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很危險,楊元慶的轉型戰略收效甚微
多年前,阿里巴巴集團前總參謀長曾鳴問過柳傳志一個問題:“未來聯想是想做大,還是做強?”柳傳志回答:“還是做大吧”。
截至2022年,聯想已經連續五年成為PC市場全球份額第一。如果只看這個成績,聯想顯然實現了柳傳志當年的回答。
但從2023年上半年財報來看,華為和BAT三巨頭在經過一輪調整后,收入和利潤均實現強勁增長,聯想卻有些慘不忍睹,關鍵指標營收和利潤均雙位下滑。導致業績嚴重下滑的原因很明顯: PC主業嚴重下滑,AI板塊缺少增長動力。
【資料圖】
01
PC業務腹背受敵
近日,聯想集團發布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第一財季業績:營收129.0億美元,同比下降 24%;凈利潤1.765億美元,同比下降66%。可以看出,聯想在過去一季度遭遇了至暗時刻。
業內人士表示,聯想這一季度業績下滑幾乎是可以確定的。在此之前,聯想的營收已經持續三個季度下滑。
從披露的信息來看,聯想本季業績顯著下滑,主要受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組成的智能設備業務收入及凈利潤大幅下滑影響。 當期智能設備業務收入同比下降28%,經營凈利潤下降39%至6.5億美元,該業務的利潤率也同比下降了116個基點至6.3%。
聯想方面稱,由于宏觀環境影響,智能設備業務所在行業面臨消化庫存的挑戰。
眾所周知,在疫情反復的前兩年,全球消費方式出現了重大的變化(線上辦公、線上學習以及居家娛樂等),帶動了PC行業的高速發展。據Gartner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量達3.02億臺,同比增長13.1%。這是自2010年以來首次出現正增長,同時帶動聯想PC業務飄紅。
但這種行情并不具備持續性,且個人電腦業務存在明顯的購置周期,前兩年的疫情導致消費者購買PC產品的節奏提前,必然將對后續幾年的出貨帶來影響。
但是同處于PC、手機銷量集體衰退板塊的華為卻交出一份不同的答卷。 財報顯示,華為2023年上半年終端業務收入1035億元,同比微漲2.17%,實現自2020年上半年以來的首次增長,讓聯想把業績差推給行業衰退,有些站不住腳。
事實上,聯想PC業務在國內遭遇了巨大的侵蝕,才導致其持續下滑。 早在2016年,時值筆記本電腦技術迭代創新沉寂時期,華為、小米等便早早地開始布局這一領域。2020年上半年,華為在國內筆記本市場占有率曾一度達到16.9%,僅次于聯想,排名第二。小米、榮耀等手機企業也在筆記本市場不斷搶奪聯想的份額,讓聯想筆記本在國內的出貨量持續下滑。
2023年第一季度,聯想仍位居中國PC廠商之首,但出貨下降24%,華為位居第二,出貨量卻增長34%。而到了第二季度,聯想PC出貨量同比下滑18.1%,高于整體市場下滑幅度,華為卻只下滑了0.4%,兩者間的出貨量差距縮小到不足80萬臺,市場份額只差1.3%。如果該趨勢延續,聯想很可能在今年下半年丟掉保持了5年之久的“全球PC市場份額第一”的寶座。
為了減少PC業務虧損,聯想甚至嘗試了“斷腕求生”。2023年1至3月,聯想裁掉了約5%的員工,這也反映在了財報中:2023財年聯想集團付出的“遣散以及相關費用”達2.0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93億元。但僅僅依靠裁員并不是力挽狂瀾的正確方式,因為聯想PC業務面臨的巨大挑戰并未解除。
02
難以支撐“第二春”的新業務
目前來看,以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及其他智能設備為代表的IDG業務注定會持續遭遇華為、小米們的嚴峻挑戰。那么,借著Chat GPT和AIGC東風崛起的,基礎設施方案業務(ISG)和方案服務業務(SSG)能否成為聯想的第二春?
其實,在手機逐漸替代電腦,PC走向“非剛需”品的時代地位后,“中年”聯想就被迫踏上了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道路。
早在2017年,聯想就官宣要“All in AI”。為表決心,楊元慶甚至喊出了要“賭上身家性命做AI”的口號,聯想史上第一個AI實驗室也就此落地北京。 在最初的設想中,聯想要打造出涵蓋算力、算法、數據、落地場景的360度無死角AI布局。但就像每一個高開低走的故事,此后多年間聯想的AI業務發展得不溫不火,從最新一季的財報數據也可窺見一二。
ISG收入同比下降8%,至19億美元,分部經營業績轉為虧損6000萬美元;SSG收入為17億美元,雖然同比增長18%,經營溢利同比增加10%至3.61億美元,但與聯想903億的大盤相比,占比太低,無法成為業績的強勁支撐。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句話在聯想這里得到了應驗。在聯想發布首個本地化服務器品牌——問天時,對外宣稱計劃在5年內沖刺中國服務器市場第一的位置。但據中商情報網數據,2022年中國AI服務器市場中,浪潮信息市場份額占比約為47%,排名第一;其次分別為新華三、寧暢、安擎、坤前,聯想并不在排名前五之列。
業內人士表示,就算聯想能在服務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但不過是和浪潮一樣處于產業鏈的最底端,雖然披著高科技企業的外衣,但“組裝廠”或許才是本質。
與聯想也一樣,浪潮信息2023年上半年下降幅度預計將達到60%-70%,“不相伯仲”。
正如浪潮表示,關于其業績變動的主要原因,受全球GPU及相關專用芯片供應緊張等因素的影響。說到底,服務器市場是一個標準化的硬件市場,無論是聯想還是浪潮,AI服務器算力都來自于全球GPU龍頭英偉達。因此,如果說英偉達代表的算力芯片企業是在“吃肉”,那么服務器玩家們則只能算得上在“喝湯”。
這也意味著,ISG和SSG業務想要成為聯想新的營收“大腿”,恐怕仍有著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03
“研發弱”影響轉型效果
1994年,柳傳志和倪光南針對聯想的未來有過一次著名爭論,不少人認為這場爭論奠定了如今聯想的底色: 柳傳志認為聯想未來應走“貿工技”路線,即加大渠道建設、營銷投入,降低研發費用,通過銷售贏得市場;倪光南則認為聯想應該走“技工貿”路線,加大研發投入,從技術上贏得市場。
現在來看,最終走上“貿工技”之路的聯想,成為了一家特別的科技公司,從“科技公司”的屬性來說,它似乎總是離這些標簽很遠。
2023年,科技圈最熱的話題是AIGC;2022年是元宇宙;2021年是Web 3.0,再往前是5G、區塊鏈、物聯網、VR……無論它們已經落地實用,還是處在技術探索期,中國的科技公司們大多喜歡擁抱這些“風口”。但無一例外,外界都很難把這些熱詞和聯想聯系在一起,這或許與其在研發上投入低有關,不能支撐其在芯片、操作系統、云計算、通信等核心技術方面大力追趕。
財報顯示,聯想第一季度研發費用占收入比率從去年同期的3.0%升至3.5%, 計劃在未來三年追加70億人民幣以上投資,相對自身來說是有增長,但向外看卻差距不小。
“2022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創新狀況報告”顯示,華為以1427億元研發費用居榜首,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 22.41%; 排名第二的阿里巴巴研發投入為578億元,投入強度 6.91%; 騰訊研發費用519億元位居第三,研發費用投入強度 9.26% 。聯想與第十名研發投入140億元的網易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此前,華為就宣布計劃在2023年研發投資將會超過1600億元,用于全面突破芯片半導體技術,此外還自研了鴻蒙系統、歐拉系統等多項核心技術,其中鴻蒙系統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系統,用戶量超過3億。
那聯想的錢都投在哪里了呢?
2004年,聯想斥資12.5億美元收購IBM旗下的ThinkPad,收購后市占率從2%上升到7%;2014年,斥資29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手機業務,這筆錢相當于聯想前一年凈利潤的近3倍,讓聯想的市占率在當年成功擠進全球前三。
這兩次收購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外企瀕臨“淘汰”,已被市場驗證過且聯想自身就擁有一定體量的業務,更多的是品牌和市場的補充,而不是對技術短板的提升或開拓新業務。反映在聯想身上,兩次收購則體現出的是聯想缺少對技術成長期的布局。
而新的增長點AI相關的算力、云計算服務等都需要真正的核心技術,不掌握核心技術,很難把握住機會,也不會塑造出“第二曲線”。聯想杯水車薪的研發投入,以及長久以來行走在簡單“組裝廠”拼規模的模式之上,存在較大的發展慣性,也讓其很難打造出屬于自己的“第二曲線”。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靖遠煤電清潔高效氣化氣綜合利用(搬遷改造)項目一期工程氨合成及壓縮、鍋爐及外管、尿素單元高壓管道采購 中標候選人公示
靖遠煤電清潔高效氣化氣綜合利用(搬遷改造)項目一期工程氨合成及壓縮
榮科科技:公司控股的重要子公司(含全資及控股)包括上海米健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北京神州視翰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今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遼寧榮科智維云科技有限公司
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8月22日訊,有投資者向榮科科技提問,董秘,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