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天氣持續,今年北方為何熱過南方?
據新華社北京6月23日電(記者黃垚)這幾天,華北、黃淮一帶高溫發展迅猛,許多地方出現40℃以上的高溫天氣。中央氣象臺23日繼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持續高溫天氣成因有哪些?何時結束?北方為何熱過南方?
監測顯示,22日京津冀、山東、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以及內蒙古西部、新疆東部和南疆盆地等地部分地區出現35℃至39℃高溫天氣,河北中東部、北京、天津、山東西北部等地局地達40℃至41.8℃。
預計23日至24日,華北、黃淮等地高溫天氣仍將持續。25日,黃淮地區高溫范圍將縮小,高溫區域向東北地區擴展。短暫間歇后,27日至30日,華北東部、黃淮大部將再度出現高溫天氣。
(相關資料圖)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芳華介紹,近期高溫天氣的成因主要是華北、黃淮等地受到較強盛的暖氣團控制,且影響時間較長,同時在高壓脊控制下,天空晴朗少云,太陽輻射增溫促進升溫。此外,夏至時節白晝較長,太陽光照時間長,加之華北、黃淮等地空氣濕度小、天氣干燥,有利于氣溫升高及高溫維持。
統計顯示,今年6月以來(截至22日),全國共有183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月極值,有46個站突破歷史極值。華北地區高溫日數6.4天,較常年同期(3.3天)偏多3.1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第5多,僅次于1972年、1968年、2005年、2022年。北京(7.9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河北(7.8天)為次多,天津(6.1天)為第三多。
還未入伏,為何北方就熱得這么厲害、甚至熱過南方?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高輝表示,我國各地高溫集中時段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南方地區通常在盛夏時段進入高溫季,而北方地區往往在初夏時段。
對華北地區來說,通常雨季前的6月至7月初更易出現高溫天氣,連續數天的高溫在6月也較為常見。這段時間主要以干熱型高溫為主,表現為氣溫高、濕度小。“進入7月后期,隨著副熱帶高壓北跳和夏季風往北推進,水汽輸送和大氣濕度增加,云量增多,會出現悶熱天氣,也就是濕熱型高溫。就最高氣溫而言,前一時段氣溫最高值通常高于后一時段。”高輝說,但體感溫度不僅和氣溫有關,還受到濕度影響,往往在濕熱型高溫下,體感溫度更高。
高輝表示,全球變暖背景下,無論南方還是北方,極端高溫發生的頻次都在增加。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今年夏季除黑龍江中部和北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0.5℃以上;部分地區將偏高1℃至2℃,高溫日數也較常年同期偏多,可能出現階段性高溫熱浪。
據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記者黃垚)近日,北方多地遭遇高溫“炙烤”,37℃以上的高溫影響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京津冀和山東等地有21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南方地區大范圍強降雨持續,100毫米以上降雨覆蓋面積達20.57萬平方公里。
今夏以來,北半球多地遭遇極端高溫,極端天氣為何頻發?正在發展的厄爾尼諾將對我國產生哪些影響?
6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明顯上升,目前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未來三個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將維持厄爾尼諾狀態,海溫指數持續上升,將在今年秋季形成一次中等以上強度的東部型厄爾尼諾事件。
專家表示,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疊加中等以上強度厄爾尼諾事件,可能導致極端天氣頻次更多、范圍更廣、強度更強。
“厄爾尼諾發展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往往偏南偏強,造成我國南方地區降水偏多。近期江南、華南等地強降水頻發就是受到厄爾尼諾狀態影響的體現之一。”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說。
厄爾尼諾發生后,秋冬季我國東部容易出現“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型,南方城市內澇現象凸顯,出現“暖冬”概率增大。由于北方降水偏少,容易發生干旱。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在厄爾尼諾發展加強背景下,預計今年夏季我國華東南部、華中南部、西南地區南部降水易偏多,發生洪澇的風險大;西北地區東部降水易偏少,發生氣象干旱的可能性大。
周兵提示,南方地區降水增加,需警惕南方城市出現內澇。
對農業生產而言,近期南方降水對大部地區農田增墑蓄墑和農業蓄水有利,但也可能造成部分地區農田漬澇災害和花期早稻“雨洗禾花”。專家建議提前疏通溝渠,降雨間隙及時清溝排水;“雨洗禾花”中高風險的早稻產區,需根據長勢及時噴藥施肥,以提高早稻抗逆性。
針對可能出現的階段性高溫熱浪,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公眾服務首席柳艷香提示,高溫天氣可能導致中暑、熱射病,促發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也隨之增大。建議公眾外出做好防曬,戶外工作人群盡量避開太陽直射時段工作。有關部門要做好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等工作。
專家表示,影響我國氣候異常尤其是高溫、干旱、洪澇等極端事件的因子復雜,厄爾尼諾只是其中一個重要因子。比如同樣為厄爾尼諾發展年夏季,2004年我國氣溫卻大范圍偏低,與規律性認識并不相符,這表明厄爾尼諾對我國氣候的影響具有一定不確定性。氣象部門將密切監測,加強天氣氣候趨勢的研判和預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