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傳溫情,孝慶端午!溫州樂清多元開展端午特色主題文明活動
潮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張珈瑋 吳秋秋
又是五月五,粽葉再飄香。香粽是人們最鐘情的味道,軟糯可口,唇齒流連,或咸或甜,皆是世間好味。獨樂樂,不如“粽”樂樂,溫州樂清市翁垟街道端午節期間以“粽”為媒,全面聚焦“一老一幼”“全齡友好”型社會創建等主題,多元開展節日特色主題文明活動,為轄區各群體帶來節日的溫情。
孝,藏在濃情蜜意里
(資料圖)
在歡度端午佳節之際,翁垟街道下轄各村社依托文化禮堂文明陣地,同步開展“笑傳溫情 孝慶端午”系列主題活動,將傳統佳節文化和孝行文化相結合,為轄區老人帶來舒適暖心的濃情端午。
6月19日,在河西文化禮堂處處是歡聲笑語。巾幗志愿者們在空地前忙碌著,洗粽葉、泡糯米、淋粽灰、備粽餡、包粽子……分工有序,有條不紊,在一圈一繞之間現包了肉粽、蜜棗粽、蠶豆粽等各色粽子,為該村及周邊的老人準備了粽子宴,將佳節氛圍送到老人身邊。
“我們早早進行了籌備,提前購買新鮮食材,選取適合老人們食用的菜色,由巾幗志愿者們親自動手,希望能讓老人們品嘗家的味道、節的氛圍、孝的關懷。”后橋村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村為老人提供的長者圓桌宴,收獲了大量好評。餐桌上飄起蜜粽的甜香,里面藏著代表濃濃蜜意的餡兒。該村村民陳大爺在享用過營養豐盛的菜肴后,豎起了大拇指:“我今年80多歲啦,第一次和這么多老年朋友一起參加這么熱鬧的宴會,真的感覺節日氛圍特別好。”
這樣的場景,是翁垟街道近期專項推動“孝文化”進村社,倡導孝行文明新風的集中縮影。
在端午當天后橋村結合孝文化主題,拉近“鄰里情”。特組織20來位老奶奶“香”聚一起巧手制香囊。老人們認真挑選制作香囊的花色面料,聊著家常,裝上所需的藥包,興致盎然地開始縫制,一塊塊普通的布料通過大家的巧手變成一個個精美的香囊。這一針一線間不僅穿出了傳統文化的新傳承,更融洽了鄰里關系。
各村社不但在主題活動中融入孝文化元素,更集中關懷轄區銀齡長者,為他們提供集中用餐、集體活動、義務診療、志愿服務、困難關懷等多項服務,解決轄區老年人生活困擾,讓“孝”的氛圍走深走實。
笑,裹入縷縷溫情里
正在翁垟街道多個村社同步上演的還有“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在行動——濃情端午浸潤童心”活動,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端午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后橋村,小朋友爭先恐后地讓村工作人員點朱砂、系彩繩。現場工作人員說:“點朱砂還包括畫額,在小孩子額頭上畫‘王’字,可以趨避毒蟲,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五彩線系到孩子們的手腕上,把濃濃的端午祝福送給他們。
“先準備8跟彩繩,將彩繩輕輕對折,打個結,再將相鄰的2根線兩兩打結。”東塘下村工作人員把事先準備好的五彩繩發給該村孩子們,并詳細講解了編織要領。然而編蛋袋看似簡單,其實并不容易,大家小心細致,生怕一不小心打錯了結,有些孩子和家長合作,一人雙手拿線一人編織,把不同顏色的線套在線圈上,將彩線按一厘米的長度進行編結·····
連日來,一根根五顏六色的彩繩在街道后橋村、東塘下村、九房社區的孩子們手中飛舞著。一個個五彩繽紛的蛋袋是延續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孩子們把鴨蛋裝進親手制作的蛋袋里掛在胸前,臉上洋溢出滿滿的成就感,他們在活動中感受了傳統節日的快樂與傳統文化的厚重,也催生了對非遺文化的興趣。
傳承端午民俗文化,自然少不了讓孩子們參與體驗一翻親手包粽子。“選兩張粽葉,滑溜的那面朝上,把它折成漏斗的形狀,然后放糯米。”一旁的南街村志愿者“老師”拿著粽葉手把手教學,小朋友們也在家長的幫助下開始動手往粽子里添加不同的餡料。折葉、盛料、壓實、裹葉、扎繩,一雙雙稚嫩的小手不停翻轉,形狀各異的粽子被“五花大綁”了出來。勞動創造的幸福、傳統文化的基因,隨著一個個小小的粽子在孩子的心底悄然滋長。
愛,就在家門口
在慶祝佳節過程中,翁垟街道各村社更注重對轄區弱勢群體的關懷,由村社兩委、婦聯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愿們組成多個“翁垟關愛小分隊”,帶著孩子們親手包的粽子,前往轄區各低保低邊、困難戶、殘疾人家庭中開展集中慰問,碧綠的粽葉、瑩白的糯米,加上香甜的蜜棗、咸香的肉,不止是端午的氣息,還有綿綿的愛和傳承。
每到一處,小分隊除了送上佳節禮品和慰問品之外,還貼心詢問他們的生活所需,了解生活現狀,一一登記在冊,方便后續進行關懷幫扶,感受到家門口實實在在的溫暖。
“端午節是歷史的傳承、文化的盛宴,作為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我們要讓全體街道居民共同感受端午文化在身邊傳承,共建濃濃‘粽’情,民族有‘艾’的鄰里大家庭!”翁垟街道的工作人員如是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