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商業養老面臨四大難題
(資料圖片)
近日,大家保險聯合尼爾森IQ發布《2023年中國商業養老服務供需洞察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指出我國商業養老服務市場存在四大難題。
一是養老市場處于發展初期,商業模式尚不成熟。無論是輕資產、重資產還是輕重資產結合的養老運營模式,在盈利能力上均面臨挑戰,短期盈利非常有限甚至虧損,尤其是大中型機構因固定成本無法攤薄盈利表現更差,僅有部分小微型機構依托成本優勢和政府補貼可實現微幅盈利。
二是缺乏龍頭企業,自身定位模糊。養老市場缺乏標桿企業,產品服務創新能力、標準化和體系化管理能力受限,市場發展速度較慢;在長尾市場競爭中參與企業眾多,供給方尚未明確自身產品和服務定位,核心競爭力界限不清,供給內容同質化程度高。
三是養老服務人員數量、質量雙低,流失率高。一方面,目前我國約有失能半失能老人4000多萬,至少需要1300萬護理員,但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服務人員不足50萬,持證人員不足兩萬;另一方面,因從業人員勞動強度大、工資待遇差、晉升空間窄、職業風險高、社會地位低,行業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人員流失率高。
四是供給與有效需求存在錯位。目前,養老服務供給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口需求,但養老機構床位空置高達50%,主要是受付費能力和傳統養老觀念限制,需求基數的轉換比例很低,說明消費需求未被有效激發。
《白皮書》指出,伴隨老齡化程度加深,養老需求逐步釋放,保險企業等重量級機構紛紛進入養老產業。保險公司由于資金規模大、周期長、對短期回報要求不高,更看重長期回報,與養老社區現金流要求十分吻合。保險客戶體量大并且與養老適配度高,支付能力強、具有風險保障意識且更加重視后半生規劃,是天然最易轉為養老客戶的人群。保險產品“養老金儲備和健康管理能力”的天然屬性與養老服務市場契合度高,壽險、年金險等產品可有效補充養老資金,疊加養老業務能起到服務保障作用,養老與保險主業協同效應明顯。
目前,保險公司普遍選擇重資產模式在城市近郊買地自建養老社區。大家保險另辟蹊徑,選擇在城市核心區租賃物業并改造成養老社區的輕資產模式。通過大量調研與觀察,大家保險認為,老年人希望接近子女、熟悉的生活圈和最好的醫療資源。因此,大家保險確定“臨近醫療,親近子女,更近人間煙火”的“城心醫養”模式。截至6月30日,大家保險在北京運營兩個醫養社區,其中,友誼社區入住率71%、朝陽社區入住率94%。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