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看大病,河南的患者不用往北京、上海跑了
“我們是算著復查時間,專門來鄭大一附院掛了樸英善主任的門診號。以前我姐復查只能坐高鐵到北京,路途遠不方便,現在不出省就可以找北京專家看病!”7月12日,在鄭大一附院國際醫學部候診區,帶著姐姐王陽(化名)來看病的程女士說。
隨著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很多像程女士這樣的家庭從中受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是第二批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健委確定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與北京天壇醫院在平臺、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深度合作,截至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已下達2億元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該項目建設,優質的醫療資源來到家門口,讓群眾看病就醫更方便。
變化丨“家門口看大病,河南的患者不用往北京、上海跑了”
【資料圖】
“現在走路怎么樣?”“來,往前走兩步。”“好,轉身。”“恢復得很不錯!”7月13日,在鄭大一附院國際醫學部,北京天壇醫院主任醫師樸英善正在為前來就診的病人王陽(化名)做詳細的檢查。“神經科講究的是定位判斷,檢查是很重要的。神經疾病分類也比較細,我專攻的是運動障礙性疾病,詳細詢問病史、了解病人的情況至關重要。”樸英善告訴記者。
這是樸英善第二次來鄭大一附院坐診,慕名而來的病人很多,王陽就是其中之一。
王陽今年56歲,5年前出現下肢抽筋、行走困難等癥狀,嚴重時只能臥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輾轉很多醫院也沒有確定病因,一直靠藥物維持。今年3月,程女士得知樸英善主任在鄭大一附院坐診,就立即帶著王陽從商丘趕來鄭州看病。經過問診、查體、基因檢測等檢查,樸英善確定王陽患的是與基因相關的早發型遺傳性帕金森病,隨后給出了藥物調整的治療方案。
“通過近4個月的治療,我姐的病情大有好轉,不僅可以正常走路了,整個人的狀態也好了很多,現在都能在家照顧孫子了。”程女士高興地說。
河南是人口大省,神經系統疾病患者人數較多,以腦血管病為例,全省患者人數多達147萬,發病率高于326/100000。國家神經疾病區域醫療中心的建成,不僅有助于提高河南省區域內神經系統疾病診治能力,也一定程度解決了人口大省“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在鄭大一附院出門診時,遇到很多河南及周邊省份的患者,他們不用再跑到北京、上海去看病,大大節約了看病就醫的成本,減輕了患者家庭的負擔。”樸英善說。
引進丨“把優質資源引進來,提升疑難重癥診治能力”
和樸英善一樣,近年北京天壇醫院先后有多位專家來鄭大一附院坐診。2021年,北京天壇醫院神經介入科李佑祥教授在鄭大一附院常態化開展工作;2022年,李菁晶、陳啟東、張忠、孟凡剛、穆士卿、溫淼等多位專家長期派駐鄭大一附院,在腦血管病、認知、神經腫瘤、功能神經外科、神經介入、神經重癥等亞專科領域開展工作。
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需要“輸出醫院真心干,依托醫院真心學”,形成干與學的“雙向奔赴”。在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中,北京天壇醫院與河南省政府、鄭大一附院三方通力合作,以“四引”為要求,即引管理、引人才、引平臺、引技術,做到“四個輸出”。在管理方面,成立過渡期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北京天壇醫院書記管仲軍、院長王擁軍,鄭大一附院書記王成增擔任組長;在人才方面,北京天壇醫院專家派駐實行長期派駐和流動派駐相結合;在平臺方面,開展國家級科研項目的聯合申報,力爭每年獲批10項以上國家級科研項目;在技術方面,用2~3年時間實現疑難病種和核心技術清單的全覆蓋。
借助北京天壇醫院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兩個國家級的平臺優勢,河南省建設并完善了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河南分中心、國家衛健委腦血管病防治重點實驗室、河南省腦血管病重點實驗室等平臺。
北京天壇醫院的專家將先進的技術帶到河南,把豐富的經驗留了下來。“通過將北京天壇醫院的優質資源引進來,進而提升我們對疑難病癥的診治能力、對科學研究的創新能力、對人才層次提升的能力,最后用在患者身上,使百姓的健康水平得到更好的保障。”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教研室主任許予明說。
布局丨“對標國際國內一流醫院,布局建設神經外科亞專科”
許予明介紹,2019年至2022年,在北京天壇醫院專家指導下,鄭大一附院開展了高精度腦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的應用、難治性強迫癥的DBS(腦起搏器)治療、磁共振引導激光消融治療腦轉移瘤3項新技術,同時鄭大一附院獨立開展了包括自主神經三維立體定量在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疾病中的應用、皮膚生物標志物用于路易體癡呆診斷與鑒別診斷等17項新技術。
據介紹,全省有超過30%的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未單獨設置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比例不足30%。在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后,鄭大一附院將神經學科亞專業分組不斷細化,建立了腦血管病、帕金森與運動障礙、癲癇等亞專科門診。同時,將神經外科分為顱底腫瘤、腦膠質瘤、腦血管病、脊柱脊髓、功能神經外科病等八個亞專業。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茍建軍說:“通過對標對表國際國內一流醫院一流學科,此次布局的神經外科亞專科建設,完善了神經外科診療領域,建立了專科疾病醫療團隊,明確了技術發展的方向,提高了精準診療服務。”
在隊列及數據庫建設方面,2021年起,鄭大一附院牽頭開展了區域內41家醫療單位的社區健康隊列建設,探討頸動脈狹窄成因、疾病負擔、卒中影響等;建立了覆蓋近100家醫療機構的格式化電子病歷,與國家中心實現對接;建設完成57萬人河南省腦血管病高危人群隨訪隊列;建設急性缺血性卒中隊列和生物樣本庫20000余人;覆蓋全省80多家三級醫院的靜脈溶栓數據庫、院內缺血性卒中數據庫、頸動脈狹窄數據庫等。
目標丨“造福河南人民,打造區域醫療科研和人才培養高地”
隨著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鄭大一附院的醫療服務能力也在不斷提升。數據統計顯示,鄭大一附院神經疾病相關專科2021年神經疾病專科門診量392502人次,同比增長27.84%;2022年神經疾病專科門診量434596人次,同比增長10.72%。
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成效和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茍建軍說:“近幾年,河南省轉往北京天壇醫院的患者由之前的每年800余人降低至現在不足100人。外省來鄭大一附院治療的患者比例逐年升高,由建設前的1%提升至現在的5%以上。”
“鄭大一附院將以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核心任務和需求為指引,把學科發展、醫療科研能力提升、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重點任務。通過開展學科亞專業設置、學科后備帶頭人遴選、醫師專業方向確定與培養、醫療技術業務能力提升等工作,保障項目建成后專科遷移到位、人員調動到位。”茍建軍說。
茍建軍表示,“下一步,要加快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工作,發揮區域內創新引領作用,打造區域醫療科研和人才培養高地,力爭2025年投入使用,造福河南人民,帶動周邊地區衛生健康事業不斷發展”。
策劃:李敬欣 張培君
統籌:銀新玉 張黎光 安艷鴿
文字/出鏡:張家祺
影像/制作:李思豫 任昱炎
海報:韓雨松
來源:大河網
責編:杜若森 審核:姜秋霞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今日導讀:“五個女博士”廣告制作公司被罰沒47萬余元;市監局回應網友吐槽啤酒節啤酒;餐廳回應顧客稱牛蛙吃出破損電池(2023年8月1日)
2023年8月1日熱點信息:“五個女博士”廣告制作公司被罰沒47萬余元;市
年中數據觀察:我國貨運量持續增長 出行量加快恢復
數據來源:交通運輸部制圖:沈亦伶完成營業性貨運量259 3億噸,同比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