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布設聲吶搜集江豚“悄悄話”,江豚科普激發學生興趣
“運用5G技術,我們提前在相關水域設置水下聲吶、在相應區域設置無人機巢(無人機機場);水下聲吶一旦聽到江豚發出的聲波信號后,就將它們的‘悄悄話’快速發送至后臺,控制中心就指揮攝像頭對準相應區域,然后指揮無人機起飛、進行飛行監測,并實時識別截取江豚影像。”
郝玉江博士在講解水下聲吶探知江豚方面的科研作用。 通訊員陳雪瑩 攝
8月15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郝玉江博士,深入淺出地講解這項充滿科幻感的“聲光融合長江江豚智慧監測技術”以及其他的江豚智慧監測系統,激發起學生們的極大興趣。
(資料圖片)
據悉,這項技術已應用于南京保護區,武漢有望引入這一技術,對遷居武漢的江豚進行跟蹤監測。
8月15日,在首個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以“數字江豚 科技賦能”為主題的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科普大講堂暨“數字江豚”重點技術應用科普活動,在武漢云數字經濟總部舉行。武漢小學、武昌實驗小學、水果湖一中、南湖中學、第45中學的50名中小學生參加了這一科普活動。
當主持人問:“江豚和海豚有哪些區別”時,武昌實驗小學的毛溪妍張口就來:“江豚沒有背鰭,江豚的嘴巴很圓潤,海豚的嘴巴要尖一些……”活動互動環節,學生們踴躍搶答,充分展示了他們對于江豚的了解和熱愛,以及充足的科普知識儲備。
武漢農學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作為全國首家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由鄧子新聯合謝華安、李天來、鄒學校、王漢中、張啟發等6名院士以及在漢農業領域的150多名專家教授共同發起,系統開展農業科普“五進”和“鄉村振興院士行”活動,致力打造“科普+鄉村振興”品牌。工作室成立兩年以來,圍繞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痛點問題,已舉辦60余場線上線下科普活動,線上線下總計覆蓋人群超億人次。
活動現場,武漢云介紹了“數字江豚”概念及相關情況;武漢新原力公司介紹了江豚保護公益+元宇宙互動社區的相關情況。
武漢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數字江豚”作為長江大保護生態公益事業與數字科技結合的全新嘗試,依托數字技術,對長江江豚的棲息環境、繁育保護、科學監測、文化創意、社會參與等進行全方位數字賦能,構建與江豚保護相關的數字“生態群落”,傳播江豚文化,實現生態江豚、文化江豚和經濟江豚的融合發展,為瀕危物種保護探索數字化路徑,打造數字科技助力長江大保護、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樣本”。
本次科普活動的舉辦,旨在通過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的影響力,喚起社會對江豚保護的關注和重視,共同守護長江的寶貴資源。
(來源:長江日報)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資產支持票據產品報告:資產支持票據發行規模整體有所降低 供應鏈、補貼款、融資租賃和應收賬款四類資產仍為主要基礎資產
資產支持票據產品報告:資產支持票據發行規模整體有所降低供應鏈、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