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陽城定鼎門,千年前萬國來朝在此舉行
(相關資料圖)
28日,河南省第十四屆運動會暨第八屆殘疾人運動會閉幕式將在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舉辦。
28日,河南省第十四屆運動會暨第八屆殘疾人運動會閉幕式將在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舉辦。據悉,閉幕式將以帶給所有參與者共情體驗為主線,以城市文旅地標“定鼎門—天街沿線500米”為活動場地,通過行進式表演,打造一場“行進、沉浸、互動式”的文體盛宴。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作為隋唐洛陽城中軸線最南端的城門,定鼎門始建于隋,初名建國門,唐時更名為定鼎門。它自隋至北宋沿用530年,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沿用時間最長的古代都城城門。定鼎門向南與伊闕相對,向北與天街相連,與端門、應天門、明堂等遙相呼應,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早在1400多年前,定鼎門及天街就是舉辦盛大集會的場所。《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期,“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即定鼎門)內,綿亙八里,列為戲場。……金石匏(páo)革之聲,聞數十里外。彈弦擫(yè)管以上,一萬八千人。大列炬火,光燭天地,百戲之盛,振古無比。自是每年以為常焉”。這就是萬國來朝的繁華景象。
考古發掘證實,定鼎門采用一門三道過梁式建筑結構,由墩臺、隔墻和門道三部分組成,是一座以城門樓為主體,兩側輔以朵樓,其間以城墻相連的宏大建筑群。隨著保護展示工程的實施,如今,沉睡千年的定鼎門重新屹立于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
走進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在門址南側的唐代路面旁,一串串腳印、車轍印、駱駝蹄印等復原展示的印跡,是千年前中原地區與西域各國往來密切的生動見證。洛陽市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副主任屈昆杰介紹,這些人和動物的足跡及車轍,是2007年在定鼎門遺址考古發掘過程中發現的。車轍痕跡有數十條,每輛車的軌距約1.3米;人的腳印有穿鞋的,也有赤腳的;動物蹄印大小不一,小的直徑僅6至7厘米,而直徑達20厘米左右的偶蹄目動物蹄印即當時駱駝的蹄印。可以想見,隋唐盛世,定鼎門下、天街之上,車水馬龍、行人如織,該是何等的熱鬧繁華。
2014年6月22日,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遺產點,定鼎門遺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相關學者認為,以定鼎門為主要建筑的隋唐洛陽城遺址南區,是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東方起點城市洛陽城的代表性遺存,見證了東方農耕文明發展鼎盛時期帝國的文明水平,展現了唐代都城城市文化的禮制特征及其影響力。
站在定鼎門城樓上北望,隋唐洛陽城中軸線恢宏大氣。得益于一系列復原展示工程加快推進,定鼎門和天街,再次成為市民、游客參與各類文化活動的聚集地。“穿越”千年,定鼎門已成為大家感知洛陽歷史文化與城市煙火氣息的一扇窗口,古老、活力、健康、時尚正在這里碰撞,展示出洛陽獨特的城市魅力。(洛報融媒·洛陽網記者 智慧)(圖片由定鼎門遺址博物館提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