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暖心改革 讓百萬群眾“免申即享”
在亳州市譙城區薛閣街道西關社區,工作人員向居民介紹“無感互認”。
(資料圖片)
工作人員在操作“無感互認”系統。
養老保險金、工傷保險傷殘津貼、失業保險金、醫療保險、高齡津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離任村干部生活補助……一直以來,群眾在享受待遇時都需要進行資格認證,有的甚至需要一年一次自證生存,方能正常領取相關待遇。
“從今往后,這些‘自證’都不需要了。”亳州市人社局局長陳長安告訴記者,該市創新開展“無感互認”改革,讓改革和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機制創新 解憂有溫度
“以前每年都要到社區跑一趟,那幾天大家都扎堆去辦認證手續,社區柜臺前經常排長隊,很麻煩。”近日,亳州市譙城區花戲樓街道仙源社區73歲的石又廷說,今年快到認證時間時,他收到一條已經通過認證的短信通知,再也不用跑腿了。
在“無感互認”改革實施前,待遇領取人員需要按照傳統的“被動式、靜態式、集中式”資格認證模式,在一定時間內,通過社區人工認證、手機App認證等方式自證生存,程序繁瑣,非常不便。“無感互認”改革后,待遇領取人員無須自證生存,通過數據比對,即可對其資格精準確認。
陳長安向記者介紹,“無感互認”改革的實施,源于今年春節后的一次縣區調研活動。
“當時臨近中午,看到很多老年人還在排隊辦理業務,我了解后才知道,原來那段時間部分群眾正在進行養老金資格集中認證。如果不能及時完成認證,養老金就會停發。”陳長安說,當時參加調研的同志都深有感觸——要是能讓群眾獲得類似企業“免申即享”的待遇就好了。
會后,亳州市人社部門迅速著手調查研究,不久,“無感互認”形成報告并上報市委、市政府,獲得了大力支持。亳州市決定,把領取各項待遇資格認證“無感互認”工作,作為2023年度全市深化改革創新監測點和政務服務改革突破點。
根據調研,“無感互認”改革涉及亳州市10家單位、22項社會保險待遇和惠民政策補助,惠及全市萬人,其中以農村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為主。
“需要辦理認證手續的大多是老年人,特別是年紀大、腿腳不方便的老人,辦起來非常麻煩。從今年起,再也不用為這些事煩心啦!”花戲樓街道桑園社區今年80歲的張敏高興地說。
待遇領取涉及多個部門,每個部門的待遇認證和發放時間不同,因此認證時間也有所不同。在“無感互認”改革前,基層幾乎每個月都會有認證工作要完成,耗時耗力。
“我們社區每年有約300名待遇領取人員,認證都要花費大量時間。有的待遇是人社部門的,有的是民政部門的,還有教育部門的,我們要分別對接各個部門的待遇認證工作,認證實施起來麻煩,數據也得多頭報送,工作量大,程序繁瑣。”花戲樓街道桑園社區工作人員沈慶對記者說,“無感互認”改革實施后,社區只需要上門梳理一下數據無法比對的人員,工作量大大減少。
“今年,我們就認證了幾位老人,他們由于年紀太大、腿腳不便很少外出,所以沒有數據比對結果。”沈慶說,“無感互認”改革為基層實實在在減了負。
數據認證 服務更精準
開展“無感互認”改革后,群眾由“自證”變“佐證”,認證方式由“敲門找人”變“數據服務”和“服務上門”,認證周期由固定時段變為動態遞延,有力保障了亳州百萬群眾領取待遇免申即享、應享盡享。
“‘無感互認’改革在方便群眾的背后,是政府多個職能部門在幕后齊發力。”亳州市數據資源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一次上班途中,看到正在路邊忙碌的環衛工人,我就想,環衛工作從業者年齡普遍較大,大概率是待遇領取人員,他們肯定也需要‘無感’服務。”亳州市人社局辦公室主任柴濤說。
當天,柴濤聯系有關部門,通過大數據發現,市區2000多名環衛工人都屬于亳州上善環保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其中絕大部分是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的領取人員,每年都需要進行資格認證。
“我們把這個群體的數據匯集到‘無感互認’平臺,幫助環衛工人享受資格認證無感化。”柴濤說。
海量數據匯集,需要打通各個部門的壁壘。亳州市人社部門積極牽頭研發領取社保待遇和惠民政策補助資格認證“無感互認”平臺,建立數據分析模型,編輯認證算法,確定50個數據來源渠道,設定45項正向數據、5項反向數據以及41項強認證數據、9項弱認證數據。
“老人住院信息、到銀行辦理需要現場拍照的業務等,這些都要本人親自到場,是強認證數據;老人刷社保卡乘公交、到藥房購藥等,不一定是本人行為,這類就屬于弱數據,需要其他輔助數據加以佐證才行。”柴濤告訴記者。
據統計,“無感互認”平臺目前已匯集26個部門、50個數據來源渠道,共計萬條數據。通過比對參保人員近期的旅游出行、就醫購藥、老年大學學習、商業保險投保、養老機構入駐等各類共享數據信息,可以捕捉到亳州市90%以上參保人員的生活軌跡信息,對其待遇領取資格進行精準確認。對無法捕捉到生活軌跡信息的,采取人工服務兜底方式進行認證,從而實現領取待遇“零跑腿”“無感知”“不打擾”。
安全便捷 幸福更有感
“根據規定,有的群眾如果享受了職工養老保險待遇,就不能再重復享受其他補助待遇。實施改革前,各個部門單獨發放本領域的待遇資金,單打獨斗的情況容易出現待遇重復領取現象,給基金和資金安全帶來危害。”亳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工作人員孫貴翔說,在民政領域,該市僅領取高齡津貼的人數就達萬人,在“無感互認”改革前,由民政部門單獨認證,難以辨別該類人群是否享受了其他待遇。
此外,在“無感互認”改革前,部分退休職工如果忘記認證時間,未在有效期內參加資格認證,就會被暫停社會保險待遇領取資格。
實施“無感互認”后,亳州市人社部門通過信息比對,對沒有發現任何生活軌跡的退休職工,在其認證有效期結束前通過短信的方式提醒退休職工進行自助認證。如退休職工還沒有按時認證,社區和參保單位會安排工作人員上門確認待遇領取資格,防止出現社保待遇暫停影響退休職工基本生活的現象發生。
“過去,我每年需要認證3次,包括養老金、失地生活保障金和退伍軍人撫恤金。今年聽說政府通過數據比對自動認證了,真省事!”譙城區湯陵街道豐水源社區73歲的退伍軍人蔣玉昌說。
“目前,亳州市每月發放社會保險待遇和惠民政策補助資金億元,今年發放總額將達億元,其中社保待遇資金每月發放億元。”亳州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無感互認”改革實現了各類數據的高速運行,可以實時對待遇資格信息進行精準分類,及時生成認證結果,有效避免了群眾待遇被暫停領取或冒領等情況的發生。
今年3月份出臺改革方案,5月份搭建“無感互認”服務平臺。平臺上線運行以來,目前已成功比對萬人,從比對結果來看,將來九成以上的待遇領取人員都能通過信息比對實現“零跑腿”“無感知”,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顯增強。
今年4月,亳州市“無感互認”改革在全省范圍內推廣應用。(記者 武長鵬 通訊員 劉景俠 文/圖)
·短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亳州市開展的城鄉居民領取社保待遇和惠民政策補助“無感互認”改革,讓資格認證“更精準”、待遇領取“更省心”、資金運行“更安全”、基層管理“更便捷”。這項暖心改革,靠的是政府多個職能部門的共同發力以及大數據等技術平臺的支撐,也彰顯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面對面感知民聲民意、實打實辦好民生實事的立場、作風和情懷。將“群眾自證”變為“數據佐證”,讓“無感互認”促進“幸福有感”,亳州的這項暖心改革值得大力推廣。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助受災地區企業恢復運營 央視頻聯合拼多多推出專場公益直播 央視頻聯合拼多多開啟公益直播 獲400萬網友暖心祝福 央視頻聯合拼多多為受災企業直播賣貨,超400萬網友熱捧
每一份微小的善意,都是一份溫暖和希望。近期,受臺風“杜蘇芮”影響,
神馬股份(600810.SH)擬斥2.37億元設立全資子公司籌建40000Nm3/h焦爐煤氣綜合利用項目
智通財經APP訊,神馬股份(600810 SH)公告,公司擬在河南省平頂山市石龍
靖遠煤電清潔高效氣化氣綜合利用(搬遷改造)項目一期工程氨合成及壓縮、鍋爐及外管、尿素單元高壓管道采購 中標候選人公示
靖遠煤電清潔高效氣化氣綜合利用(搬遷改造)項目一期工程氨合成及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