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西安市60分鐘以上“極端通勤”比重為10%
8月18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監測與治理實驗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百度地圖聯合發布《2023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報告》選取7個超大城市(人口1000萬以上)、15個特大城市(人口500—1000萬)、14個I型大城市(人口300—500萬)、10個Ⅱ型大城市(人口100—300萬),從通勤時間、通勤空間、通勤交通等方面對不同類型城市的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來源:互聯網地圖位置服務和移動通信運營商手機數據)。
作為15個特大城市之一的西安,各項數據表現如何呢?
“幸福通勤比重”、“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均下降
2020—2022年,西安市5公里以內通勤的比重(也被稱為幸福通勤比重,即中心城區人口中單程距離小于5公里的通勤人口比重,比重越高說明城市能夠就近職住、綠色出行、擁有幸福通勤體驗的人口比重高)下降6%,與鄭州、南昌一起并列幸福通勤比重下降最多的城市。
同時,西安市單程平均通勤距離(即中心城區通勤人口居住地到就業地的平均路網距離)在2020年—2022年間增加了1.2千米,與鄭州并列為增幅最大的城市。2022年,該平均通勤距離為9.3公里,時間為35分鐘。時間較之2020年增加1分鐘,與2021年持平。
較之2020年,西安市2022年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即中心城區通勤人口中,單程45分鐘以內可達比重,對于超大、特大城市,80%通勤者45分鐘可達是城市運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質的衡量標準)減少2%,僅次于比重減少最多(減少3%)的合肥、沈陽2市,位列第二梯隊。該比重約為77%,與2021年持平,在特大城市中名列第五(特大城市中第一名為昆明,第二為佛山和東莞,第三為杭州和長沙,第四為鄭州、濟南和哈爾并)。
較之2020年,2022年西安市60分鐘以上通勤比重(即中心城區通勤人口中,單程60分鐘以上可達比重,是城市超長通勤問題的量度,也被稱為‘極端通勤’)增加2%,僅次于增加了3%、增加比重最多的濟南市。該比重約為10%,與2021年持平,在特大城市中名列第三。
職場新人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約為78%
2021—2022年,西安市城市軌道800米覆蓋通勤比重(即居住地和就業地兩端均在軌道站點800米覆蓋范圍內的中心城區通勤人口比重,覆蓋通勤比重越高,說明軌道對職住空間支撐作用越好)增加了2%左右,在特大城市中名列第6位,年度新增軌道里程約40千米。
2022年,西安市城市軌道客流強度為8000人次/千米·日,僅次于深圳市、廣州市、上海市,同時西安市城市軌道每公里覆蓋通勤人口約為3000人/千米,軌道規模為200—300米。
同時,2022年西安市職場新人平均通勤距離約為9.9千米,職場新人軌道800米覆蓋通勤比重約為21%,職場新人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約為78%,與城市平均比重基本持平。
穿越城市東西通勤的王女士:
23歲的王女士,是曲江一公司的新入職員工。家住阿房一路附近的小王是一名天天穿越城市東西的通勤人。
“上早班的話,9:00就得到單位。因此,我通常7點半起床收拾洗漱,8點前出門,騎電摩到5號線西窯頭站,大約50分鐘后直達黃渠頭站下車。”王女士說,“不過,要是頭天忘了給電摩充電,第二天就得掃共享單車或步行到地鐵站口,那必須7點半前出門才行。”
王女士也遇過囧事。“騎電摩到地鐵站經過西三環、昆明路沿線違停很多。有一次清早有一位騎電摩的大爺飛快從一個岔口沖出,和我撞一起,我的腿立刻青了。他還沖我喊‘以后騎車長點眼睛’,其實他才違規了。但我一個人又不敢多說什么,此后我騎車經過小岔道口時特別小心。”王女士說,“再就是偶爾部門聚餐或單位有集體活動,錯過末班地鐵時比較麻煩,只能麻煩男朋友或者家人來接。”
穿越城市南北通勤的王先生:
家住草灘附近的王先生,在曲江一單位供職,每天都要穿越城市南北通勤。
“我每天的線路是從北辰大道到廣安路再上三環到曲江,這一路經常會出現小車禍造擁堵車,我每天必須在8點前出門,否則到單位連早餐也吃不上了。即使這樣一個光油錢就得燒掉1000元左右。”王先生說,“但如果不開車,我就得從家先花25元打車到辛家廟站,換乘3號線到青龍寺站,再換乘5號線到黃渠頭站,下車再換8元錢左右到單位,還得在7點半左右出門,更折騰,所以還是寧愿自己開車吧。”
此外,王先生還提到,因為通勤距離較長。下班后,他基本不和同事們社交。“喝點酒,叫個代駕130元,打車100元左右,這么一算只有不喝酒最劃算。”王先生說,“但據我觀察,每天早晚和我逆向通勤,即早上從南到北上班,晚上從北到南回家的一路更堵。”
王先生說:“我現在就盼著地鐵8號線趕緊開通,這樣我就能地鐵上下班了!”
穿越市區郊縣通勤的王先生:
家住航天基地的王先生,在臨潼區工作。
“自從9號線開通后,我基本上就不在開車通勤了。一方面,地鐵上處理工作相對方便也安全。”王先生說,“除每周一開早會需要提前10分鐘出發外,周二到周五我一般都在7點半前在飛天路站上地鐵4號線,大約25分鐘后在五路口站倒1號線,再過大約20分鐘在紡織城站倒9號線,大約30分鐘左右到達華清池站,再步行10多分鐘到單位,我覺得比較方便了。”
不過,王先生特別想對地鐵9號線提點建議:“希望9號線能稍微延長一下末班車的時間。9號線末班車到達華清池站的時間是9點半左右,但臨潼最著名的歌舞表演《長恨歌》的第二場結束時間是9點40分,好幾次我加班較晚只能打的回家時,也看到不少看完表演的游客正在打車,我想這10來分鐘的時間差給不少游客們增加了100元的額外支出,也影響力《長恨歌》第二場的表演預訂,希望9號線末班車發車時間能延遲10多分鐘,方便更多游客。”
華商報記者 付啟夢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手撕惡魔”,roguelike VR游戲「Dead Hook」發布重大更新
由俄羅斯游戲工作室JoyWay開發的roguelikeVR游戲「DeadHook」發布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