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爺支持兒女斷后,上代人的苦在此終結,同齡人卻聽不下去了
稍微學習過歷史和人類發展的朋友,可能會發現規律。 從遠古時期的“生殖崇拜”,到古代的多子多福思想。再到后來的少生優生, 幾乎大多數國家都會按照這樣的順序發展。
其實謹慎對待生育,原本是時代進步,和家長負責任的表現。可為何現在提到不生或者只要一個,反而被有些人視為“自私”呢?
有位老師曾總結, 很多思想意識其實都是為社會運轉所服務, 能變化的東西,本身不叫“真理”。只不過,許多人由于受教育程度太有限,也沒有思考的意識,很難跳出來。一位北京大爺,顯得與眾不同。
(資料圖片)
北京大爺支持兒女斷后,上代人的苦在此終結
街邊對普通人的采訪,往往最能反映大眾真實心態。而北京作為首都,經濟、文化、思想的前衛程度,自然要優于很多小城市。
同樣是中老年群體,講話和思想常常顯得不同。一位大爺表示, 孩子已經39歲,并沒有要娃。他自己不但沒著急抱孫子,反而很支持兒女“斷后”。
他們目前生活得很融洽和自在, 小兩口有空就出去旅游;大爺則愿意遛彎、鍛煉身體。 既不必為輔導作業弄得雞飛狗跳,也很少有兩代人的矛盾,大家都能過屬于自己的生活。
記者反問,現在倒是好, 等老了以后沒人伺候怎么辦? 大家苦笑:你要是考慮這些,可沒法活了。 為臨終個把月的問題,讓全家都勞苦一生,不合適。
他坦言,自己早就告誡兒女,沒必要為延續痛苦的生命而將半生積蓄搭在醫院。還不如平時過得好點。 “人活著就這么回事,我們上代人就是例子,把這種苦在此終結吧”。
仔細想來,大爺講的確實是很多普通家庭的真實寫照。本來能力就很有限,尤其現在培養后代的成本那么高。
有沒有發現,很多家長和老人,嘴上說著一切為后代。但全家三代都在相互埋怨和消耗。 學生嫌原生家庭差,年輕人嫌老人不體諒工作壓力,老人又嫌帶娃耽誤自己安享晚年。
大爺和兒女自得其樂,同齡人卻聽不下去了
許多年輕人聽完這位北京大爺的觀點,很羨慕他的子女。這個歲數的家長可以如此前衛,不簡單。有人預言,以后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多。
這應該跟外界形勢有關。 一方面,受教育水平高的群體逐漸變老,正在改變著中老年階層的背景。另一方面,當代養娃成本和生存壓力,是不可低估的因素。
“全家累”作為工薪階層的生存狀態,是導致人們改變思維的誘因。“騾子為了不再當騾子,選擇不繁衍”,這個比喻很現實。
但是不少跟大爺同齡的人,聽不下去了。 他們認為這是受到“西方利己主義”的荼毒,只顧自己享受人生,不延綿子嗣是自私的。
如果大家都這么想,生育率越來越低,以后豈不是要絕種嗎?當然,這種想法也遭到不少網友的反駁。到底是誰起頭說“不生就是自私”呢,這樣的人才居心叵測吧。
放在計劃時期,為人口和資源緩解壓力,才是有道義的表現。 怎么當初墻上“優生優育”的標語還沒被風沙磨去, 現在一開放三娃,就有人出來跳腳說獨生子女家庭和丁克自私呢?
退一步,只要他們自愿斷后,做個遵紀守法、認真工作的好公民,別人有何資格去要求人家為出生率做貢獻呢。
阻礙生育的現實原因很多,思想其實并不重要
課本上早就說過,平均教育程度越高、經濟水平越發達的地區,出生率反而越低。但實際上,我們國內并沒有達到這個狀態。
相比真正的“丁克”,我們這里往往是“被動斷后”更為常見。 包括北京大爺,言語中透露的,其實跟老外那種丁克思維不一樣。
年輕人工作節奏快、工資跟不上房價物價、帶娃價值缺乏法律認可, 這些往往才是讓90后、00后對結婚要娃產生畏懼的原因。
思想層面反而不是最主要的,因為思維會隨著客觀環境而改變。只是很多人,他們明明知道阻力是這些現實理由,卻還是揪著“想法自私”這個問題。
很簡單,因為這類人清楚, 改變大環境或者給育齡年輕人提供幫助,要耗費很多成本和精力。嘴上批判他們卻更容易。 好在,年輕人不好哄了。
【話題】你認為北京大爺說得對嗎?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觀速訊丨四創電子(600990.SH):目前民品的選擇主要是較復雜的汽車電子、高波層的通訊板塊等
格隆匯6月25日丨四創電子600990600990SH于2023年5月18日召開業績說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