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融媒看大運|太陽鳥時評:讀懂“何以中國”的敬畏初心
2023-08-04 09:34:39 來源:四川融媒體省平臺
【資料圖】
7月28日晚,成都大運會隆重開幕,古老的錦官城,與一場青春的盛會熱情相擁。出土于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意象,融入整場開幕式,驚艷世人:穿越三千年時空,“神鳥”翩然而至、靈動旋轉……在中國西部首次舉辦的世界性綜合運動會上,人們又打開了一扇讀懂“何以中國”的窗口。器以藏禮,物以載道。這些熠熠生輝不朽文明的標志從何而來,是從長江、黃河流域文明母體中脫胎而來,是從古蜀先民的創新創造而來。懷著敬畏之心讀懂“何以中國”,我們定能汲取拼搏前行的磅礴力量。
讀懂“何以中國”對歷史的敬畏。三星堆博物館內,青銅縱目面具,凸眼巨耳、神秘莊嚴;青銅鳥足神像,頭頂尊、手撐罍、腳踏鳥;形態各異的青銅人頭像,聚成氣勢恢宏的“方陣”……青銅時代的風,輕拂過這片土地,也吹過山河萬里。三星堆,正是中華文明滿天星斗中的璀璨星辰,正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生動實證。叩開歷史的古老大門,始終對歷史保持敬畏之心,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歷史文明,就要將其視為“根和魂”“精神命脈”“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我們讀懂歷史、創造新歷史,賡續傳承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定能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讀懂“何以中國”對文化的敬畏。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生不息,源自于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川劇《草鞋縣令》把清嘉慶年間四川什邡縣令紀大奎的故事搬上舞臺,奪得國家舞臺藝術最高獎“文華獎”;三蘇文化傳承發展創新不斷,話劇《蘇東坡》提檔升級開啟全國十座城市巡演,好評如潮;“蓉寶川劇變臉盲盒”等,更是將川劇“變臉”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得淋漓盡致......以傳統文化為根基再加上時尚創新的表達,放大了文化的魅力,收獲了口碑。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更加要敬畏文化,悉心呵護、接力傳承,踐行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讀懂“何以中國”對生態的敬畏。翠云廊古道蜿蜒,劈山開路、伸向遠方。古柏參天,扎根大地、枝繁葉茂。它的形成靠的是時間的力量,靠的是人民的力量。千百年時光,從“官民相禁剪伐”禁令、“交樹交印”制度到如今的“官員離任交接”“林長制”“樹長制”……代代種、時時護、人人護,正是人們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古柏,才有了如今翠云廊閃亮的“生態名片”,以及依托綠色青山衍生出的生態新經濟、新業態。敬畏生態,把堅守生態底線作為發展中必須牢牢把握的重要原則,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定能為生態文明建設增添新活力。讀懂“何以中國”的敬畏之心,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講好“何以中國”的故事,我們定能更深刻理解現代之中國,創造未來之中國。內容來源:四川新聞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