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各支救援隊廣受贊譽 馳援河北他們很濟南
涿州強降雨,請求援助!
【資料圖】
濟南市中區東風救援隊:到!
濟南南部山區雷戰救援隊:到!
濟南槐蔭區紅十字會救援隊:到!
濟南長清區清山救援隊:到!
濟南平陰朝陽救援隊:到!
近日,受臺風“杜蘇芮”影響,北方多地迎來強降雨。在河北省涿州市,一場猛烈的洪水讓這座城市遭受重創,危急之下,全國各地救援隊迅速趕來,其中,就有來自濟南的數支民間救援隊伍。他們攜帶工具設備,專業救援、奮力馳援。這些隊伍由來自濟南各行各業的人員組成,不僅是此次,面對過去各地的屢次求援,他們都堅定答“到”。這一聲聲果敢的回應,是濟南各支救援隊的“大義”,也體現了濟南公益救援同舟共“濟”的奉獻精神。
“完成搶險救災任務,讓隊員平安回來,是最大的心愿。”
7月31日22時,濟南東風應急救援隊接到河北省涿州市應急管理局邀請,迅速集結7臺車26人,裝載8艘沖鋒艇、連用給養單元、發電設備、通信設備等,從濟南出發連夜馳援涿州,展開了為期4天的緊急救援。8月4日下午,東風救援隊踏上返濟歸途。8月7日,救援隊再次出發,攜帶消殺物資前往保定支援汛后消毒消殺工作。
市中區東風應急救援隊
東風救援隊是第一個前往受災地區救援的濟南救援隊,他們接到的第一個救援任務是前往保定市淶水縣對當地村莊展開救援。“水深沒過了腰部,水下的雜草、鐵網很多,存在一定的搜救難度。”市中區東風應急救援公益服務中心團支部書記、總指揮張金泉告訴記者。8月1日22時,剛剛結束淶水縣救援行動的東風救援隊抵達涿州市,隊員們意識到,接下來的救援將是一場“硬仗”。“我們到涿州時還在下雨。現場水深最深有9米,我們所在的西丁小學周邊平均水深也有三四米。”張金泉說。
由于不熟悉環境,救援人員每一次搜救都面臨未知的危險,然而,為了爭取寶貴的救援時間,他們仍然不顧自身安危,沖在第一線。濟南市東風應急救援公益服務中心支部委員會書記張象柱告訴記者:“現場每秒鐘泄洪3000立方米,水流湍急,船只難以行進。在沖鋒艇無法通過的地方,搜救隊員們只能將繩索固定在兩岸,抓繩蹚水行進。”
現場搜救難度大的同時,指揮部傳來的救援任務不斷。“時間緊迫,必須爭分奪秒,救下更多人才行。”東風救援隊的26名隊員夜以繼日奔波在救援現場,每天只在凌晨休息4個小時。“有的隊員顧不上吃飯,有的已經累到連飯也不想吃了。”張金泉說。
在涿州市,因河道環境復雜、水下環境不確定,東風救援隊必須使用硬底沖鋒舟穿越河道進行救援。但硬底沖鋒舟操作難度大,只有張金泉可以熟練駕駛和操作。然而,連日來的搶險救災,張金泉已經體力不支。在一天的救援任務結束后,張金泉暈倒在了沖鋒艇上,隊員上前一摸,發現他發起了高燒。“其實在第二趟進入受災地區以后就高燒不退,但救人要緊,輕傷不下火線。”張金泉說。8月4日下午返濟時,東風救援隊已營救出受困群眾累計4000余人,他們帶去的8艘沖鋒艇,已有3艘損壞無法正常使用。
自成立以來,東風救援隊曾參與2019年章丘抗擊臺風“利奇馬”救災行動、2020年安徽特大暴雨救災行動,以及2021年河南鄭州、新鄉特大暴雨搶險救災行動等重大救援行動。如今,這支以退役軍人為主體的救援隊,已經從幾個戰友飯桌上的一拍即合,發展成擁有正式隊員295人的隊伍。
“作為代表濟南的一支救援隊伍,能夠圓滿完成搶險救災任務,讓每一個隊員平安回來,就是我們最大的心愿。未來,我們會繼續投身全國各地的救援行動,將濟南這座城市的溫暖送達每一個角落。”張象柱說。
“成為救援隊一員的那一刻起,就沒想過退縮。”
7月31日,接到救援請求,南山雷戰救援隊迅速行動,攜帶救援工具馳援河北涿州、霸州。
南部山區雷戰應急救援隊
據雷戰救援隊負責人劉浩介紹,7月31日下午6點得到河北災情信息后,救援隊帶領7人,駕駛救援車輛2臺,攜帶沖鋒舟2艘迅速馳援,于8月1日凌晨到達河北涿州市受災地區,在當地相關部門的統一協調指揮下,凌晨1點立即投入救援。救援隊主要針對漬水區的群眾進行轉移,協助救援物資的運送和發放。
據了解,本次救援行動持續4天5夜,隊員們僅休息15個小時,甚至都沒地方休息,累的時候只能在沖鋒舟上躺一會兒。“我們救助的受災村子、小區不計其數,并且為運送方便面、火腿腸等物資,救援隊不停往返災區和物資點,來回40多趟,共80多公里,救出受困群眾700余人。就在這樣高強度的行動中,救援隊隊員即使受傷也仍在第一線待命,并且做到了零傷亡。”劉浩說。
有人走失,他們緊急尋找;有人溺水,他們緊急搜救;出現災情,他們緊急馳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河北救援,是雷戰救援隊數十次救援行動的縮影。
雷戰救援隊成立于2019年,由一群有志于從事戶外公益救援并具備野外搜救、攀登、救護、通訊等專業技能的志愿者組成,是一支致力于自然災害救援、道路救援、山地搜尋、水域打撈、人員失蹤救助的民間志愿公益救援機構。
作為一支純公益的救援團隊,雷戰救援隊隊員基本都是兼職,有汽車服務人員、個體戶、企業工人等。平日里,他們都忙碌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就會立刻集結。雖然他們是公益組織的救援隊,但是他們的救援技能都是經過專業培訓的。“隊員們經常參加救援培訓,在成為正式救援隊員前,都要經過多輪考核才能上崗。截至目前,該救援隊已參加過2021年河南鄭州特大暴雨搶險救災等行動。
“在救援過程中隨時會有生命危險,但從成為救援隊一員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都沒想過退縮。”劉浩說。
“不放過任何一個救援機會,幫受災群眾渡過難關。”
河北省涿州市暴雨洪災求援,濟南市槐蔭區紅十字會迅速響應,立即組織隊員集結,并組成了以隊長王連軍、高磊為首的7人第一梯隊,攜帶救援裝備趕往涿州。
槐蔭區紅十字應急救援隊
首批參與救援的第一梯隊人員中有水域救援專業教練員、業余無線電應急通訊操作人員,有三人曾經參加過河南救援,全部持有紅十字救護員證。8月3日當天,救援隊伍先行一步進入河北涿州市,他們帶去了沖鋒舟3艘、應急通訊設備20臺、發電機一臺及救生設備、急救藥品、食品和飲用水,在與當地應急部門對接接受統一分配任務后,趕到受災最嚴重的涿州刁一村。當地水深3米左右,在上游不斷泄洪的緊急情況下,救援隊員們冒著洪水,將受災群眾轉移至安全岸邊。救援搜救任務一直持續到深夜,共轉移出受困群眾30余人。
在這場緊急的洪水救援行動中,濟南市槐蔭區紅十字應急救援隊不顧個人安危,冒著危險風險,奮不顧身地奔赴受災地區救援。“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始終與時間賽跑,不放過任何一個救援機會,盡力幫助受災群眾渡過難關。”王連軍說。
據悉,目前槐蔭區紅十字應急救援隊正在積極與當地政府合作,協助組織救援力量,提供物資,支持他們渡過難關。
“身上衣服從未干過,雙腳泡破,但我們從未退縮。”
7月31日晚上9點集合完畢,一小時后從平陰縣孔村鎮高速路口開車出發,8月1日凌晨5點到達涿州高速路口,經過短暫部署,6點抵達涿州市西壇村展開救援……日夜兼程,從接到求援,到集合前往,再到開展救援,平陰朝陽救援隊只用了9個小時。
平陰縣朝陽應急救援隊
“西壇村屬于積水比較嚴重的地區,積水水位已漫過了沿街二層小樓的一層,不少村民被困在二樓。由于積水較多,有些房屋的大門已經無法進出,需要破窗施救。”平陰朝陽救援中心隊長周長朋說,“我們負責進行救援的區域受上游泄洪影響,水位不斷上漲,形勢十分嚴峻。”
為了幫助更多的群眾脫險,平陰朝陽救援隊第二梯隊11名隊員8月1日晚7點出發,馳援涿州。8月2日早上7點到達涿州的第二梯隊,不僅帶來了增援力量,同時攜帶了兩艘橡皮艇和發動機、機油、救生衣、必備藥品、充電寶等救援裝備和物資,為順利開展救援工作提供了保障,鼓舞了士氣。26名隊員迅速投入到了下一輪搜尋救援工作中。
奔赴河北救援的三天四夜里,朝陽救援隊隊員們身上的衣服從未干過,雙腳因長時間泡水破裂,但他們一往無前,從未退縮。26名同志先后救援轉運受災群眾2100余人,充分展示了濟南公益救援隊勇于擔當、團結協作、樂于奉獻的優良作風。
“沖鋒在前專業性很重要,這也是成員自身的一種保護。”道路被淹沒,房屋被沖垮,無數的居民被困在水中……在涿州這場浩劫面前,長清區兩支救援隊伍積極響應號召,穿越層層障礙,深入災區,展開了一場充滿勇氣和奉獻精神的救援行動。災情就是命令。7月31日,結束在河北淶水救援任務的長清區清山救援隊第一梯隊來不及休整,當天便趕往涿州重災區開展救援工作。背起行動不便的大娘,抱起受到驚嚇的孩子,一次次呼喊,一次次往返,長清區清山救援隊從廢墟中救出了多名被困群眾,將他們轉移到安全地帶。8月2日,長清區清山救援隊第二梯隊也到達涿州增援。本次救援活動,長清區清山救援隊共計出勤22名隊員,兩艘沖鋒舟,3臺馬達,目前轉移受災群眾1500余人。與災情搏斗,與時間賽跑,清山救援隊的隊員們甚至沒有時間吃飯和休息,始終堅守在救援一線,4天時間,隊員們僅僅休息了8個小時。
8月3日下午,長清區紅十字魯力同心救援隊整裝出發,支援涿州。該隊伍是一支由各領域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志愿服務公益團體,隸屬于長清區紅十字會的民間公益救援及志愿者協會團隊會員單位。本次馳援河北涿州的11名隊員里,有兩名黨員,他們攜沖鋒舟、水域頭盔、救援繩、救生圈、對講機等專業設備支援受災地區。到達受災地區當天,魯力同心救援隊轉移受災群眾超200人。
據了解,長清清山救援隊是2020年成立的,最初,他們自掏腰包購買了一臺消殺設備,在各個社區內進行義務消殺,開始成員僅有五六人。生產生活逐漸恢復后,這群閑不住的人養成了做公益的習慣,隊伍也不斷壯大,“業務”逐漸拓展到道路救援、尋找走失老人兒童、水面救援等多個方面,還曾在2021年遠赴河南救災。
汛期多發的水域救援,是難度最大的,也是隊員們付出訓練最多的。“我們早就意識到‘專業’的重要性,只有掌握更多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務大家。”清山救援隊一位發起人介紹,“隊伍進行了多次培訓、學習,包括急救知識、工具使用、設備操作等,新加入的隊員也需要培訓和考核,這也是對他們自身的一種保護。”
在濟南,我們耳熟能詳的民間公益救援隊伍越來越多——藍天救援隊、越野e族志愿救援隊、魯力同心應急救援隊、新青年義務應急救援隊、朝陽救援隊、新時代泉城應急救援隊、南山義務應急救援隊……這些民間救援隊,或許都經歷了從缺乏裝備、相關技能,到發展壯大、逐步完善的過程。“民間救援隊伍已經成為應急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是政府部門應急救援的重要輔助力量”,長清區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濟南日報 記者:李小夢 劉陽 邵明紅 張龍 馮經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