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從沈從文,和文物打了一輩子交道,促成156件流失文物回國 | 知書No.233 播資訊
文物專家、考古學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員孫機先生于2023年6月15日逝世,享年94歲。
孫機先生出生于1929年,1951年師從沈從文先生學習中國古代服飾史,并曾協助整理中國古代銅鏡的有關資料。曾任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國博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長期在宿白先生的指導下用考古學的方法研究漢唐時期的中國文物。1960年畢業后留系工作。
孫機先生
(資料圖)
1979年到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考古部工作,可以說他和古籍、文物打了一輩子的交道。
自1979年入館以來,孫機先生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各項工作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先生親自為近年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中國古代服飾與禮儀研討會”“中國古代服飾文物研究論壇”“走出歷史認知的誤區——2021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論壇”“文學中的服飾——紀念沈從文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學術論壇”等確定主題、制訂方案,使古代服飾系列論壇逐步成為在學術界富有影響的學術活動。先生還在學術上為國家博物館的許多展覽把關,保證了展覽的質量。特別是2021年2月,91歲高齡的先生作為策展人,在國家博物館精心推出了“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廣受社會關注和一致好評。
孫機(左)和李約瑟
孫機先生曾說,中國古代的物質文化成就,是中國人的光榮和驕傲,是我們這個東方大國五千年輝煌歷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基本國情,本應成為常識,家喻戶曉。現今尊之為“文物”者,在古代,多數曾經是日常生活用品,以其功能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有著自己的位置。若干重器和寶器,只不過是將這種屬性加以強化和神化。從探討文物固有的社會功能的觀點出發,它們如同架設在時間隧道一端之大大小小的透鏡,從中可以窺測到活的古史。倘使角度合宜,調焦得當,還能看見某些重大事件的細節、特殊技藝的妙諦,和不因歲月流逝而消褪的美的閃光。
先生以深厚的學術功力為國家博物館的藏品鑒定和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培養出眾多青年學者,特別在輿服研究等領域建立起了學術梯隊,深受廣大職工的尊敬與愛戴。擔任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以后,他傾心指導全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引領文物鑒定研究前沿方向。先生桃李芬芳,87歲高齡時仍堅持為一線文物進出境責任鑒定人員現場授課,不遺余力培養大批文物鑒定和研究專業人才;先生慧眼如炬,為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項目把關論證,指導征集龍門石窟佛像、青銅芮伯壺等大批流散國寶;先生心系家國,為流失海外中國文物回歸助力獻策,促成156件流失丹麥文物、流失英國青銅虎鎣、流失日本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等大批文物回歸祖國,在全國文物博物館界享有極高的聲譽和影響力。
孫機先生潛心中國古代科技文物的研究,運用文獻與實物互相對照、互相印證的方法,在古代輿服、科技史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著有《中國古代物質文化》《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中國古輿服論叢》《中國圣火》《華夏衣冠》《從歷史中醒來》《仰觀集》等著作。
2014年,孫機先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出版,書里涵蓋了中國古代農業與膳食,酒、茶、糖、煙,紡織與服裝等十個方面,基本全面地展現了中國古代的物質文明。書中幾百幅線描圖,均為孫機先生親筆手繪,畫面生動,解說性強。這樣一部精品力作出版后受到各界歡迎,成為物質資料研究領域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獲得2014中國好書、第十屆文津圖書獎等多項重量級大獎。
除了《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孫機先生的另一代表作《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由中華書局推出修定本。這本書結合出土文物,詳細介紹了漢代農業、手工業的成就,內容涉及耕作、漁獵、窯業、冶鑄、紡織、錢幣、車船、武備、建筑、家具、服飾、文具、醫藥、飲食器、燈、熏爐、玉器、金銀器、樂器、雜技、娛樂、少數民族文物等諸多方面。
書中將漢代的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互相印證,附有上千幅漢代文物圖樣,為漢代的生活和生產畫出一個清晰的輪廓,成為田野考古人人手一本的手邊書和了解漢代物質文化生活的必讀之作。孫機先生在解說這些物質遺存時,大量引用相關的史料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對于每件物品的產生、發展及其沿革都作了系統、簡明的闡述,時有獨到精辟之見,是了解漢代物質文化生活的必讀之作。
通常談文物,談論的是生產力水平、工藝價值、美學價值、真假鑒定等,孫機先生將文物看成實用器,在命名、比較、考據的過程中,把死的文物談成了活的歷史。比如,從良渚玉器上的鳥紋、到陽燧鳥以至陽烏,都和鳥柱燈上的鳥的用意有相通之處。以陽燧鳥充當“明燭”的標志,顯然比冏紋傘帽更直觀。在莊嚴的祭禮中,用陽燧鏡在神鳥背上引起炎炎明火,使關于太陽的神話在眾目之前呈現,會使在場的與祭者感受到不同尋常的感染力。這樣,它也就成為點燃“明火”的神燈,照耀祭品的“明燭”了。
孫機先生在《仰觀集:古文物的欣賞與鑒別》一書后記中寫道:“博物館是文物的殿堂,而文物是人類文化成就之物的見證。在博物館服務,有幸和這些世間珍異朝夕謀面,沒有理由不掬其丹誠、傾其綿薄,去揭示它們的內涵,闡揚它們的意義。唯仰觀各類文物之博大,俯察自己的這點體會之粗淺,每不勝惶汗。在祖國的文物寶山之前,一名老兵也正和一名新兵一樣,只有從頭邁步,努力登攀!”
古輿服研究方面,他論證了中國古車本土起源說,主持設計山東淄博“中國古車博物館”,對中國古代服飾發展進行系統整理和詳細闡釋考證,結合其古代服飾研究方面論述,形成《中國古輿服論叢》《華夏衣冠——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等重要論著,在學界具廣泛影響力。科技史研究方面,他對古代衣食住行等各領域物質文化均有深入研究,其著作《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一書作為科普入門讀物,以大家底蘊、曉暢文筆,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地將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基本知識系統呈現在大眾面前,產生極好的社會反響,獲得了諸多榮譽。中外交流史研究方面,先生的《中國圣火——中國古文物與東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加深和擴展了中外文化交流這一課題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在孫機先生看來,研究古代物質文化,不僅能讓人們更加了解、熱愛祖國的歷史,而且能為今天的建設提供動力,考古能看得見歷史,也能望得見未來,“我們說考古對社會有用,不是說考古能為今天的社會生活直接提供一個什么新技術,而是說考古可以增加文化自信,進而加強愛國主義”。他的一生,“樹立了一座學術的里程碑,一座人格的紀念碑”。
參考文獻:國博君《孫機先生生平》、中華書局《央視專訪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方面的成就,是中國人的光榮和驕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佳華科技(688051.SH):布局的雙碳相關產品已在多個政企用戶端進入試用及功能驗證階段
格隆匯6月25日丨佳華科技(688051 SH)于2023年6月21日13:00-14:00召開
當前熱訊:【蘇州源控】參評“維科杯·OFweek 2023中國工業自動化與數字化行業優秀產品獎”
蘇州源控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參評維科杯·OFweek2023中國工業自動化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