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無廢城市”建設,山東首座“半隱身”垃圾轉運中心沖出“正負零”
【資料圖】
近日,由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綜合執法部建設的起步區生活垃圾轉運中心(一期)項目正負零澆筑封頂,提前完成進度目標,標志著該項目全面轉入地上主體結構施工。
起步區垃圾轉運中心(一期)項目位于起步區崔寨組團西南部,濟樂高速與邢家渡引黃總干渠交叉口東側太平村,總投資2.1億元,項目占地面積1.3公頃,總建筑面積1.4萬余平,是起步區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戰略、創建“無廢城市”示范區的“榜單”項目,致力于打造生活垃圾分類轉運的現代化樣板。項目投入運營后,主要承擔崔寨、大橋街道的生活垃圾轉運、垃圾滲濾液處理,以及整個起步區大件及裝修垃圾拆解分揀、環衛宣教等任務。
項目采用去工業化無痕設計、半地下建筑構造,主要特點是將垃圾分類作業置于地下,垃圾轉運、滲濾液處理、裝修及大件垃圾分揀拆解、融雪劑攪拌等工序都在地下密閉環境中完成。項目建成后,將成為省內首個半地下結構形式的垃圾轉運中心,也是省內首個融合垃圾轉運、滲濾液處理、大件及裝修垃圾分揀拆解、環衛宣教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智慧化、集約型環衛設施綜合體。
“開工以來,我們項目團隊緊盯目標,掛圖作戰,充分調動資源,管理人員堅守一線,盯緊施工動態,幾十臺機械設備、450多名施工人員兩班倒、滿負荷作業,各項工序緊密銜接,確保項目提早竣工。”施工現場負責人介紹說,目前施工進入關鍵階段,接下來還要進行內裝走線、設備安裝調試,同步配套數字城管、環衛與垃圾分類宣教中心及其他附屬設施。
“我們深刻總結國內環衛設施建設經驗,積極探索科學、先進的建設管理運營模式,采用‘換位門’壓縮箱體、酸堿洗塔除臭氣、滲濾液集約化預處理等多種先進技術,徹底解決壓縮及轉運過程中的垃圾拋灑、污水滴漏、臭氣污水污染排放等問題,在節約土地資源的同時減少鄰避效應。通過智能化操控,實現不接觸作業、無人化值守,并配置智慧化管理系統,實現全生命周期低碳的可持續化運行,全面提升起步區城市管理水平。”起步區城市管理辦公室姜遠介紹說。
濟南起步區地處黃河北岸,是在山河田間崛起一座新城。隨著新城建設優先布局、同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轉運項目,是起步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深入推進“無廢城市”示范區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一次生動實踐。
據了解,該項目預計9月份主體建筑可實現封頂,將于12月底竣工并投入試運營。建成后的垃圾分類轉運中心,在垃圾分類轉運、拆解分揀能力上可以達到全國領先、省內一流的水準。
記者:陳雪碧 編輯:陳雪碧 校對:湯琪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IMAO今尾 | 切澆口用組合件的交換一鍵化,裝拆時間由15分鐘縮短為1分鐘
PanasonicEcoSolutionsElectricalConstructionMaterialsMieCo ,Ltd 總公司位于日本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