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贊七十年·奮進新征程】貴南縣把穩農牧業綠色發展的“方向盤”
【資料圖】
本報記者/增太加高岳
近年來,貴南縣以全省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為契機,大力發展循環農牧產業,走出了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的現代循環農牧業發展路子。 近日,記者在貴南縣通過入園區、進企業、看草原、訪牧戶,切身感受到了來自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發展脈動。
高效養殖推動畜牧業提檔轉型
畜牧業是貴南縣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豐富的畜產品資源為發展現代畜牧業提供了廣闊的前景。一直以來,貴南縣充分依托草地畜牧業資源優勢,以草定畜,實施生態優先戰略,既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又確保減畜不減收,學習和運用高效養殖技術有效推動現代生態畜牧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2011年,森多鎮加尚村牧民仁慶塔放下牧鞭,在定居點種植飼草、半舍飼養牛羊,開始走上從粗放養殖向集約化管理的新路子。 經過幾年的實踐,仁慶塔的合作社升級為50戶205人入股,牧民的總股份達到180萬元的股份制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 仁慶塔告訴記者,合作社成立之初資金不足,很難擴大經營,幸好有政策幫扶的56萬元資金,加上自己投資的40萬元,才建成集飼料房、無害化處理池、電子追溯體系等一體的高標準養殖場。 加尚村處于高寒地區、耕地面積少、農作物難以成熟且牧民擁有的草場面積小等情況,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仁慶塔積極引進貴南縣農牧局幫扶的青貯燕麥項目,由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師范大學、湟源牧校等專業人員研究配置青貯燕麥飼料。 在研究人員的建議下,他又引進青貯玉米飼料項目,積極推行草畜平衡制度,大力發展舍飼半舍飼畜牧業,達到以草定蓄、生態平衡的建設目的。 2013年,合作社被評定為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試驗基地。“今年,我們合作社大概能實現30多萬的元的社員分紅。”仁慶塔笑著跟記者說。
抱團取暖有“錢”景更有“豐”景
“有大訂單牛羊也賣不出去,更別提能有個好價錢了。”問及成立怕諾爾牦牛產業專業合作社的初衷,聯合社理事長李本加跟記者說道。 2014年,貴南縣森多鎮貢哇村李本加大學畢業后,放棄了穩定的工作決定辭職創業帶領村里人發家致富。 2015年,貴南縣諾顙農牧業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貢哇村入股26戶,合作牧戶30戶。一年后合作社實現利潤16萬元,在看似一切都順風順水的時候,合作社發展卻遇到了瓶頸。 牦牛養殖沒有形成規模,無法完成客戶的訂單量;上漲的飼養成本讓很多的小規模養殖戶無力承擔…… 為了把“小舟”變成“大船”,合作社經過縣相關部門的多方支持之下與縣域內其他三家有一定規模的合作社共同創立了貴南縣首家“聯合社”,李本加擔任總經理,實現了新型經營主體強強聯合,風險共擔,資源共享的發展模式。 目前,聯合社已建成3個牦牛良種繁育基地,分別被評為海南州“牦牛產業示范點”和“牦牛產業科研基地”,以及貴南縣牦牛產業“萬千百”計劃千頭養殖基地。 與此同時,聯合社通過加強牦牛奶源管理、體驗消費、推介休閑觀光牧場、“互聯網+”銷售等方式,加工銷售牦牛乳制品,年帶動受益牧戶可達300余戶,戶均增收2萬余元。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號角的吹響,聯合社以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農牧區繁榮為核心,大力發展牦牛產業,讓更多的農牧戶通過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真正鼓起“錢袋子”,走上致富路。
變廢為寶走好產業發展“綠色路徑”
“我們的有機肥廠收購了貴南縣一半合作社的羊板糞。”走進位于茫曲鎮達玉村的楠迦生態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廠區,廠長旦正加向記者介紹道。 楠迦公司生產的有機肥以羊板糞為原料,利用豐富的牛羊板糞資源,依托天然無污染環境優勢,楠迦生態農牧科技有限公司還自主研發了畜禽糞便高溫無害化處理的發酵技術和發酵設備,解決了海拔高、氣溫低,有機肥發酵時間長、發酵困難的難題,打破傳統堆肥法,實現了生產工業化,并獲得專利。 羊糞是牧區最常見的燃料,但長時間沉積在羊圈,板結后成了無法處理的廢物,對草原生態、水質和牧民的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原來我們的羊糞通常就是當成柴火燒掉,現在通過回收利用,制作成肥效長、精純度高的有機肥料,變廢為寶。”羊板糞今昔的變化,讓旦正加信心滿滿。“這是我們的自然發酵池,一次發酵大概五六天就可以完成。”站在車間外的發酵池旁,旦正加介紹,公司通過村民入股的方式累計向貴南縣四個村分紅300多萬,并提供就業崗位29個。“公司會定期一對一、手把手教我們技術,另外還組織相應的技術培訓班,現在包括我在內的許多農牧民都有一技之長,成了公司的骨干,收入上去了,大家積極性也很高。”公司員工桑杰說。 近年來,貴南縣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全完備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從而提升產業規模效益和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增強產業發展內生動力,加快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進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