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智慧應急體系建設
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造成損失重,各類事故隱患和安全風險交織疊加、易生多發,影響公共安全因素日漸增多。
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的理念是“兩個堅持,三個轉變”: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
一方面,堅持底線思維,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在山雨欲來前未雨綢繆,在風起于青蘋之末時見微知著,切實把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資料圖】
特別是,要落實提前避讓、主動避讓、預防避讓的剛性要求,臨災轉移做到應轉全轉、應轉真轉、應轉早轉。要少一些安全口號、多一些安全提示,力爭實現自然災害“不死人,少損失”。
另一方面,扎實推進“一線三排”,堅守“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條紅線,推動地區、企業主要負責人到一線排查、排序、排除隱患。
特別是,要不斷完善“一體三預”,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在指揮部體系下橫向聯動、縱向調動,做到指揮有力、動員有序、落實有效。同時,持續優化“一網統管”,堅持需求引領、研用一體、開門創新,做大前端態勢感知,做強后端趨勢預測,為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轉型提供科技支撐。
在此基礎上,有必要順應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推動敏捷應急、科學應急、精準應急、動態應急,在認識上、結構上、效能上強化智慧應急體系建設。
打通基層應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統籌推進鄉鎮(街道)和城鄉社區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工程。智慧應急解決方案可通過搭建完善智能化基層應急管理平臺,實現更為高效精準的風險點監測預警、應急決策和應急資源協調響應處置。
推進產品化、場景化、體系化、產業化——
一是產品化,融合運用多感合一、邊緣協同、網絡傳輸、智能算法、數字孿生等技術,實現城市數字神經元體系的全域感知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化。
二是場景化,圍繞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小切口、大場景”中尋求破題思路,找準最小單元、最低層級、最具價值的數字化應用場景切口,把場景做得更大。
三是體系化,從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到運維運營,將規范化、全周期理念貫穿始終,解決碎片化、重復性建設問題,實現感知體系的“一數多源、一源多用”。
四是產業化,服務于城市數字化轉型和物聯網產業發展,探索創新鏈、協同鏈、產業鏈三鏈合一。
推動全社會共建共享應急網絡——
近年來,各地涌現出多人協作在線文檔助力精準救災、搭建社會化急救開放平臺等創新案例。下一步,有必要推動政府、企業、社會和公眾等多元主體間實現更深度鏈接。
比如,把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更好整合進監測預警、監管執法、輔助指揮決策、救援實戰和社會動員之中,包括培育安全韌性文化、提升公眾防災減災救災的意識和能力。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兼職教授、上海市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專家組組長)
(文章來源:解放日報)
關鍵詞:
相關文章
喜報!恭喜老查留學 16 位同學成功入圍 John Locke Shortlist 名單!
JohnLocke入圍名單公布!恭喜老查留學16位同學成功入圍2023JohnLocke全
精彩推送
每經操盤必知(早間版)丨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舉辦;美股三大指數集體下跌,美股銀行板塊下跌,越南電動汽車生產商VinFast(VFS)大漲超254%
美股三大指數集體下跌,越南電動汽車生產商VinFast(VFS)大漲超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