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醫專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王學祥:守正創新中傳承中醫文化
記者 姜曼 通訊員 李天水
【資料圖】
“我前兩天吹空調受涼,出現發燒,咳嗽,您給看看是什么情況。”門診室里,一名患者說完自己的情況后,山東醫學高等專科附屬醫院(臨沂市老年病醫院)中醫科主任、主任醫師王學祥便讓她將手放在脈枕上為她診脈,診脈完畢后,又詳細地詢問了患者關于病情的詳細信息,經過綜合診斷開出了藥方。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王學祥主任所用的診斷方法就是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法,望時有聞,聞時有問,問時有切,各有其獨特作用,相互之間參照補充,四診合參是中醫診斷疾病和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
王學祥畢業于山東中醫藥大學,臨床工作至今已有30余年,長期致力于中醫臨床診療教學工作的他,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尤擅長運用中醫中藥針灸治療外感發熱、咳嗽、長期低熱、脾胃病、不孕不育癥,婦科病如痛經、月經不調、乳腺增生癥、更年期綜合征,頸椎病、椎間盤突出、強直性脊柱炎、股骨頭壞死、腫瘤等病癥,療效顯著,深受廣大病人的肯定和信任。
醫者仁心,一片丹心為患者
作為一名中醫工作者,王學祥熱愛中醫事業,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急病人之所急,幫病人之所需。對待每位來診患者,他總是耐心應診,詳細解答患者疑問,解除患者病痛。有付出就有回報,王學祥被授予山東省衛生系統職工技術能手和沂蒙名中醫藥專家稱號,醫院成功創建“王學祥臨沂市名老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
在王主任的行醫生涯中,遇到過的病人多不勝數。曾經有一位75歲的患者,面癱一個多月,在多家醫院治療效果不佳,經王學祥主任四診合參辨證為氣虛血瘀,給予益氣溫經通絡中藥,配合針灸治療,經半月而愈;還有一位患者張某,65歲,前列腺增生二十余年,尿急尿余瀝一月,因懼怕手術轉求中醫治療,經王主任診斷為濕熱下注、腎氣虧虛,給予清熱利濕兼補腎氣之中藥內服,配合經驗針法前列腺五針療法,十余天治療后,癥狀完全消失。
這些患者都是他從事中醫診療生涯中的“冰山一角”,作為一名中醫工作者,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夠治愈更多的人。
“在日常診療中,我們始終堅持能中則中、中西醫結合的原則。”王主任介紹說,根據病人的特點,用中醫整體觀和辨證施治理論,治療方法多樣,如口服湯藥、丸劑、散劑,針灸、推拿、拔罐、中藥外敷熏蒸等,其療效好,副作用少,有很好的社會反響。
守正創新,開展多項中醫適宜技術
王學祥主任對中醫非常的熱愛和執著,工作之余,一直堅持不斷學習。他表示,“中醫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是無數先賢們凝聚出來的結晶,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融會貫通的。”
在技術創新方面,王主任一直堅信,傳承是中醫藥發展的根基,創新是中醫藥發展的生命活力。沒有傳承,中醫藥發展就沒有根和魂;沒有創新,中醫藥發展就沒有活力和未來。
工作中不斷引進新技術開展新業務,“我們引進了子午流注開穴治療技術。”王學祥主任介紹說,子午流注開穴法是根據人體經脈氣血流注次序,結合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等學說而形成的循經按時取穴的獨特針法。通過這種技術,因時、因病、因人、因地,準確、有效的調整患者氣血,調理臟腑陰陽,恢復患者氣血運行的正常時間規律,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覆杯而愈”是王學祥主任孜孜不倦的追求。他從事中醫診療工作30多年來,兢兢業業抓工作,認認真真做研究。作為科室發展的領軍人,他非常注重規范化診療方案的制定和創新,積極推動“科有專病,病有專藥,人有專長”,在不斷地探索實踐中,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方劑、外用藥物制劑及中醫外治技術,其中面癱專病被臨沂市衛生健康委中醫藥管理局評為面癱專病專科;中醫科被評為市重點專科,頸肩腰腿疼專科更被廣大患者贊譽,輻射廣大地區;刺血拔罐技術治療帶狀皰疹、胸七針治療哮喘技術已申請省級適宜技術推廣項目。
長期以來,“簡便廉”的中醫藥服務在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中,以較少的資源總量提供了有效的服務,越來越彰顯出其獨特的優勢。為方便患者就醫,中醫科積極落實日間病房,運用三十多項中醫適宜技術為患者服務,日間治療結束即可回家,但仍然可享受住院醫保待遇,在方便群眾的同時,大大降低了就醫負擔。
接受采訪時,王主任表示,希望能夠將中醫文化發揚光大,為更多百姓身體健康保駕護航。“中醫是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結晶,也是我國特有的文化瑰寶,將中醫傳承發揚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讓中醫藥更好地服務于患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