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是孩子的快樂暑假,卻變成家庭之間攀比的舞臺?
本該是孩子的快樂暑假,卻變成家庭之間攀比的舞臺?
近段時間,溫州一家媒體發起了一項關于暑期花銷的調查。這組調查數據顯示,暑期花銷在5000至10000元之間的家庭最多,占比35.27%,緊隨其后的分別是花銷在2000~5000元和10000~30000元兩個區間的家庭,比例分別為30.62%和23.64%,這些花銷集中在興趣班和旅游,比例分別為26.34%和24.5%。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暑假過半,就在家長們一邊摸著日漸干癟的錢包,一邊感嘆日趨昂貴的暑假時,朋友圈瘋傳的等級劃分圖,更是刺痛了不少老母親的眼。
【資料圖】
這張圖是這樣劃分等級的:
一等家庭年收入500~1000萬以上,孩子參加英美頂尖私校夏令營,家長是哈佛校友。朋友圈配文:已經三年沒來了,帶我的孩子回母校看看。
二等家庭年收入100~200萬,孩子參加帆船、沖浪、航海、棒球、擊劍等體育類夏令營。家長朋友圈配文:努力奮斗,乘風破浪的少年。
三等家庭年收入50~100萬,孩子全力備戰小托福、雅思、PET、KET等考試,每天刻苦學習單詞和口語。家長朋友圈配文:孩子學習非常自覺,值得稱贊。
四等家庭年收入30~50萬,家庭選擇省內親子旅行,孩子學習游泳、籃球、足球和騎自行車。家長朋友圈配文:今天住的酒店真大。
有網友笑稱,本來想帶孩子省內游的,看了這個等級劃分圖后,開始猶豫要不要調整得“高級”一點,總不能讓孩子在同學面前低人一等吧。
本該是孩子的快樂暑假,現在卻變成了家庭之間攀比的舞臺。
其實,對于層出不窮的暑假鄙視鏈,家長們不必盲從也不必焦慮。畢竟每個家庭情況不一樣,安排一個適合自己孩子的暑假計劃就好。
01
年入百萬的高端韭菜同樣被收割
在被疫情狠狠打壓了三年后,“研學熱”在今年這個暑假卷土重來,強勢復出。
研學機構主張“研學”能夠緩解教育焦慮,拋棄分數至上的應試教育,拓寬視野,增長知識,擁抱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理念。這種理念,完美俘獲了中產階層的錢包。
根據布厄迪爾的理論,中產階層,急需圍繞“素質”或者“文明”這類象征性界限,來與其他階層做出區分。海外研學往往包含精英、未來、成長等關鍵詞,因此更受中產家庭青睞。他們看不上熱門的“清北校園游”,而是期許海外研學讓孩子脫穎而出,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圖片來源:小紅書@Vanilla Twilight^^
然而,看似高端的海外研學,本質并無差異,參觀名校是必不可少的項目,孩子出一趟國,也可能是陷入校門一日游的窘境,只不過校門由清華北大,變為國際化的“牛津劍橋”和“耶魯哈佛”。
網上有個家長吐槽,她給讀中學的女兒報了12天的歐洲名校研學團,報名費花了6萬,還不含來回路費。本以為這次研學可以讓孩子體驗一下海外生活和學習的氛圍,為將來孩子出國打基礎。沒想到價格不菲的海外研學,孩子僅僅是到劍橋的草地上坐了坐,在各名校門口拍拍照而已。據她透露,劍橋的草地上,烏泱泱地坐滿了來研學的中國小孩?。
另一個家長把孩子送去美國加州研學,希望借機會讓孩子練練口語。萬萬沒想到,加州絕大多數的熱門夏令營,“含華量”都很高,如果再安排一些編程、奧數等國內孩子參與程度很高的課程,孩子基本全程都在說中文,根本沒有鍛煉口語的機會。
大多數海外研學團,除了在各種名校門口拍照打卡、參觀免費的景點,還會臨時招聘一些中國留學生做兼職,給國內來的孩子聊聊海外讀書的感受、生活體驗,安排幾節含金量不高的“水課”、講座。這樣淺嘗即止的方式,不僅不會對孩子的身心有很大的觸動,很有可能會造成海外名校也不過如此的誤解。
海外研學不便宜,窮人舍不得,富人看不上,它仿佛生來就是收割中產階層的陷阱。與其說它在舒緩焦慮,不如說是新一輪焦慮的販賣機。穿梭在海外名校之間的游學團,背后簇擁著的看似是無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中產階層家長,實際上是家長們心中跨越階層的精英夢。
殊不知,在某些機構的推波助瀾下,內心急切、焦慮的他們,成為了被收割的高端韭菜,助燃了別人的發財夢。
02
階層跌落焦慮的背后,是機構誘導消費
南京大學余秀蘭教授認為:城市中產階層家庭對教育最為焦慮,他們的孩子輸不起,考不上名牌大學,下一代就容易滑向底層。中產父母什么都可以犧牲,唯獨不能犧牲教育,為孩子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是大多數中產階層家庭的夢想。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舍得》
一位教育機構的負責人曾透露,他們一年五成的收入都來自暑假,除了常規的暑假班,對于有需求的中產階層家庭,他們還提供一對一教學,當然收費會更貴些。
除了這些普通項目,與眾不同的高端精英課程更是中產階層家庭的最愛。領袖氣質培訓、皇家馬術、高爾夫、擊劍等等,單科就得上萬,一個暑假下來,最少都得5~10萬。
碎鈔機的轟鳴聲伴隨著整個暑假,這背后其實是父母感受到的階級焦慮。中產階層的父母最害怕的一件事是,自己努力奮斗出來的生活,孩子卻比不上自己。而各種教育機構類似“我們在培養你的競爭對手”的宣傳標語更是層出不窮,直擊家長內心。
在網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經歷。她是一個家庭主婦,先生在一個大公司工作,年收入五、六十萬左。在光鮮亮麗的生活背后,沒人知道其實她的日子憂心忡忡。一個是擔心先生的工作是不是能穩定,另一個就是苦惱養孩子的巨大成本。
暑假還沒開始,就給孩子提前安排了語數英一對一輔導,一節課600塊。另外聽信機構的宣傳,學編程要趁早,又報了編程課。又不甘心落后于別的同學,報了擊劍課。這些還沒完,沖著小升初,又給孩子報了PET考試,這個考試又得花錢上培訓班。暑假光是報各種班,就花了兩三萬。激烈的競爭,促使她把這些課程都看成了可能幫助孩子守住階層、跨越階層的無數個可能性,害怕錯過任何一個。
中產階層,大多數是通過自己努力,晉升為社會精英,他們沒有辦法接受自己的孩子階層跌落,所以不斷在教育上投入,不斷去推動孩子前進,但教育上的巨大花銷,往往也讓他們更加焦慮。
圖片來源:網絡
卷不動,又躺不平,這也成為無數中產階級的尷尬現狀。殊不知,花錢如流水的背后,教育的多樣性正在被金錢的粗暴投入淹沒。
03
金錢的粗暴投入,無法成為暑假等級的分割線
朋友兩口子都是熱愛旅游的人,老公曾進藏兩次,一直有個心愿,帶著孩子自駕318進藏。在這個暑假,平時工作很忙的兩口子,特地騰出時間,帶上孩子自駕318去西藏旅行。這一趟下來,同樣花費了幾萬塊錢,但是朋友卻說,不輸那些華麗的海外研學和課程。
出發前,朋友兩口子最擔心孩子沒法適應高原環境,出現高反。一路下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平時嬌生慣養的孩子,不僅克服了高反問題,一路上還學會了如何面對困難。
318上著名的怒江七十二拐,因為交通管制,只有凌晨四點至早上九點以及下午六點至凌晨四點可以通行,孩子心疼爸爸晚上開車不安全,毅然決定凌晨四點起床,搶過七十二拐。
在翻越318海拔最高的東達山時,被堵兩小時。海拔5130米的山上,天氣寒冷,空氣稀薄,剛開始朋友非常擔心孩子會出狀況,沒想到,孩子很淡定,問了父母很多奇怪的問題。一家三口聊著天,時不時還開心地笑起來,很快度過了擁堵的時光。朋友過后回憶,那是他們一家三口許久沒有的溫馨時刻。
墨脫是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城,一條全長只有117公里的公路,整整修了46年。在去墨脫的路上,孩子不停地贊嘆,祖國經濟的發展和偉大。在墨脫的果果塘大拐彎,看到地理書上的雅魯藏布江就在眼前,讓孩子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圖片來源:旅行自拍
到了拉薩后,看著孩子的狀態不錯,朋友兩口子決定帶著孩子挑戰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在大本營,孩子看到了書上才有的珠穆朗瑪峰,興奮不已。晚上大本營有一個特別難忘的活動,就是吸氧蹦迪。孩子激動不已地跟著現場的游客大喊,青春沒有售價,珠峰就在腳下。朋友說,珠峰大本營的體驗,應該會給孩子留下終身難忘的回憶,即使她成年后再次來到這里,和爸爸爸媽媽的這次體驗,也是最難能可貴的一次經歷。
這一趟西藏自駕,孩子學會了如何面對突發的困難,飽覽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和父母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更親密。朋友說,除了舍得為孩子砸重金,父母高質量地陪伴,才會讓孩子感到真正的快樂。
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父母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給予孩子舒適安逸的生活,而是當孩子長大后想到父母時,內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與愛,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獲得人生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結束語
雖然每個家庭暑假消費情況不一樣,但是課外興趣班和外出旅游基本是孩子們的暑假標配。至于孩子的暑假分三六九等,也只是消費主義炮制的營銷策略。
家長們量力而行,沒有必要盲目跟風、攀比。那些抱怨暑假過得不輕松的家長,其實他們遭受的并非時間或財務上的壓力,真正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的,是那無處不在的教育焦慮。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