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匠擎領 鼎立潮頭 | 中交濱江廣場A座寫字樓封頂大吉
8月18日上午,位于楊浦濱江南段龍頭位置的中交濱江廣場,暨中交集團上海總部基地,項目A座主塔樓順利完成屋面混凝土澆筑工作。伴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澆灌,在中交濱江廣場相關領導和施工團隊的見證下,項目A座主體結構正式迎來封頂時刻!
(資料圖片)
精工品質 | 央企匠心 永續傳承
此刻A座主塔樓的主體結構封頂,絕非一朝一夕所成。透過跨越時間線的工程大事記,那些確保施工節點的閃光時刻,同樣值得我們銘記。
2021年
1月25日 歷史保護建筑C座平移完成
3月15日 樁基礎及地下圍護結構完成
9月4日 土方開挖完成
12月25日 A座和B座塔樓正負零結構完成
2022年
1月25日 地下室正負零完成
9月30日 商業裙房主體結構封頂
2023年
4月15日 B座塔樓主體結構封頂
精細施工|不斷攻克技術難點
從規劃之初到完美封頂,從一紙藍圖到如今樓棟主體結構的實景呈現,中交濱江廣場不負央企國匠之名,以非凡匠心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工程難點。
歷保建筑 生命延續
中交濱江廣場地塊原為瑞镕船廠和老公茂紗廠舊址,地塊內及周邊共有4棟歷史保護建筑。通過留、移、改、拆的方式,項目保留了歷史建筑所承載的印記,并將其與項目本身所涵蓋的現代未來感交織相融。
其中1號歷保建筑暨中交濱江廣場C座,原為老公茂紗辦公樓,距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歷經三次平移、加固、頂升,以及對屋頂花園、建筑圓窗等部分的精心修繕,C座小樓現已煥發新生,重歸于世人眼眸。
百年船塢 煥發新生
項目地塊上原有兩條伸入場地的“百年船塢”,最長200余米,具有考古史意義的“長江口二號”古船出水后就安家在此,未來將修建古船博物館暨上海博物館北館。
伸入場地的船塢內有方樁、灌注樁、方鋼板樁和塢墻結構等眾多障礙物,清障難度大,施工的同時還要避免地下水突涌對船塢的穩定性造成破壞。在項目進度計劃極其緊張的情況下,船塢清障與樁基基坑工程順利按期完成。為百年船塢復建古船博物館再煥新生打下了堅實基礎。
無柱空間 大跨連廊
作為項目A、B座雙子塔樓之間遠眺S灣浦江兩岸的景觀連廊,連廊主體為典型的大空間無柱鋼連廊結構,由桁架結構層、無柱辦公空中大堂、綠化屋頂三部分組成。跨度54-60米的鋼結構,在整體抬高過程中不能出現“水平誤差”,難度可見一斑。技術團隊創新性地選擇了“地面拼裝、整體提升”施工方案,巧妙地讓連廊化身為直面陸家嘴“三件套”的“絕佳觀景平臺”。
高空江景 拉索幕墻
作為一線黃浦江畔的商務坐標,如何有效提升高空江景的視覺體驗?萬億中交,用高空“拉索幕墻”,給出了匠心研判的答案。
在越江百米的高空,精準安裝如此纖細的鋼索,其難度可謂不言而喻。作為上海首例150米高空、270度三面圍合式單層索網幕墻項目,獨特的拉索直徑僅50毫米左右,卻足以承載大面積的超重玻璃面板,安裝完成后的它不但“輕盈通透”,更將成為楊浦濱江獨樹一幟的天幕峰層。
商務標桿 | 屢獲政府嘉獎殊榮
克服建設困難,屢破施工瓶頸!全速推進中的中交濱江廣場,不但保質保量地完成了每個工程節點的進度,更收獲了城市與業界高度肯定。
2021年6月,獲評上海市楊浦區建設工程文明施工示范工地
2022年2月,榮獲上海市楊浦區“2021年度文明工地”稱號、楊浦區“2021年度綠色施工工地”稱號
2022年9月,被評為“2022年上海市建設系統質量月綜合創優觀摩單位”,承辦2022年度上海市建設工程質量月觀摩活動
2022年12月,榮獲上海市“重大工程文明示范施工工地”第二名、楊浦區“2022年度綠色施工工地”、楊浦區“2022年度優質結構工程”、上海市楊浦區“2022年度文明工地”稱號
大國工匠 | 惟其卓越源自磨礪
夜以繼日,屢克難關。在已喜封金頂的中交濱江廣場的背后,我們總能發現那些自帶光芒的向光者。
他們是細致謹慎的技術尖兵,力求都帶著問題去,抱著收獲回;
他們是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不斷保持著高質量、零事故的輝煌戰績;
他們是深耕不綴的一線指揮,學如弓弩,才如箭鏃的背后,他們比任何人都更專注“責任在肩”的意義。
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印鑒著大國工匠的本色,用執夢而行的精神,鑄就出此岸的天際璀璨。
質敬厚土 | 楊浦濱江未來可期
結構封頂,只是開始。中交濱江廣場A座的結構封頂,標志著楊浦濱江南段版圖中面向未來的重要商業項目主體落地,亦將助力楊浦濱江前沿商務辦公的供應量與區域能級的加速提升。
楊浦濱江南段作為黃浦江核心段中唯一被定位為“科創研發”的區段,不僅是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載區,具有豐富人文歷史內涵的城市會客廳,更承載著世界級科創中心的使命。
隨著美團、嗶哩嗶哩、抖音的相繼入席,執領楊浦濱江南段的中交濱江廣場,從與頭部互聯網總部際會此岸的那一刻起,便以巨輪之姿,探索著城市的有機更新,為楊浦一線濱江演繹出多層次而有序的天際線,并賦予了中心城區最長濱江岸線之上的地標意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