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IPO節奏解不了A股低迷癥結
(資料圖)
7月滬深交易所出現了企業IPO零申報的現象,引發市場議論和猜想。有市場人士將此理解為首發上市放緩的信號。同時,在決策層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基調下,疊加近兩周低迷的行情,“控制IPO節奏甚至暫停IPO”的建議再次出現。
這樣的呼吁似曾相識。每當A股行情表現低迷特別是處于熊市周期時,IPO就成為眾矢之的。這凸顯了投資者和相關市場主體希望股市走出低迷的迫切心情。這樣的期待當然值得理解,但控制IPO數量節奏甚至暫停IPO,并解決不了A股低迷癥結。8月18日,證監會表態稱,始終堅持科學合理保持IPO、再融資常態化,同時充分考慮二級市場承受能力,加強一、二級市場的逆周期調節,更好地促進一二級市場協調平衡發展。
從歷史維度看,中國股市建立30多年來,在市場起起伏伏中經歷了9次IPO暫停,短的一兩個月,長則超過一年,累計暫停時間超過了五年,但是每次暫停后,A股最終“脫胎換骨”了么?從最終指數表現看,短期或有回暖“療效”,但并沒有解決股市低迷癥結,也沒有解決牛短熊長問題。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交了很多學費才摸索出的經驗和常識。因為這種干預并沒有真正平抑市場波動,而是讓市場在“控制暫停是利好,放松重啟是利空”的預期下陷入一輪又一輪的歷史循環,也讓監管被動置于一輪又一輪的輿論浪尖上。
從現實比較看,成熟市場在出現行情不樂觀的時候,也沒有嘗試通過控制或暫停IPO來穩定市場,是否IPO還是由企業說了算。面臨不好的行情,企業可以選擇暫不IPO,避避風頭,也可以仍然選擇IPO,當然就會面臨低價發行、破發等后果,這都是企業基于自身發展和市場環境做出的決策,并不是由行政干預決定的。這本身就是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作用的體現。
注冊制自2019年在A股推行后,新股繼續擴容是必然的現象,不同類型的、具有創新性的公司申請上市意味著股市中優質企業供給的增加,這是資本市場發展的源頭活水,更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活力源泉。這也會給投資者提供更多可選的投資標的和收益機會。
很大程度上,上述呼吁背后也與A股市場“新陳代謝”機制不暢通不完善有關。新股發行常態化而退市者寥寥無幾,會帶給市場更大的扭曲。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有17家上市公司因為面值出現退市,盡管比去年增加很多,但是退市數量與退市率遠低于成熟市場。因此在完善退市制度上,監管依然需要下很多功夫。有進有出,加速淘汰是維護市場優勝劣汰機制的內在要求,也是注冊制下的自然結果。
注冊制引入A股以來,企業對于首發上市已經形成較為透明穩定的預期,如果“有形的手”再干預,會擾亂這種來之不易的市場預期,讓市場機制功能紊亂甚至失靈,這也有悖于資本市場發展九字方針里的“不干預”原則。
注冊制改革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改革,也是厘清監管與市場邊界的改革。市場有市場自身的邏輯,高低起伏也是市場本身的韌性體現,股市長期穩健發展有賴于一個良性生態的建立,監管須在維護市場規則和推進制度建設上久久為功,比如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該逐出資本市場的堅決逐出,這對改觀“劣幣驅逐良幣”,提振投資者信心,增加市場的活力會有長久之效。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公牛集團(603195)公司信息更新報告:2023Q2營收穩健 供應鏈降本驅動利潤超預期增長
公牛集團(603195)公司信息更新報告:2023Q2營收穩健供應鏈降本驅動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