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媒記者探成都|成都與“蓉漂”的雙向奔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校媒記者?趙一飛?楊紫琳?袁園?周鈺)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以下簡稱“成都大運會”)落地成都的理由是多元的,正如眾多“蓉漂”選擇留在成都一樣。
(相關資料圖)
為了謀求發展,成都一直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嘗試著各種可能。如今,一批又一批“蓉漂”青年扎根成都,在這座城市尋找人生的方向。
他們,留在成都
根據《青年創業城市活力報告(2021)》顯示,成都位居青年創業者期望創業城市全國第2,逐新成為青年創業落地的新選擇。
許亞茜大學畢業12年,畢業后她在廣告公司做過策劃、在電影工作室當過導演。2023年5月,她在武侯區芳草街道蓓蕾東巷的一個菜市場門口開了一家畫廊。12年里她換了幾份工作,輾轉幾座城市,最終還是留在了成都。
今年是許亞茜留在成都的第11年。將“畫廊開在菜市場”的選擇并不多見,但對她來說“是件一直想做的事”。“藝術和生活應該相互滋養和成就,不要讓藝術變成一個高高在上,很有距離感的東西”。許亞茜說。
第一次踏上成都時,許亞茜剛上大二,她到成都的書店分發自己制作的獨立雜志。熱鬧的街頭、熙攘的人群、晃動的公交車、熱情的市民讓她對成都“一眼萬年”,當即決定以后要留在成都。現在,許亞茜在成都安家,她覺得自己早已不是“蓉漂”,“成都就是我的家,我就是成都人”。
許亞茜在蓓蕾東巷的畫廊。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越來越多青年人和許亞茜一樣在成都安家,向勇也是其中的一員。2013年博士畢業后,向勇便留在了民航二所民航成都物流有限公司工作。在成都學習工作的十多年,他時常感慨“成都發展得太快了”。
在城市飛速發展的同時,向勇也在這里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作為公司科技創新拔尖人才,向勇一直深耕民航行李智能裝備研制,以及成果轉化工作,帶領團隊研制出了自主移動機器人集群、旅客隨身行李智能處理、行李空筐自動處理、行李全自動裝載等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民航智能化裝備產品。
創新是一座城市發展的生命力,自帶創新基因的青年人為這座城市注入活力,夢想遍地發芽。
吳浩的創業夢便生根于此。從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后,吳浩進入成都某研究所任職,畢業后便留在成都創業。當看到無人機飛入敏感空域導致公共財產損失的案例后,吳浩敏銳地意識到,對無人機的管制極具市場潛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時年29歲的吳浩創立了成都空御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低空安全管控(無人機反制)領域,以“讓藍天更安全為使命”。
同樣,成都也給了香港青年張謹航一個實現夢想的機會。高中畢業后,由于沒能達到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演藝學院的錄取條件,張謹航只能將自己的音樂夢暫時擱淺。這之后,餐廳服務員、夜間搬運工、社工他都嘗試過。直到和就在四川音樂學院讀書的表弟交談后,當年的音樂夢再一次被點燃。
時年22歲的張謹航辭去香港的工作,一個人前往成都參加藝術生考試集訓。陌生的城市,語言不通、與同學的年齡差距都讓張謹航感到壓力,幸運的是他遇到了一群熱情的成都人,“感覺這里是個特別包容的地方,大概一個多月我就學會了四川話。”張謹航說。
最終,張謹航拿到了四川音樂學院流行音樂專業的錄取通知書,并在畢業后留到了成都,“和別人合伙開了一家琴行,還獨立經營了一家音樂工作室”。
張謹航作為嘉賓參與川港青年香港回歸25周年活動。受訪者供圖
何以成都
為什么選擇成都,每位“蓉漂”都有自己的答案。
許亞茜因為“眼緣”留在成都,而將畫廊開在蓓蕾社區,離不開社區的支持。畫廊開在菜市場的入口處,正對面是菜市場的一個垃圾站點。正式開業前許亞茜想布置畫廊對面的墻壁,但門口的垃圾桶怎么處理讓她發愁。
在接到許亞茜的反饋后,蓓蕾社區書記張曉靜和同事立即協調菜市場垃圾投放、清理的時間,同時保證垃圾桶周圍的干凈和整潔。開業當天,垃圾站點搖身一變為“藝術站點”,吸引了不少過往居民。而來自社區的守護不僅存在于開業當天,菜市場商戶、社區居民都用心守護著這位“新鄰居”,也享受著“新鄰居”給社區帶來的變化。
站在店門口張望的清潔工阿姨被許亞茜請進店里,阿姨站在畫前發出“好美啊”三個字的贊嘆;穿著汗衫的社區大爺走進店里,和許亞茜聊畫作,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小畫廊和社區的故事徐徐拉開帷幕,許亞茜的夢想正在這里生了根。
如果說許亞茜留在成都的理由是“緣分”,商業分析師周易選擇“蓉漂”則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根絕四川省統計局核定,2022年成都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為2779.51億元,占成都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13.4%。在周易看來,商業分析師主要服務于數字經濟產業,數字經濟產業在成都的發展前景是她最看重的。
“很多互聯網企業在成都有分部,生活成本比北上廣低一些,這是我選擇成都的重要因素。”周易表示。
包容、不排外、環境宜人、西南地區戰略中心地位則是向勇的成都關鍵詞,也概括了他留在這座城市的原因。博士畢業后,向勇到民航成都物流技術有限公司應聘,公司致力于在“國產化、自主化、打破壟斷,填補市場空白”幾個方向努力,而這樣的發展方向與向勇對自己的規劃不謀而合。“我看準了公司的未來”,向勇說。
除了“蓉漂”的主動選擇,成都與“蓉漂”間的雙向奔赴從未停止。
向勇在成都享受到了7.2萬元的人才補貼,購買了當地的人才公寓,并且享受了十萬元的優惠。人才交流活動、青年聯誼活動的舉辦,為“蓉漂”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人才交流活動中不同企業可以互通有無,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多咨詢和平臺,還有針對青年解決單身問題的聯誼會。”在向勇看來,“成都對人才的尊重和重視達到了一種空前的狀態,在國家方針政策的指引下,各個市、區(縣)都在落實,這一點感觸很深。”他說。
剛剛創業時,無人機反制行業在國內還未興起,“研究先于市場,缺乏少市場反饋,市場關注少都是現實難題”,吳浩表示。面對現實難題,吳浩并不是單兵作戰。電子信息產業是四川省的六大優勢產業之一,也是四川省重點關注的扶持的產業之一,吳浩和團隊得到了政府的資金扶持、稅收優惠、場地補助等多項優惠政策。
吳浩作為83棒火炬手參加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成都站火炬傳遞。受訪者供圖
而在創業青年張謹航看來,“相比于香港,成都的文娛產業還處在增量時代,有很好的發展前景,這條賽道還有很多空間等待著被發掘”。
在青春之城,逐夢未來
許亞茜不是個例。蓓蕾社區書記張曉靜介紹,社區一直在扶持青年創業者走進蓓蕾社區。“我們在做老舊院落的改造,就聯想到溫州曾有利用菜市場打造文創街區的先例,先引進一些做文創的商家,后續就會形成一定的氛圍。”張曉靜表示,社區期待“將老街道的韻味變現,吸引更多年輕人生活在這里。”
工作之余,向勇最大的樂趣是打籃球、看電影,“帶著老婆、孩子逛公園,在周邊城市旅行”。作為公司籃球協會的會長,向勇和協會的成員每周都有固定的籃球活動時間。成都大運會的成功舉辦,再一次將運動熱情帶給了向勇,“大運結束以后,我們在很長時間都能享受到大運會帶來的福利”。
吳浩將成都比作“不占股份的天使投資人”。他和團隊也在這樣的扶持下逐漸成長,團隊被認定為四川“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自主研發的“降鷹”反無人機系統獲得了四川省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認定,吳浩本人也獲得了“四川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
現在,吳浩的團隊已有60余人,大部分成員均來自四川本土高校。在他看來,成都猶如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才。“成都是一座可以兼顧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是一座可以夢想實現的城市。”吳浩說。
現在,張謹航又多了一個新身份——川港青年創新創業社區執行委員,致力于為來川香港青年提供交流、創業的平臺。張謹航希望能有機會幫助像他一樣的年輕人,“在成都追逐夢想”。
從被歌詞“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吸引,到“蓉漂”在成都安家,越來越多青年人入住成都,為這座城市的發展增添活力。《成都青年發展報告2022》顯示,2019-2021年,成都在校大學生數量從97.2萬人增至110.2萬人,在校大學生人數位居全國第4。“蓉漂”人口達683.49萬人,并呈現多來源化趨勢,成都對一線城市和地區青年吸引力增強。
“這里容得下詩意和遠方的靈魂,這里容得下吃貨與玩家的肉體,這里就是成都。”成都市人才綜合服務中心內的文化墻上這樣寫道。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