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會寧:壯麗山河多錦繡
“地控三邊”“縣居四塞”“秦隴鎖鑰”:彰顯著會寧這座絲綢之路重鎮的戰略地位。
“祖厲置縣”“會師圣地”“狀元之鄉”:煥發著會寧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
熠熠生輝的石器彩陶、飽經滄桑的牛門石洞,見證了精美絕倫的華夏歷史文化演進。
(資料圖片)
巍峨挺拔的壯闊高原、三軍會師的偉大壯舉,講述了幾千年來蕩氣回腸的會寧故事。
活力蓬勃的綠色產業、多彩盈動的山鄉圖景,繪就出沃野田疇疊翠鎏金的澎湃歡歌。
歷史的風云在這里掠過,華夏文明在這里扎根。
在這片氤氳著歷史的神奇土地上,紅色的基因熔鑄進大美河山,盈動出多彩壯闊的時代畫卷。
祖厲委婉:精美絕倫的雕琢,聚于會寧
委婉曲折的祖厲河、蒼翠挺拔的桃花山,宕蕩起伏的壯闊黃土高原,像五彩的畫筆雕刻出的恢弘巨著。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積極實施祖厲河道治理工程,將祖厲河打造成為造福群眾的生態河、幸福河。
目前已建成祖厲河城區段綜合治理工程27.35公里,形成綠地19.69萬平方米、水面73.25萬平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5.26萬畝,建成祖厲河“五橋”,河畔建起了漢唐二十四街,形成了祖厲河生態長廊美景,縣域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同時,會寧將旅游文化產業與城市建設有機結合,實施了“三山一河一區一庫一街五橋二十六條路”等城市項目,營造了天藍、水清、山綠、城靚、景明、業興的城市氛圍。
文明悠久:血脈相承的傳遞,源于會寧
綿延千年,黃河文明亙古不朽;
時空荏苒,勤勞文化世代傳承。
石器彩陶、牛門石洞,講述了五千年前蕩氣回腸的會寧故事;漢武西巡,祖厲置縣,會寧境內文化繁盛,歷史遺跡諸多,目前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
在新中國的歷史坐標上,1936年紅軍三軍大會師奠定了新中國的未來,在那個風云激蕩、熱血奏歌的年代,會寧因其紅色的足跡和質樸的信仰,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筑起了長征史上的巍巍豐碑。
如今,紅軍會師舊址被評為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會寧榮獲“中國優秀紅色旅游目的地”“中國最佳紅色旅游示范城市”等稱號。
這方紅色熱土,涵養了紅色血脈、書寫了紅色歷史、培育了紅色文化,黃河精神、民族精神、會師精神,在會寧一脈相承。
群山連綿:綠水青山的洗禮,植就會寧
千年沉淀的地理資源,煥發出最為強勁的綠色動能。
在會寧6439平方公里的山川之間,一滴滴綠意,鋪天蓋地的縈繞;一個個草場,多姿多彩的朦朧;一幅幅圖景,無與倫比的飄逸。
會寧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是全省馬鈴薯、玉米、小雜糧等農作物主產區和肉羊、肉牛養殖大縣,培育形成了“牛、羊、菜、果、薯、藥”和小雜糧等優勢特色產業,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50個“畜牧綠色發展示范縣”之一。
會寧現有中國地理標志產品19個,入選“甘味”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目錄2個(會寧小雜糧、會寧胡麻油),素有“中國小雜糧之鄉”之美譽。10萬余畝中藥材品質優良,屬“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色資源。會寧綠色產品開發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文脈厚重:教育名縣的印記,盛于會寧
“一等人忠誠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一個令無數會寧人推崇備至又堅貞不屈的人生信條,深深地在腳下這片厚重的黃土地上扎起了根,開出了花,結成了果……
厚重的歷史遺存和豐富的文化積淀,孕育了會寧人尊師重教、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
會寧僅明清兩代就有進士20人、文武舉人115人。自恢復高考以來,已向全國輸送大中專學生16萬余人,其中獲得博士學位1500多人、碩士學位6000多人,考入清華、北大153人。形成了領導苦抓、家長苦供、社會苦幫、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三苦兩樂”會寧教育精神,素有西北“高考狀元縣”之稱,從會寧走出去的學子遍布世界,在祖國的各行各業奉獻智慧和才華。
洗滌歲月的鉛華。會寧每年向外輸轉勞動力10.5萬人(其中:省外5.8萬人、省內4.7萬人),為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提供充裕的勞動力資源。
如今:“金色教育”儼然成為會寧的一張“錚亮”名片。
——多彩會寧:四季斑斕、豐盈如畫。
朦朧春季,遠看群山如黛,花色如紗、希望遍地;
絢爛夏季,麥浪滾滾,梯田花海,五彩斑斕;
豐盈秋季,層林盡染,萬山紅遍,云山霧海;
繽紛冬季,梯田雪韻,詩情畫意,霧淞奇觀。(魏永剛/文王進祿/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