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當然應該開放”,這本應是一個常識
(相關資料圖)
“大學當然應該開放”,日前,廣東省教育廳上線廣東“民聲熱線”節目,教育廳安全保衛處處長江存余公開回應相關熱點問題,坦言“開放后出現的問題,并不是開放帶來的問題,而是管理不善導致的”。江存余表示,廣東省內已有50多所高校正在開發、測試公眾入校預約系統,教育主管部門將要求其他高校盡快開發系統并開放校園。“大學當然應該開放”,這句既是社會常識,也應當是共識的表態,從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口中說出,依然難能可貴。大學與滋養它的時代始終休戚與共,不管是基于公共資源的社會共享,還是高等學府與整個社會良性互動的歷史與現實,都在反復印證著大學校園開放的必要性。老實說,近段時間的相關討論多少讓人心生悲愴,什么年代了,“大學當然應當開放”的道理還得反復重申,還需要排除萬難地去反復督促?廣東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的明確表態,可以說態度異常鮮明。其實,不僅是這次廣東“民聲熱線”欄目的暗訪,關于付費才能入校的怪事,公眾已經并不陌生。雖然部分高校指定區域面向公眾開放,但事實上大多需要憑電子校友卡進入,對于普通公眾而言,入校參觀依然難上加難,所以也就不難理解會出現相應的亂象。據南都此前報道,網購平臺上以“預約進大學”為關鍵詞的區域檢索,相關商品鏈接就會接連出現——價格從28元至200元不等,大多表示可以幫忙帶進校園。不客氣地說,可能也正是由于僅向校友開放的這個口子,才滋生出大量的所謂“付費入校”生意。小部分人有資格帶人入校,所以,這個資格和身份作為一種稀缺資源,被明碼標價投入市場也絲毫不讓人意外。大學校園僅向自己的教職工家屬開放,或者允許校友憑有效證件預約參觀,嚴格說來就算不上真正意義的開放。大學校園里各種優質的社會公共資源,如果僅是局限于對個別群體開“走后門”,恐怕也很難說符合大學本應有的開放精神。整個社會都在盡最大努力走出三年疫情的陰霾,本應領風氣之先的大學,實在沒有道理再困守那個無端負荷于人身的精神桎梏。2023年7月,包括清北復交在內的國內多所知名大學宣布對社會開放,一個多月過去了,其他高校跟進的速度和效率依然不盡如人意。此番廣東省教育廳態度鮮明的表態和推動,能否讓正在進行中的開發、測試公眾入校預約系統的諸多高校都提提速,能否讓更多的學校也以更敞亮的態度來直面這一問題?毫無疑問,大學開不開放,以什么樣的尺度、速度開放,已經成為一所高校辦學水平、能力與眼界的試金石。一所大學,有沒有本事創一流另當別論,越來越多的國內一流大學都在開門了,究竟是誰還在自外于校園開放這個時代潮流?“開放后出現的問題,并不是開放帶來的問題,而是管理不善導致的”。幾個月前,南都大數據研究院面向全國大學生群體發起的問卷調查顯示,96.39%的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就讀的大學應該重新打開校門,69.52%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精神本身自帶開放的基因”,59.36%的受訪者支持“大學是否對外開放不應成為問題,應探討更有效的管理方式”,誠哉斯言!南都快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