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商都中軸線:國家建中立極的偉大理想,都城形制的輝煌實踐
鄭州商都中軸線:國家建中立極的偉大理想,都城形制的輝煌實踐
“商湯建都的背影已經遠去3600年,但它留給鄭州偉大而莊嚴的遺產至今還盤桓在鄭州人的視覺之內……遺址區域至今還居住著鄭州最老的居民,孩子們從小就能在這里聽到有關城墻代代口傳的故事……歲月滄桑,中原逐鹿,古城奇跡般遺留下來,區域內尚存的還有城隍廟和文廟部分建筑。它的存在,使遙遠歷史煙霧中的鄭州具有了明晰的可讀性。偉岸的城墻、雕棟飛檐的廟宇、寧靜的街巷、清澈的金水河和熊耳河穿流其間,商城是鄭州的根脈、魂魄,只有它的存在,我們對這座城市的觸摸才是連續綿延的,才是具有時間生命搏動的。嬰父先生曾形象譬喻商城遺址是鄭州城市的胎盤,棄之無用,用之大用。我以為它其實是城市的子宮,一個孕育城市生命的寓所。其精血所在,疏漏不得。”
這些文字是我2004年從事鄭州八大古都認證工作時,在《三聯生活周刊》寫下的。那個時候,鄭州人或許對身邊商城的感知還略顯模糊。20年一瞬之間,鄭州商都的史學研究從理辨論爭、初議隞墟到塵埃拂盡、終定亳都。這個過程讓鄭州人從豐厚繁雜的文化遺產中清晰地意識到:大商王朝的青銅稟賦才是城市鮮明的個性特征,鄭州永遠生活在它燦爛的釉色之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自上世紀50年代,鄭州商城遺址為考古者發現,歷經幾代學人70年科學發掘,給我們呈現了一座綿延7公里,懷擁25平方公里,具有三重城池、城垣、宮殿區、青銅窖藏、祭祀遺址、手工作坊整體形制的巍巍王都。
鄭州商都城池營壘的歷史輿圖,以獨特的形態書寫了中國城市的發展史冊,但鄭州商都遺址考古70年間沒有重大的墓葬發現,使王朝、城市形制結構體系中存在巨大的空白殘缺。
2022年,商都遺址書院街商代王族墓葬區的考古新發現,震驚世人。墓葬區不僅有罕見的早期金面具、高規格的綠松石牌飾,還有內容豐富、價值巨大的青銅玉器及典型的貴族六犬陪葬現象,使我們對商代王族有了更多想像。墓葬區發現的兩條壕溝,具備了商代最早的“兆域”雛形和界溝整體系統性的功能,為商代王陵喪葬禮制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文化視角。
這一切使得鄭州商城都邑結構第一次以完整的風姿展現出來。
公元3600百年前,湯武順天應人,伐夏于鳴條之野,平定海內,遷九鼎造邦,于今天的鄭州建立一統天下的創世王都亳都,歷經成湯、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十代君主,直到仲丁遷隞,為煌煌天子都邑近200年。
書院街墓葬的年代為仲丁遷隞之時的白家莊期,它的王族氣象充分表明:鄭州作為商王朝重要都邑的地位并沒有因遷徙而終結,而是依然存續。所以說書院街墓葬不僅為商代都邑的建制興廢、遷徙帶來新的實證,也對鄭州作為商之亳隞兩都的認證而價值非凡。
饒有意味的是,鄭州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對書院街墓葬區進行地理測量時意外發現墓區規制有序,主墓葬M2的方位向南,與鄭州的太山、梅山相對,其他墓穴則面北,向對鄭州商城宮殿區宗廟建筑。從宮殿區向南到墓區與旁側的塔灣路方向一致,塔灣路與宮殿區延至墓區形成的夾角相差約20度,有亢角之勢。
文物考古研究院顧萬發和他們的團隊向我們揭示,鄭州商代都城似乎有著自己的中軸線。由此,鄭州商都中軸線的思考和驗證第一次進入考古研究和歷史文化學者的視野。
中國古代都邑的營建實踐里,“中軸線”的理念源遠流長。今天能看到的北京故城、隋唐洛陽城、唐代長安城的中軸線,均縱貫皇家地標建筑、禮制建筑,將帝王對“建中立極”的迷戀體現得淋漓盡致。中軸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遙遠的黃帝時代。
距今5300年的“河洛古國”雙槐樹遺址,其中軸線就貫穿三重環壕形成的都邑南北,最高等級的建筑在環壕內核心位置,“北斗九星”遺跡在建筑回廊位置,串聯起規整的“前殿后寢”布局,形成了最早的根據中軸線布局的宮殿禮制建筑。聚落的起居、祭祀、匠作、墓葬等形成鮮明的中軸線,又與河洛山水形成呼應。這樣的中軸姿態,我們又在后來的夏都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得以睹其身影。
“中”的理念可以上溯伏羲,追源黃帝,先人以天地為象,以地為盤,以斗柄授時,以北極為核,形成“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的天文星象體系,并以此掌握了節氣物候與農業生產的規律。星象也逐漸演進為地理學概念,按照星象指引營建聚落都邑,誕生了建筑群平面中統率全局的軸線。繼而又逐漸形成了對稱、平衡、和合、有度、大同、包容等辯證方法的“中和”?思想。時至今日,有關“中”的思想和實踐還在影響我們的政治、民族、宗教、倫理、道德、社會以及日常生活。
天文星象形成的理念,為我們尋找鄭州商城的中軸線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淵源。
嘉靖鄭州志記,《周禮·保章氏》云:“以星土辨九州,鄭屬豫。以地而占天象,角亢其分野。”依照對它的解讀,可以看出鄭州是應對二十八星宿中角宿、亢宿分野而建立的都邑。
我們知道,古人將天空的恒星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宮;“太微垣”象征行政機構;“天市垣”象征繁華街市。“三垣”外圍又分布著“四象”:“東蒼龍、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二十八星宿是分布在三垣四象之間的28個星座。
《淮南子·天文訓》將二十八宿分成九野,其中“中央鈞天”為角宿、亢宿、氐宿。角宿是二十八星宿中東方蒼龍的第一宿,黃道在這兩星間穿過,形如龍角。
《石氏星經》記載:“角為蒼龍之首,實主春生之權,亦即蒼龍之角也。”春分時節,角宿出現在東部的天空,意味著一年伊始。
亢宿是東方青龍七宿第二,為青龍之頸。亢宿是天赤道以北最亮的恒星。按照先民早期天文學的內涵,角宿一為左角,代表國家法治;角宿二為右角,為將,代表國家軍事;亢宿四星代表朝廷,大角星代表王權或天子。
我們今天無法走入商湯大帝的內心,不知道他當年選擇在鄭州立都建業有過如何的上天感應和地望觀察,是否也有后人對角亢之宿的理解?但我們知道,中央鈞天、東方蒼龍之地,穿越了3600年的人間煙火,是鄭州福祉之所。
亳都北臨黃水,位于嵩山東南麓山脈,新石器時代末期,黃河曾經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溫和,克制了向南泛濫的沖動,區域內濟淮之水順流東下。嵩山東南麓山脈地勢較高,中心地帶相對穩固,山水環繞的這片氣候溫潤適宜的沖積平原很久以來便是孕育東亞現代人的搖籃。不難想象,商湯建都鄭州,也許就是源于這樣的考量和昭示。
商都建城之后,鄭州城市3600年中心未移,建設一直以商代都城為原點而發展,城址的擴大,也基本上遵循同心擴框的結構,這個發展過程千年延綿有序。
依《康熙鄭州志》的記載:鄭州是“西望太室,東臨巨藪,梅峰峙其南,汴水環其北,通衢四達,冠蓋絡繹”之地。這是居帝山與母河間的擇中之選。
鄭州太山,位于鄭州西南約十五公里。明朝的陰化陽《東山勝地記》寫有:“正西南而望,則遠而嵩少,近而梅泰,足豁雙眸。臺正南,其山岫又環繞如屏,與嵩少梅泰若一脈逶迤。”
史志中的“太山”,在民間傳說中是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會盟后舉行第一次祭天大典之地。與其相鄰的梅山,是鄭州主城境內的最高峰,北宋梅堯臣寫下“梅山為余訪,還有舊家無”。李誡便是看中了梅山風水,在此作冢長眠。汴河則是今日的賈魯河,屬淮河水系支流。
讀《康熙鄭州志》的輿圖,可以看到城池的中軸線與區域南方地勢最高的梅泰山呼應,與北方黃水遙遙相對。主軸方位與梅山方向相差接近20度,同為角宿、亢宿位。
再去看城內南北門位置角差,鄭州北城門與南城門剛好相差約20度,與山水分野角亢宿位驚人一致。循著這樣的線索軌跡,我們厘清鄭州有一個依角宿、亢宿而對應、20度角的中軸線,它是否就是商都遺址的靈魂所在?
商城的考古發掘表明,商湯建中立極的宮殿區,是城市的北辰之中。今天黃委會科研所東南處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C8G15,是鄭州商城目前揭露面積最大的單體建筑,被認為是四合院式宮殿宗廟建筑。該建筑東西長度超過65米,南北寬13.6米,建筑方向約為22°,與角宿、亢宿的角度類似。由它向南沿塔灣路延伸,經地理測量與考古實踐證實,塔灣路的延長線可至二里崗,書院街王族墓葬區的主墓M2與塔灣路形成的夾角相差約20度,與角宿、亢宿的角度相同。
另外據民國《鄭縣志》記載,鄭州的風云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南門外,歷壇在北門外,先農壇在東門外。官方祭祀場所作為文化地標的相對位置,也說明了鄭州城的布局結構與中軸線位置,而且它與商城遺址的祭祀場所對應。
由此可見,先民將象征蒼龍之首的角宿、亢宿與北極所形成的相對方位,潛移默化地帶入都邑營建的布局中,形成了獨特的20度角的都邑中軸線,引領商代都邑布局,經過數千年的歷史變遷,依然是鄭州的中軸。
鄭州作為商代都城和黃淮流域的核心地區,有兩條中軸線,一條是連接南北山川水系的“都邑中軸線”,另一條則是貫穿城內主要文化建筑的“文化中軸線”。而“雙軸線”的建都思想,上承五千多年前的黃帝時代,之后沿著夏商的脈絡綿延至當代。
都邑中軸線,奠定都邑和王權地位的政治之軸,是商都的權力脊梁,體現王居天下之中的大一統思想。都邑的中軸線在今天的紫荊山路一帶,早期商都的宮殿建筑分布于此,在此后,它又成為歷代府衙及宗廟祭祀建筑所在,可惜的是現在基本蕩然無存。
文化中軸線,關乎人類精神信仰、歷史人文地標、建筑體聚集、山川經緯脈絡,它外化于物又載入人心,有著更為強大的包容力、融合性,不斷衍生發展。
據康熙《鄭州志》記載,商城內文化建筑群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軸線左右兩側布局養濟院、城隍廟、玄帝廟、開元寺、子產祠、文廟。這一條中軸線與今天的塔灣路重合,所幸的是我們還能尋出它的模樣痕跡。
中軸線,承載著國家建中立極的偉大理想,開啟了王國都城形制的輝煌實踐。
中軸線,傳續了城市文明薪火,呵護著城市的根魂脈絡,推動歷史縱向抵達,是當代社會的繁華鏈接。
河山帶礪,歲月如流。
中軸線的發現、探索和實證,使我們依舊能從商都遺地的輪廓中讀出其締造者的空間意識,觸摸商都遺址建造者最初的思緒和理念。 ?
鄭州商都在中華文明的經緯之間,依然蓬勃如初。
作者:齊岸青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港股異動 | 彩虹新能源(00438)績后跌超18%創歷史新低 上半年凈虧損約1.475億元 同比由盈轉虧
彩虹新能源(00438)績后跌超18%,觸及4 82港元創歷史新低。截至發稿,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