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帆“高”歌的姐姐丨羅興連:經營博物館有挑戰性
【資料圖】
羅興連:
廣州華僑博物館副館長(主持工作)
逛博物館,在當下儼然已經成為一種全民的狂歡。而每一座人頭涌涌的博物館,也都是一臺設計精密、維護細致的“文化列車”,穿行在昨天、今天與未來之間。如何讓這臺列車長久保持良好的運轉,是技術、是專業,也是情懷。
而廣州華僑博物館副館長(主持工作)羅興連,就是一位在博物館行業中奮斗了近20年的“文博老兵”。她與許多同行一道,見證了博物館從平靜到喧囂的過程,也正為著未來更好的博物館而努力。
全新的崗位 全面的挑戰
“如何經營好一家博物館,涉及面是非常廣的,對我個人而言也是在學習和摸索的過程中。”羅興連表示,“雖然我在幾家博物館工作過,從事過不同的崗位,但華僑博物館的副館長這個全新的崗位對于我來說,也是一個全面的挑戰。”
羅興連表示,博物館首先需要有科學化的管理。管理主要包括行政方面和業務方面。“博物館有自己的發展規律。作為博物館的管理者,需要遵循這些規律,制訂科學的制度,樹立科學的理念,應該能把握國內外博物館發展的趨勢。大家可能也感受得到,現在國內外博物館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公眾對博物館的發展需求,包括對于整個文化的需求,都是越來越大的,所以博物館需要結合自身的特色,找到發展的突破口,真正做到守正創新。”她說。
專業隊伍的建設也非常重要。博物館需要有非常專業的管理和業務團隊來開展相應的工作,除了人才引進,更多的要倚重現有人才的培養,所以需要有一套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羅興連說,以廣州華僑博物館為例,作為新成立的博物館,年輕人非常多,需要讓大家把自己的業務特長、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同時,他們也需要學習博物館各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讓自己迅速成長起來。
還有一個是經費的投入。“我們知道,一家博物館光做到向公眾開放還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它想真正把對文化的傳承、保護做好,無論從宣傳、傳播的方面來說,還是從藏品征集、科學研究等方面來說,資金的保障都是必不可少的。”羅興連表示,很多重要的文物,市場價值不菲;博物館展覽的展陳也在不斷迭代升級,一方面需要借助更多創新的展陳方式,比如多媒體、VR、AR等等,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斷引入一些高水平的大展;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對公眾教育活動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還有學術研究方面,日常維護管理方面,等等。
羅興連(左)表示,要經營好一家博物館,涉及面非常廣,她一直在學習和摸索。
讓華僑華人找到情感共鳴
羅興連介紹,廣州是非常重要的僑鄉都市。廣州華僑博物館重點展示廣府、特別是廣州華僑的歷史和貢獻,挖掘、研究廣州華僑歷史文化資源。如何更好地利用好廣州豐富的華僑資源,與海內外的華僑社團、華僑華人建立起良好的互動和交往,就顯得非常重要。在新時代,華僑和僑務工作,包括華僑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與研究,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
她表示,華僑在國家革命、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等各個歷史時期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對于博物館來說,一是要利用好現有的資源,二是要立足于研究,做好廣州華僑華人歷史文化的梳理,另外也希望通過展覽、宣教等作為抓手,推動和海內外華僑華人的聯絡和互動。
“今年上半年,我們館也接待了很多從海外回來的華僑華人觀眾,我們的展覽也得到了他們高度的評價”,羅興連說,“因為展覽的許多物件都與廣州華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有好多可能都是他們祖輩留下來的老物件,在這里,他們可能能找到與自己生活的關聯,以及情感上的共鳴。”
羅興連表示,廣州華僑博物館也希望推出一些展示廣府華僑華人歷史文化的專題展覽,“8月初,我們將與江門市博物館合作,推出廣府僑批專題展,主要是挖掘兩館僑批中的家國情懷。廣州華僑博物館里收藏了不少僑批,我們也在挖掘這些僑批里那些感人的故事。這就是以研究為依托,以展覽為手段,展現廣府華僑風采的模式。”
“我們也有計劃推出一系列與海外華僑有關的展覽,并將這些展覽推到海外去,目前和一些華僑華人社團正在開展著積極的聯系。也希望通過這個機會,系統地開展海外華僑主題藏品的征集工作,與他們建立起更好的聯動。”她表示。
有姿有味
好的博物館會融入生活
這是個適合成長的地方
“一座好的博物館,其實是可以融入到大家的生活當中去的。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博物館是一個非常適合個人成長的地方,在這里可以學習的東西太多了。”
“你會遇到許多跟原來自己可能最熟悉的東西有所差別的東西,需要你不斷地跳出舒適區,去嘗試更多、更新的東西。”
本期統籌:章虹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卜松竹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俊杰視頻/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俊杰、卜松竹剪輯/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羅知鋒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陳婷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