40元左右。”小李說,“人均20元,比點外賣便宜,而且更好吃。”
做堂食,還做外賣、減脂套餐
復興里社區食堂從籌備到運營,定位的就是一家特色餐廳,但根據政府政策,會照顧到老年人的日常用餐。胡經理說,食堂開業以后,來客很多,涵蓋到了老中青三個年齡段。
“我們的定位,就是親民平價、方便快捷的社區食堂,所以我們首先要保證的,肯定是菜品的性價比與我們服務的口碑。除了日常堂食,還入駐了外賣平臺,也會做一些日常的宣傳工作,為的就是能夠拓寬用餐人群。”胡經理坦言,即便是經營上有所虧損,自己還是很看好老年食堂轉型社區食堂的這個方向。
去年下半年,坐落于太平巷的紫陽街道唯康社區食堂,正式從“老年食堂”轉型為“社區食堂”。
“我們現在不僅做食堂,還為醫院、企業做團餐并且配送上門。”邱經理說,周邊寫字樓里有不少年輕人,食堂目前也在籌劃著做減脂套餐,因為部分年輕人低鹽低碳水的飲食習慣,和老年人比較像,自己的團隊有經驗。
扎實服務全年齡層,轉型升級 “一社區一食堂”也許不是夢
關于老年食堂的經營和推廣,橙柿直通車此前曾做過詳細的探究,提出了“一社區一食堂”的概念:“老年食堂”應該轉變為“社區食堂”,拓寬服務面,增加客源及收入“自我造血”,以期為全體社區居民提供更溫暖貼心的服務。
到社區食堂“蹭飯”打卡,從側面折射出上班族的“吃飯難”問題,恰好給老年食堂帶來了新的商機。
杭州一些社區的老年食堂已經行動起來,用菜品、口味和裝修來吸引更多年輕人入場,多方共贏,扎實服務“全年齡層”,走出一條盈利之路,進入良性循環。在未來,一社區一食堂,也許不是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