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投資、行業發展趨勢等熱點 一文讀懂中國人壽中期業績發布會
8月24日,中國人壽召開2023年中期業績發布會,公司高管集體出席,回應了遠洋集團債務風險、房地產風險敞口、下半年投資如何布局及后續保險行業發展趨勢等備受市場關注的問題。
中國人壽副總裁劉暉表示,公司在整個房地產全口徑的持有敞口較小。同時,中國人壽方面還回應稱:“公司持有遠洋集團的股份屬于財務性投資,其項目對公司的總體投資資產的影響可控。”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就在8月23日晚間,中國人壽發布了2023年半年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保費收入4701.15億元,同比上漲6.9%,創歷史同期新高,新業務價值達308.64億元,同比增長19.9%,不過,受權益市場持續震蕩,投資收益同比下降的影響,公司歸母凈利潤為161.56億元,同比下降36.3%。
下半年股票市場機會大于風險
在本場中國人壽中期業績發布會上,投資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話題。
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人壽實現總投資收益876.01億元,同比減少109.41億元,總投資收益率為3.41% ,同比下降80個基點,這直接導致了公司歸母凈利潤的下滑。
劉暉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面臨市場的嚴峻挑戰,目前,公司投資收益率仍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根據我們的研判,下半年,債券市場利率可能會低位震蕩,而股票市場目前估值已低于歷史平均水平,后續,隨著穩經濟政策的落地,中國經濟將持續恢復,股票市場的機會大于風險。“公司將持續做好資產負債的匹配,充分發揮固收利率的底倉價值,同時,重視權益資產對提升收益的重要作用,在另類投資方面,公司會在保持信用不下沉的基礎上,擴大配置規模,提升投資收益,總之,公司將通過優化投資組合來應對當前的挑戰,保持投資收益率的長期穩健。”
此外,針對中國人壽房地產投資的風險,劉暉也進行了回應,她表示,公司在整個房地產全口徑的持有敞口較小,其中,涉及房地產股票的敞口在總資產的占比低于0.4%,都是資質較好,且經營穩健的投資標的,在房地產債券敞口方面,公司在二級市場的房地產債券持有敞口小于0.2%,也均為大主體的債券。同時,公司也持有一些涉及房地產的非標產品,敞口也較小,占總資產的比例低于0.6%。“從大口徑來看,公司還持有不動產的實物資產類敞口,包括投資性不動產和自用性不動產,都是涉及商業不動產,不包含住宅,這類資產占比約3%,配置比較成熟的商業地產會提供穩定的現金流。”
建立長周期考核機制是促進保險資金長期投資的關鍵
針對市場比較關注的遠洋集團債務風險的問題,中國人壽方面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也回應稱,將督促遠洋集團竭盡所能平穩經營和化解風險。“公司持有遠洋集團的股份屬于財務性投資,其項目對公司的總體的投資資產的影響可控。”
值得一提的是,險資一直都是資本市場的長期投資者,在近期證監會有關負責人就活躍資本市場、 提振投資者信心答記者問時就提到,加大各類中長期資金引入力度,提高權益投資比例,包括推動研究優化保險資金權益投資會計處理,推動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落地,并逐步擴大試點范圍與資金規模。
在今日的業績發布會上,劉暉表示,壽險資金作為長期資金,相較短期資金具有較高的風險承受能力及較低的流動性要求,因此,這類資金可以在市場出現定價偏差時,開展左側布局,逆勢投資,長期投資,同時,還可以配置更多另類資產,來提升流動性溢價,所以長期資金具備優勢。
不過,劉暉認為,如果長期資金想發揮優勢,則需要長周期考核機制的配合,如果缺乏這樣的配合,則可能會出現一些短期行為。“建立與保險資金投資特點相匹配的長周期考核,是促進保險資金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穩健投資的關鍵一環。”
時代性、精準性、普及性將成為保險行業新增長點
在今日的業績發布會上,中國人壽高管還回應了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從3.5%下調至3%對公司有何影響的問題。
中國人壽副總裁白凱表示,預定利率下調對公司長期穩健發展非常有好處,上半年,公司保費收入增速較快,這其中也有部分客戶的需求提前得到釋放,下一階段,在預定利率下調的初期,會有一個重新整理的過程,因為新產品推出后,銷售隊伍需要重新培訓,客戶也需要時間接受,但中長期來看,公司穩增長的態勢不會改變。
從整個行業來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達3.2萬億元,同比增長12.5%,其中,人身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速達13.38%,扭轉了過去三年的頹勢。
中國人壽董事長白濤表示,今年上半年,人身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增速為13.38%,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我們判斷,上半年行業的增長屬于恢復性復蘇態勢。短期來看,下半年會有回調,但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化。”
那么,未來保險行業的增長點何在?白濤認為,時代性、精準性和普及性將成為保險行業的新增長點。
首先是時代性,80后、90后、00后的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比例已達40%,他們對保險的態度更主動、更積極、更理性,同時,城鎮化以來,我國流動人口有3.6億人,這部分人群對保險需求也較大,此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比例約為15%,他們對養老、醫療保障需求非常大,未來,這些人群是壽險行業重要的客戶增長群體。
在精準性方面,白濤認為,經過40多年的發展,目前,保險大類配置已經齊全,但分層和差異化銷售依然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而隨著保險業對如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保險公司在產品開發、風險的精準識別等方面會有較大提升,新技術的應用會推動行業的快速發展。
在普及性上,白濤表示,保險產品已經覆蓋各個產業,走入千家萬戶,所以,保險是典型的群眾事業,目前,保險的風險意識、保險手段方面與需求仍有較大差距。“相信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壽險產品將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在普及性上,保險仍有較大空間。”
(文章來源:新京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