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99室溫超導,見證歷史,激發萬萬億市場,還是又一輪烏龍?
近日, 韓國一個科學家團隊表示,他們發現了全球首個室溫常壓超導材料——改性鉛磷灰石晶體結構(下稱LK- 99,一種摻雜銅的鉛磷灰石)。該團隊興奮地指出,“所有證據都可以證明,LK-99是世界首個室溫常壓超導體。LK-99的誕生意味著室溫超導領域的重大突破,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代?!?/p>
不過, 該團隊的論文目前僅上傳到了預印本服務器arXiv,還不清楚該論文是否已提交給期刊進行同行評議。順便提一下這個arXiv,它并不是一個嚴格的學術機構,而是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只要你有相關機構的郵箱,你就可以在上面發表各類學術觀點,可以說就是民科的互聯網平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由于已有同題的研究被“推翻”的先例,這次的結果到底是不是烏龍,很多學術機構都在想辦法實驗復現。此前,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及其團隊在美國物理學會會議上宣布,他們已經創造出一種可以在室溫(room temperature)條件下實現超導的全新材料。消息發布后,在全球引起軒然大波。不過,由于該團隊在2020年10月發表的一篇同題論文受到質疑,最終導致《自然》雜志撤稿。
所以,這次韓國團隊的實驗結果,也必然需要接受全球專家們的嚴格驗證。中國各大學實驗室也進行了復現,華科大博士在B站上直播并發布了復現的過程,最開始沒有成功,但在后續第二輪材料中發現了極小顆粒的物質,具有韓國團隊實驗中的一些特性。
不過,從實驗人本身,以及目前知乎各大神的回復來看,實驗和中國各大學的復現僅僅是證明了材料的抗磁性,而并沒有證明材料的超導性,需要新一批的材料,測量電阻。
這里順便科普一下,知乎有專家提到,“超導”這個詞有誤導性,它不是指導體中最好的所謂超級導體。恰恰相反,超導往往是從差的導體,甚至絕緣體中,通過摻雜得到。金銀銅等自然界最好的良導體,都不超導,無論怎么摻雜或加壓。
而目前的超導特性,都是在極低溫以及高壓情況下獲得,成本非常高昂,無法復制使用。
當然,側面印證韓國實驗室也并非完全空穴來風。不過韓國實驗室的方程沒有配平,要證明進一步的驗證,還需要更多材料來實驗,于是,風傳中美俄各大實驗室都在燒制第N批材料中,甚至有人戲稱,這堪比古代煉丹。
同時,相關理論驗證也有了新的進展。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BNL)進行的計算機模擬,從理論上支持了這種材料具有常溫超導能力的結論。不過,作者在論文中也提到,實際合成這種材料是有一定難度的。在國內,中國科學院沈陽材料科學國家實驗室也進行了計算。
研究人員從第一性原理出發,使用從頭算(ab initio)方法推算了LK-99的電子結構。
結果顯示,在費米能級附近,同樣有平坦帶的出現。不過,對于LK-99是否具有超導性能,該實驗室并未給出明確的結論。
但同樣在國內,北航的實驗卻給出了相反的答案:LK-99非但沒有室溫超導性能,反而表現出了半導體的特性。
再次強調一下目前的結論:僅靠這個視頻驗證邁森納效應是不足夠的,還需要更多的樣品和實驗。但應該是有一些希望的。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股市是信了。
室溫超導有什么用?
直接點說,如果有比較低成本的材料獲得室溫超導體,那么將改變很多行業,特別是和電應用的行業。這作用堪比奧本海默發明原子彈,圖靈制作計算機,屠呦呦提取青蒿素,大語言模型訓練出ChatGPT一樣。
全球經濟為何增長乏力,和全球政治格局有關,但也和底層科學已經很多年沒有突破有關。
而就在2022年末到2023年,已經有兩個突破讓人類看到了希望,一個是AI,一個就是這次的室溫超導。
第一個改變的是所有和電的傳輸。
超導體,簡單說就是它的電阻很小,導電過程中能量的損耗很低。常規導體導電過程中,電阻大就會發熱,隨著距離邊長,發熱就更多,損耗就更大,長距離傳輸電甚至損耗會達到50%,目前解決的辦法就是改變導線的面積,或者通過高壓輸電,所以我們常規見的遠程輸電,就是從發電區高壓輸出,到入戶時再降低電壓,才能使用,如果有了低成本的常溫超導,那么電阻幾乎沒了,就不用變壓器輸電了,這就可以節約很多成本和損耗。
第二個相關的是芯片。
CPU超頻,最大的問題就是散熱問題,但如果常溫超導,那么散熱問題就幾乎沒有了,芯片速度還可以提高,還可以再縮小。
第三個是磁懸浮運輸。
有了低成本的常溫超導,就可以維持強電流,而強電流可以產生強磁場,那么磁懸浮列車的制造成本將大幅下降,甚至磁懸浮電動車都可以造起來。
第四個是可控核聚變。
可控核聚變的實驗難度取決于維持上億度高溫,目前用的一個方法是創造一個超強磁場,是地球磁場的幾十萬倍,而目前的常用導體材料是達不到相應需要的電流承載的,而且對成本的影響是天壤之別。譬如,實現20特斯拉磁場,用傳統銅導線,不僅需要很大的面積,還需要2億瓦電,而目前最新的低溫超導只需要30瓦電,這一個小時就可以節約20萬度電,這給可控核聚變的研究突破帶來了可能。
第五個是類似核磁共振的醫療設備。
目前MRI核磁共振都是用的液氦+液氮冷卻的超導體,通過強電流產生強磁場,然后圖像才能看得更加清楚,而常溫超導就可以節約液氦液氮等冷卻液的費用,這可是一大筆成本,以后核磁共振設備會更加普及,而且也不會因為帶了金屬進去而被迫關機導致巨大損失。(MRI核磁共振設備磁場非常強大,一旦吸上去,就拿不下來,除非關機,但關機一次成本巨高。)
第六個是儲能。
電一旦輸入后,只要不超過臨界電流,就可以在超導線圈里永遠轉下去,對于電輸出時的損耗也可以幾乎忽略不計,這對未來電存儲,電運輸,電價都有深遠的影響。
第七個是超導量子計算機
這個作用就更大了,計算能力超強,如果配合上AI訓練,那很多AI應用就能實現了。
總之,從商業角度看,以上哪個應用不是萬億級別的體量。不過,目前室溫常壓超導還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但只要接近常溫常壓,那節約的成本也是萬億計算的。對于這次的探索,我們還是抱著開放的態度去看,科學實驗嘛,都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題外話
這次韓國的實驗,還是中國的華科,中科大,北航等復現實驗,雖然不是正規的學術論文,但都通過互聯網發布,甚至通過了B站這樣的視頻平臺發布,未來的科學實驗發布可能會更加緊密的和互聯網,視頻直播等非傳統方式公布并傳播起來。
科學研究雖然需要靜下心來,但是發布成果卻是要搶先的,因為學術界也是只論第一,不看第二的。
總之,不管是當年的太空探索,核能,計算機等軍備競賽一樣,如今的人工智能,室溫超導已經誘發了新一輪的全球競賽,我們只是希望競賽結果能造福人類,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向更廣闊星辰大海的探索夢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