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瀾亭丨火了的暑期游,“熱”中還要見到“冷”
□李振
隨著新學期開學日的臨近,新冠疫情乙類乙管后的第一個暑期也進入尾聲。剛剛過去的這兩個月,不少人再次重溫全家出游的快樂。
(相關資料圖)
如果說與疫情期間的假期相比,今年的“暑期檔”有什么獨特之處,那無疑就是“熱”——從天山腳下到南海椰林,各地迎來出行需求的集中釋放,旅游城市熱度居高不下,熱門景點一票難求。一些旅游平臺顯示,今年暑期的交通、住宿、餐飲等訂單情況超過了2019年同期水平。
熱鬧的旅游背后是消費的回溫。今年,商務部專門將“暑假消費”列為2023消費提振年的重要內容,組織舉辦大量高規格的消費促進活動。從全國到地方,各地各級都將擴大內需,拓展消費作為恢復經濟的重要手段,使出十八般武藝,出政策,給優惠,目的就是乘著暑期旅游的東風,讓消費這架馬車跑得再快些。兩個月的事實也印證,這些措施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效果。
不過,精心地部署籌劃,不應該只留下兩個月的“熱”。以階段性的“熱”為契機,文旅產業進一步轉型升級和供給調整,破除“熱”背后殘存的“冷”,進而實現更長久的“熱”,更大范圍的“熱”,更值得深入思考。
這個暑期,我們發現,人們旅游的方式更趨深入。從原來的進景區、看景點、拍照片,變得更注重文化體驗,更愿意走進博物館、美術館、劇場等文化演藝場所,感受旅游目的地獨特的歷史積淀和風土人情,這也是文旅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文旅產業的必然回歸。
不過在供給側,一些地方的文旅服務對這一變化的反應還存在一些遲滯性。一些熱門大館、表演一票難求,有的甚至幾部手機預約不到一張票,被網友吐糟為“門票堪比春運火車票”,只能通過高價購買“黃牛票”,給游客的消費意愿潑上了冷水。
文化演藝場所“熱中有冷”,折射出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高品質文化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既是當下特定發展階段難以越過的“成長的煩惱”,又疊加了疫情后出游需求集中釋放的偶然因素。這些矛盾并非無法克服,通過技術、行政手段進行規范約束,同時增加高品質的供給,新需求也能開辟出新市場,拓展出新藍海。
我們發現,人們對旅游更“挑剔”了。如今的游客,不只在意能不能買得上車票,進得了景區,很多以往看來能忍則忍,或是被認為出門在外必然經歷的磨難,如今也成為理所當然的要求:廁所數量夠不夠,有沒有異味?游覽高峰時能否及時增派游覽車,景區以及景區周邊衛生狀況,無障礙設施能否順暢使用等等細節,都成為人們評判一個景點乃至一座城市重要的參考指標。
這個暑期游,一些網紅景點、城市在火爆的客流中暴露出了細節上的破綻,美食街上的垃圾清理不及時滋生蚊蠅;海灘缺少沖水設施,游客戲水后一腳泥砂;廁所缺少維護,游客掩鼻而入……再美好的風景也會被這些不良的旅游體驗蒙上陰影。還有一些意料之外的突發狀況,像是戶外活動遭遇大雨,場地泥濘難行;景區突發山洪,游客被困等,也顯示出籌備策劃或應急預案不夠細致周全。
以文旅產業帶動消費,拉動內需,靠的不是一朝一夕,或是一個假期的客流量猛增,而是想方設法使游客在旅游過程中體驗城市的美好,收獲滿滿的安全感、幸福感,從而將一兩個月的客流量驟增變成城市持續的熱度和長久的美譽。說到底,考驗著管理者的服務意識和精細化管理的能力水平。如果走到哪兒都能看到工作人員嚴格管理,耐心引導,現場秩序井然,那即便面對人潮洶涌,想必大多數游客也都能報以諒解和寬容,用自己的停留為城市點贊。
逛逛逛,吃吃吃,買買買,文旅產業是快樂的產業,同樣也是消費的產業,其對內需的帶動作用不必多言。暑期游轉瞬即逝,國慶假期并不遠。不少消費者又拿起手機搜索攻略,躍躍欲試投入到小長假中了。抓住短暫的時間窗口,進一步豐富高品質旅游產品,提升服務能力水平,完善管理細節,新的機遇,就在不遠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