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中國崩盤”論調純屬妄想
參考消息網8月21日報道德國《焦點》周刊網站8月18日發表題為《6個事實表明,“中國崩盤”純屬妄想》的文章,作者為加博爾·施泰因加特。文章編譯如下:
白宮里的政治人物已經在為中國經濟數據暴露出弱點而幸災樂禍。美國總統拜登稱中國經濟為“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
但這種愿望并不符合實際情況。德國經濟研究所區域市場部主任于爾根·馬特斯說:“唱衰中國經濟絕對為時過早。該國擁有強大且仍在增長的技術市場。盡管經濟復蘇比許多人期待的要弱,但經濟今年仍將顯著增長。”
【資料圖】
下列確鑿事實表明,“中國崩盤”純屬妄想:
1.中國經濟增速是美國兩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中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在2023年將增長5.2%,在2024年將增長4.5%。中國GDP幾乎占全球經濟產值的18%。即使中國經濟在2023年僅增長3%,那么增量也將超過5000億美元。
2.進口下降是經濟走強的標志
2023年7月,以美元計價,中國進口同比下降12.4%,但進口下降對中國來說并不一定是壞消息。于爾根·馬特斯說:“中國政府有意將重點放在提高自給自足上,以減少對西方的依賴。”
以汽車業為例,中國政府已經啟動了“電動汽車攻勢”。在中國,越來越多人在買私家車時不選擇大眾汽車,而選擇比亞迪。今年前5個月,這家引領市場的企業在本土的電動汽車銷量遙遙領先西方汽車品牌。
3.中國的創新力在增強
歐洲專利局的專利申請數量表明,中國人的創造力正在增強。2022年,有19041件中國專利在歐洲注冊,比2021年增長15%。
4.中國在歐洲的足跡不斷擴大
德國經濟研究所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中國商品對歐盟市場正變得越來越重要。2000年,歐盟從中國的進口額占歐盟進口總額的2.6%。去年這一比例已增至8.8%。
歐洲人主要購買中國制造的計算機以及其他電器和光學設備。從2000年到2022年,這類商品從中國進口的比例從4.5%增長到了27.4%。
5.中國坐擁大量原材料
稀土在各類電子產品的制造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控制稀土市場近70%的產量。世界市場上的所有稀土元素有34%直接從中國進口。
6.中國的外匯儲備充足
外匯儲備是實力的體現——而且中國的外匯儲備明顯多于其他工業國。北京為應對危機儲備了3.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第二的日本僅儲備了1.3萬億美元。截至2022年底,德國的外匯儲備只有約3000億美元。
綜上所述,即使全球經濟步入低迷階段,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火車頭。
責編:海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