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已至,牢記5習俗4忌諱!處暑后還會熱多久?
處暑是24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為秋季第2個節氣,每年8月22日至24日左右為處暑節氣。而今年處暑時間為8月23日 ,隨著處暑的到來,意味著酷熱的暑期已過去,接下來全國氣溫將逐步下調。
而為了能夠過好處暑,各地方也會舉行各種活動,接下來大家要牢記“5習俗、4忌諱”。很多人問,處暑后天氣還會熱嗎?處暑當天是雨天好還是晴天好?
一、“處暑出伏后,必定是豐年”
(資料圖片)
所謂的“處暑”其實也就是“出暑”的意思,而“處”有躲藏之意,表明炎熱的暑天即將告一段落,長江以北地區氣溫下降明顯,東北、華北等部分城市將進入氣象學上的秋季。
今年的處暑為農歷七月初八,從過去多年可見,今年處暑屬于“早處暑”,畢竟以往都是在七月半左右才到處暑。
處暑節氣到來后,太陽直射點南移,達到地球北緯15°,太陽輻射明顯減弱,而副高也開始南移,北方暑氣消散比較明顯,晝夜溫差開始加大,降水量有所減少,此時人們就可準備秋裝,做好秋天養生。
其實,處暑也是農作物豐收的征兆,老話有“處暑出伏后,必定是豐年”的說法,其意思很明顯,如果這一年處暑節氣在出伏后面,那意味著風調雨順,莊稼將迎來豐收。
而如果處暑在出伏之前到來,那將是災年,玉米、水稻、大豆等農作物可能會迎來減產,對農民來說不是好事。
但今年出伏是8月20日,很顯然處暑要晚上3天,正是這3天讓今年秋收有了好兆頭,預計糧食作物將迎來好的收獲。
至于為何會有這一推斷,還因處暑時間要晚,意味著冷空氣到來時間推遲。而水稻、玉米等作物都是喜光喜溫作物,溫度高生長速度快,產量高,因而古人才有了這一說法。
然而,對老百姓而言,這句俗語并沒有科學講究,只是好的預兆而已。
二、處暑后熱不熱?
處暑盡管有“出暑”的意思,可從長時間的實際經驗來看,處暑后北方地區逐步降溫,早晚比較冷,可中午仍將十分炎熱, 其實這就是“秋老虎”。
而秋老虎每年持續的時間不同,北方可能只持續半個月左右,南方地區將會持續至9月底或10月初。
正所謂“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這句話就說明了秋老虎的“威力”。其意思很簡單,盡管處暑過后天氣開始降溫,可仍帶有“暑”字,因而處暑過后天氣不會立即涼爽,很多地方還會熱上一些天。
民間還有“一場秋雨一場寒”,其意思是秋天降雨是好事,下一場雨氣溫就會降上幾度,直到轉為寒冬天氣。
而從8月20日開始,全國多地就迎來了一波雨水,而隨著降雨以及冷空氣的共同作用下,華北、西北、東北多地最高溫已降至30℃以下。可見,今年處暑節氣北方多地氣溫不會太高,天氣不會太炎熱。
南方地區,近兩日因雨水暫停,重慶、兩湖一帶高溫暫時返場,再加上降雨后空氣濕度比較高,體感十分悶熱,需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才行。
不過從24日開始,隨著南方新一輪降雨到來,江南至四川盆地高溫再次退去,預計本周末長江以南部分地區最高溫也將降至30℃左右。
但這并不代表接下來秋老虎就“消散”了,待雨水暫停后,南方高溫還會席卷而來,屆時大家還需做好防暑工作。
三、處暑牢記“5習俗4忌諱”
5習俗
1、祭祖
處暑在大多數年份都在“中元節”前后,因此處暑節氣當天也形成了祭祖的活動,其活動將持續半個月之久。
祭祖時,百姓們會將剛收獲的水稻、玉米拿出來供奉,希望先祖保佑子孫后代作物豐收。
很多地方還有“放河燈這一活動,也就是將點著蠟燭的小燈船放在湖泊之中,讓其順著水流漂散,以祈禱平安順遂。
2、拜土地爺
處暑有暑盡秋來之意,農民也即將迎來作物的豐收,百姓們為了能讓作物豐收,處暑這天會拜拜土地爺,感謝其大半年來的庇護。
祭祀儀式通常在農田中舉行,大家會擺上貢品,并在田地中插上旗幟,以表達對土地爺爺的感謝。
特別是在南方地區,處暑時天氣仍十分炎熱,莊稼地里容易下起冰雹,這對農民而說損失是非常大的。
畢竟此時農作物已基本成熟,一旦冰雹降落,那作物莖稈、果實等都會遭到損傷,果樹上的果實也會被砸得損壞,這種傷害根本無法挽回,農民辛苦一季度的努力打水漂了。
為了避免受冰雹之苦,百姓們都會祈求土地爺賜福,保佑接下來風調雨順,順利秋收。
3、吃鴨子
處暑時多地都有“吃鴨子”的習俗,如四川這一天會吃姜子鴨,而北京會吃上百合鴨,南京會吃上桂花鴨。
之所以處暑吃鴨子,還因鴨肉滋補且性涼,多吃上鴨肉可起到清熱降火的功效,提高抵抗力。當然,此時也是一年里鴨肉最為肥美之時,大家將鴨肉做好后會挨家挨戶和鄰居分享,期待接下來無病無災。
4、開漁節
處暑過后,魚蝦等經過大半年的生長,已逐步進入成熟階段,迎來了捕撈收獲的季節。此時,沿海地區的漁民會四處舉辦“開漁”活動,慶祝開海,希望出海的漁船能夠迎來豐收。
5、煎藥茶
處暑過后,氣溫開始回落,人們也將注重秋天的養生,不少地方在處暑這天會煎上藥茶飲用,用中藥材、茶葉在一起煮沸服用,以期待能夠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等。
除了以上這些外,處暑也有“貼秋膘”的說法,這一天人們會備上豐盛的食物,包括蜂蜜、雪梨、銀耳、雞魚肉等滋補物。
4忌諱
1、忌吃涼食
夏天時,很多人都會吃上寒涼食物解暑,如西瓜、冰鎮啤酒、冷飲等,實際上這些東西多食用對腸胃不好,容易引發腹瀉腹痛等,因而一定要忌吃涼食,平日里可多喝蜂蜜水滋陰降燥,防范“秋燥”。
2、忌吹空調
處暑節氣之時,中午氣溫仍然很高,可早晚相對要涼快很多。很多人習慣性開空調,一開就是一天,其實這是錯誤的做法。
長時間吹空調對人體而言是壞事,會使得血液流動受阻,引發頭疼喉嚨痛等癥狀,最好自然通風降溫。
3、忌吃辛辣
秋天比較燥熱,需要做好“防秋燥”才行,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忌吃辛辣食物,如姜、蒜、辣椒,這些東西雖然可提味增鮮,但吃得太多容易引發內熱,體內濕氣增多,出現口腔潰瘍、上火、咳嗽等情況。
4、忌洗冷水澡
處暑并不代表天氣涼快下來,很多人出門后沒多久就一身汗,回到家里總想洗上涼水澡。不過,處暑時溫度已有所下降,此時洗澡對身體傷害大,如毛細血管收縮,胃痙攣,寒氣入體易感冒等。
四、處暑當天是雨天好還是晴天好?
古人常說“不怕處暑晴,就怕處暑雨”,從這句話就可分析,處暑這天下雨并非好事,其實從老祖宗留下的農諺就可得出答案。
1、“立秋下雨萬人樂,處暑下雨萬人愁”
從字面上看,立秋時下雨是最正常不過的天氣現象,此時降雨有利于糧食作物的豐產。但到了處暑時就不同了,這時下雨農民愁眉苦臉。
立秋時期正是水稻、玉米的灌漿期等生長關鍵期,不僅需要足夠光照,也需要大量水分,此時下雨代表著“雨熱同期”,農作物生長速度更快。
可到了處暑之時,農作物已進入成熟期,南方玉米、早稻要不了多久就可采收。此時需要更多的光照,才能保證籽粒膨大。
如果此時降雨,那整個處暑節氣雨水偏多,而連續陰雨天對作物生長而言是壞消息,那作物生長就會受到嚴重影響,首先是不能得到相應的光溫,成熟期也會有所延長,作物很難迎來豐產,作物晾曬收割也會受到影響,籽粒易霉變、發芽。
農作物即將成熟時,籽粒飽滿,作物因而也呈現出“頭重腳輕”的狀態,使得作物立足點不穩固,一旦出現大風或連續陰雨天,那作物很容易就會倒伏。
而倒伏之后,光合作用就會減弱,合成的營養素減少,無法使得籽粒完全飽滿,甚至還會因照射不到陽光而出現霉變情況。
一旦這樣糧食產量減產嚴重,品質也會下滑,收割成本增加,很難賺上好的收益,農民損失加大。也正因此,農民最怕處暑時出現連續陰雨天,特別是在古代農業技術不發達之時,糧食減產比較嚴重。
從近期的天氣情況來看,中東部地區雨水偏多,自19日夜開始,新一輪降雨席卷中東部南北大部地方。
而23日開始,吉東、內蒙、陜南、甘東南、京津冀晉、云貴川、華南大部、江南南部等迎來中到大雨,其中四川盆地將迎來大到暴雨。
這波連續陰雨天波及南北多地,對農民來說并不是一個好消息,因此大家需要做好排水工作,不能讓農田出現積水,盡可能降低農田損失。
2、處暑日頭大,干到白露節
白露節氣為24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今年的9月7日。從字面意思可理解,如果處暑這一天出現高溫天氣,日頭比較大,那“秋老虎”將一直持續到白露節氣,多地將出現干旱少雨天氣,對莊稼生長不利,農民只能人工灌溉方能滿足作物生長情況。
相關俗語還有“處暑出大日,秋旱曝死鯽”,意思是處暑這天高溫炎熱,那接下來暴曬將持續很長時間,河水都因暴曬干涸,鯽魚也被曬干,天氣炎熱,不利于作物生長。
民間還有“處暑晴,干死河邊芭茅林”,意思很明確,如果處暑這天為晴天,那接下來將晴朗少雨,就連十分耐旱的芭茅都因干旱而死。
3、“處暑有雨十八江,處暑無雨干到白露低”
處暑這一天有雨的話,那接下來一段時間雨水不斷,河水暴漲。但如果處暑這天沒有雨水,那接下來將很難出現雨水天氣,土壤干旱,直到白露節氣后才能有所改善。
之所以會有這種說法,還因處暑節氣副熱帶高壓南移,天氣本該晴朗少雨。可如果副高北抬,冷空氣來襲,那邊緣地帶因冷熱氣流碰撞,故而將出現持續性雨水天氣,一下就是多日。反之,如果處暑這天沒有雨,那半個月都將很難降雨,旱災比較嚴重。
4、“冬天冷不冷,處暑早看天”
其實,處暑這一天的天氣變化,也可預判冬天冷不冷。正所謂“處暑下雨秋來早,大寒無雪春來遲”,如果處暑降雨,那意味著接下來雨水頻繁,秋天來的比較早,秋老虎持續時間不長,對應了“十場秋雨要穿棉”的說法。
而如果到了大寒節氣時沒有雨雪的話,那就意味著這一年是暖春,來年春季將會迎來“倒春寒”,春天來得比較遲。
從以上可見,處暑這天是晴天、雨天都不太好,但從農作物生長角度來說,晴天相比雨天要好一些,晴天雖干旱,但可通過人工灌溉補足水源。可處暑為雨天,接下來雨水較多,不利于莊稼生長,大家怎么看呢?
來源:惠農圈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太辰光:股東神州通減持公司股份計劃完成,累計減持公司股份675.83萬股,超出計劃減持數量0.83萬股
每經AI快訊,太辰光(SZ300570,收盤價:35 02元)8月24日晚間發布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