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不起來的信心:有了市場信用,才談得上信心
市場最重要的是什么?
【資料圖】
是信用,信用越好,資金流轉的速度也越快,企業的賺錢效應也越高;如果一個龐大的經濟體,到處是拖欠,企業與企業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甚至是地方與企業之間,那么,資本會望而生畏。
資本流出,這個市場再想恢復繁榮,必將付出極大的代價。
新出爐的數據,表明二季度經濟仍在復蘇,但不如一季度有力。
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5%,二季度同比增長6.3%,這數字不是大了一些嗎?但是,二季度去年的同期增長太小,只有0.4%,所以,大中有小,看環比就清楚了,二季度不如一季度給力,一季度增長是2.8,二季度只有0.8%.
說實話,經濟的強與弱有太多的看點,一個GDP數字能說明的東西十分有限,對GDP數據,我始終也有一個"偏見",比較接受張維迎的說法:如果為了GDP而GDP,那就蓋了一個鋼廠,再蓋一個好了,這當然是一種歸謬,但是,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干預的力量可以推動供應端的,這并不是經濟有內生力,無非是加大投資,增加財政赤字,不具有可持續性,最終還是要回頭看需求。
需求又從哪來?
當然是要從企業賺錢來,企業投出去的錢要能回的來,要回到企業的利潤表,這才能保證就業,提高工薪,拉動需求。
如果錢出去了回不來,都鎖在鋼筋水泥里了,不產生效應,就會出現一種奇特的現象,明明銀行不差錢,天天追著企業放貸,而從地方、國企到頭部企業卻存在著大量的拖欠款,致使很多中小微企業生不如死,靠高息貸款續命,這是一種非常可怕、也非常可憎的現象,一大批企業就是這樣倒下的,更多的企業實際上已經成了僵尸企業。
所以,雖然GDP數據很好看,相當不錯,但是,中小微企業是感受是不一樣的,正如姚洋所指出的現象:一些國企拿到項目,不作為,抽取利潤后,把項目轉手給了民企。不僅如此,一些企業利用貨幣的非中性原則,從銀行低息貸出來,再用高得多的利率拆借給民企,對工程款,也是一拖再拖,自己去賺點理財的錢,這不是一個好現象。
所以,治理市場,首先要整治信用。
既然企業缺金,本應該立即清償拖欠款,現在,哪個工程項目如果不拖欠,按工程進度支付款項,反倒真奇了怪。
如此涉及市場根基的事,卻一直被容忍,從未被改變,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