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陵王遷都燕京造成金朝滅亡?遷都燕京對金朝究竟是好還是壞?
天德五年(1153年),經過一系列長期準備后,金海陵王從中京出發,前往燕京,并頒布遷都詔書,改燕京為中都。此后,海陵王通過營建大房山“山陵”、隳壞上京城、鎮壓女真舊貴族等措施,逐步穩固了中都的政治地位。自此,中都正式成為金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在北京建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此舉對金朝中后期的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既促進了女真的社會化,增強了金朝對新占領地的控制力量,促進民族融合;也使得金朝的北境防線逐漸崩壞,為后來成吉思汗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一、海陵王遷都燕京
北京的建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燕國時期修建的薊城,后來北京先后成為漢初燕國、廣陽國的國都。晉穆帝永和六年(350年),前燕景昭帝慕容儁率大軍討伐后趙,攻陷薊城,隨后把國都從盧龍遷至薊城。中晚唐以后,幽州長期成為幽州盧龍節度使的駐地。后晉時期,石敬瑭為報答遼國出兵之恩,把幽云十六州割讓給遼國。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遼升幽州為南京幽都府,號為陪都。遼圣宗開泰元年(1012年),遼改南京幽都府為南京析津府。但直至此時,南京仍然是遼的陪都,而不是遼的國都,不能算作正式建都。金海陵遷都燕京以后,北京才真正成為一國都城。那么,海陵王為什么要遷都燕京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海陵王完顏亮
海陵王完顏亮是金朝第四位皇帝,他是金太祖庶長子完顏宗干的第二子。完顏亮從小就跟隨大儒張用直學習儒家文化,同時,又受到女真民族勇敢、剽悍的戰斗精神熏陶,成長為一個文武雙全的政治人物。完顏宗干在金太宗立儲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在金熙宗上位后頗受重用,完顏亮的政治仕途也一片大好。在海陵王取得金朝政權后,便圍繞著加強皇權和中央集權展開了一系列重要改革。
在這些改革中,遷都燕京無疑是最重要的舉措,這直接影響了金朝此后近百年的國運。海陵王為什么要遷都燕京呢?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
首先是女真對新附地的控制力度問題。從遼天祚帝天慶四年(1114年)太祖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到金熙宗皇統二年(1142年)宋金《紹興和議》落成,金朝完成了由北向南的迅速擴張。完顏部自北向南席卷而來,每一輪重大的軍事擴張都伴隨著戰線的南移和西進、軍事行政區劃的變遷,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女真部落基礎猛安謀克布局日益分散。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猛安謀克作為女真戶等的基本管理單位,平時“小聚居”,一旦有大規模的戰事,則以丁為單位進行征發,等到戰事結束之后遣返原籍。但隨著女真戰線的日益南移,猛安謀克以戶為單位大規模南遷以對當地的反抗力量進行彈壓,鞏固新附地的統治已經成為主要趨勢,女真內地的猛安謀克數量不斷減少。從天眷末年金朝單方面撕毀協議開始,金朝決定對北宋河南故地進行直接控制,因此遷出大量猛安謀克。正所謂“金人既復取河南地,猶慮中原士民懷二王之意,始創屯田軍。凡女真、奚、契丹之人,皆自本部徙居中州,與百姓雜處,計其戶口,授以官田,使自播種”。在宋金戰爭中,女真士兵始終是主要戰斗力量,但大量猛安謀克被帶到新附地的都總管、招討司路,使得金朝以上京遙控全境的希望日益渺茫。上京會寧府偏居一隅,猛安謀克大量外遷,金朝政治中心與軍事中心相分離。盡管金朝為加強上京與新附地之間的聯系,修建了大量驛道,也不能緩解這一趨勢。
影視劇中的女真人
金朝仿效唐初之制,在河南和陜西設立行臺,并成立元帥府,由名將完顏宗翰擔任都元帥,負責整個河南、陜西地區的軍政事務。金熙宗在位時將宗翰調回上京“領三省事”,但新附地依然屬都元帥府和行臺尚書省控制,金廷對這塊區域鞭長莫及。如何加強對這塊新附區域的統治,完成對金朝內部的資源整合,成為新上位的海陵王面臨的重要問題。
其次,我們應該考慮燕京的自身因素。燕京地理位置重要,“北倚山險,南壓區夏,若坐堂隍,俯視庭宇”,北有燕山千里山脈,又有綿延不絕的長城作為掩護,居庸關、古北口、榆林關都可以緩沖北方游牧民族的鐵騎攻勢。而且,相比于偏居一隅的上京會寧府,燕京居高臨下,高屋建瓴,俯視中原,對黃河以南的北宋故地能夠實現有力的控制。此外,燕京居于金朝疆域的“天下之中”,交通條件發達,位于多條驛道的交匯點,對金朝四境的輻射能力較強。燕京在金五京之中是僅次于汴京的經濟中心,經過遼代的發展,燕京的農耕經濟持續發展,封建文化高度繁榮,為女真民族封建化和金朝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女真民族
二、遷都燕京對金朝造成的影響
金朝遷都燕京,是女真民族追求先進漢文化的結果,這一舉措極大地促進了女真民族封建化的發展,金中都成為金朝的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中心。海陵王遷都燕京是服務于伐宋統一全國的政治目的的,海陵王借此實現了對中原新附地的控制。在海陵王遷都后,遼朝故地在中都以北,女真舊地諸萬戶在中都東北方向,北宋新附地在中都以南。金朝以猛安謀克作為鞏固北境的長城,同時,以北宋新附地作為財政資源的來源,金朝借此實現了疆域內部結構的平衡。金朝以中都為核心,遼朝舊地、女真舊地和宋朝新附地拱衛中都,中都成為金朝疆域的“天下之中”。
在海陵王遷都的同時,海陵王下詔把上京路太祖阿骨打、遼王完顏宗干和秦王完顏宗翰的猛安并為合扎猛安,將合扎猛安與完顏勖、完顏宗敏等女真舊貴族的家屬遷往中都。海陵王也把一些舊貴族的猛安遷往山東、河間,開啟了猛安謀克大規模內遷的浪潮。從上京路女真舊地遷往新附地的猛安大約有12個。在遷都之后,海陵王在大房山營建皇陵,將女真始祖以下到太宗的梓宮從上京遷往燕京大房山安葬。
金朝大房山皇陵
但如果我們對金朝早期的軍事進攻方向進行分析,不難發現,金朝對東面的高麗、西面的西夏由強硬態勢逐漸轉向妥協,甚至不惜以割讓爭議地區以避免產生大規模的軍事沖突。金朝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把主要資源投入宋金戰爭中。太宗、熙宗兩朝,軍事資源持續南傾,而金朝的政治中心又在上京會寧府,因此政治、軍事中心相分離的趨勢逐漸加強。
金廷一開始用遼金戰爭初期歸化的契丹人組成的猛安謀克鎮守北境,但海陵王遷都燕京后,把西北路的契丹軍事力量大量抽調南下,造成北方邊境防御力量空虛,甚至由于女真族對契丹族的長期壓迫,在金世宗即位后不久便爆發了撒八窩斡之亂。在這場動亂之后,金朝的防御體系空虛,加上對契丹人不信任,于是在北境地區大量修建邊墻和邊堡,以界壕作為防御的主要方式。此外,金廷與塔塔兒、弘吉剌等蒙古草原部落的矛盾也日益加劇,雖然金章宗在位期間對蒙古部落取得一些戰事勝利,但無法控制蒙古部落的實力增長這一趨勢,邊墻的修建成為金朝的一項重要財政負擔。金朝在邊墻防御體系的“保護”下自我滿足,在“大定之治”和“明昌之治”的盛世繁華中逐漸迷失,金廷放任蒙古草原各部自己發展,失去了控制北方草原的機會。
金朝的疆域從東北向西南延伸5000余里,呈現一種狹長的形狀,這種疆域形狀在海陵王以降的東亞政治空間中是非常不利于防御的。金朝的邊境防御體系最薄弱之處在于西北方,也就是金朝和蒙古部落的交界處,金朝遷都燕京初期,以燕山山脈與長城為屏障,進可攻,退可守,希望以契丹猛安謀克為防御主力,使侵宋大業能夠順利完成。但在金朝女真民族武力衰退之時,失去了對蒙古高原的主動性,此時修建的界壕也不能阻擋蒙古鐵騎南下,蒙古部落成為金朝的主要威脅。
金朝界墻
文史君說
金海陵王遷都燕京是金朝政治、軍事形勢變化的必然結果,遷都燕京固然促進了女真封建化和北方各民族融合,但金海陵遷都的主要目的在于侵略南宋,最終完成統一中國的偉業。為服務于這一目標,金廷抽調北境兵力南下,加上撒八窩斡之亂的影響,金廷為制約北境契丹猛安謀克的力量,同時也為防御北方的蒙古部落,采取廣修界壕的辦法。但這種做法使金廷在蒙古事務上喪失了主動性。金朝早期政治與軍事中心相分離,由此帶來的問題為遷都帶來了動力,但隨之帶來的一系列隱患也為金朝的最終衰落埋下了伏筆。
參考文獻
[元]脫脫等撰,《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
[日]三上次男,金啟孮譯,《金代女真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作者:浩然文史·神啟)
點擊「浩然文史」閱讀原文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太辰光:股東神州通減持公司股份計劃完成,累計減持公司股份675.83萬股,超出計劃減持數量0.83萬股
每經AI快訊,太辰光(SZ300570,收盤價:35 02元)8月24日晚間發布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