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有資格吃到充電站配建儲能的萬億大餐?
2022年,中國能源消費量為54.1億噸標煤,其中27%的比例是電能,2050年全社會電氣化率將增至50%,這意味著中國一半的能源消費來自于電,社會用電量也會翻一番,電能將成為遠超今天體量的大生意。
電能如何高效的流動,并智能化的供需匹配,這就是新型電力系統,背后涉及到光伏、風電、儲能、虛擬電廠,以及不同量級、不同場景下的可調節負荷。
如果將新型電力系統看作是一張錯綜復雜、分布式、雙向交互的網絡的話,那么幾年后的2030年,為電動汽車提供充電服務的充電站及充電樁,將成為中國電能流動版圖上的重要樞紐。樞紐上的每一個場站物理節點都將是微電網或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數字體”,既能完全自治運轉,又能與大電網實時交互。
【資料圖】
這就是充電站之于新型電力系統的咽喉價值和意義,也是為什么充電服務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但其實很多人沒看清楚的是,明面上的充電電費、服務費只是“開胃菜”,只是流量聚合的入口,就連充電樁的規劃設計、EPC工程等也僅算“甜點”,而基于充電站場景下的儲能、光儲充或微電網,以及針對單站負荷特征和能源需求所配套的智慧能源運營解決方案才是終極大餐。
前者是誰都能進入的紅海,后者的隱形壁壘要高得多。
時機已到,儲能在充電站場景下加速落地
已經有充電服務企業參透了這一點玄機,并開始提前布局。
近日,中國充電服務第一股能鏈智電公告稱,旗下的能倉科技與多家企業簽約合作380余座充電場站,合計供應300臺液冷一體柜、280臺風冷一體柜,合計配儲總容量130MWh,訂單總額高達2.04億元。除了儲能設備設施外,能鏈智電還提供了EMS(能源管理系統)、EPC工程建設、AI+網儲充智慧能源運營等在內的一體化集成服務。
能鏈智電作為“連接器”,為全產業鏈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充電站選址咨詢、軟硬件采購、EPC工程、運營運維、儲能、光伏、自動充電機器人等。
截至2023年3月31日,能鏈智電已連接5.5萬座充電站、350座以上的城市,2023年第一季度充電量達到10.23億度,占全國公用充電量21%。
確實,充電量、充電槍的數量增長相當強勁,但其實公告釋放了一個更值得關注的信號,就是充電站配建儲能有了新進展。
充電站+儲能+智慧能源運營服務,看似一小步,卻可能是“充電站經濟”邁出的一大步,甚至是一道分水嶺。
如果對國內充電站經營現狀了解的話,應該能發現,這應該是國內充電站場景下配建儲能最大、最具規模性的一筆訂單。在國內用戶側儲能領域,百兆瓦時以上的項目也已經不小了。
之前,大多數充電運營商、充電服務商還停留在單一的充電價格和服務費競爭層面,實現儲能設備及系統配套落地的場站數量并不多。
從今年開始,隨著各省市調整和優化峰谷平時段,進一步拉大峰谷價差,浙江、江蘇、上海、湖南、海南、重慶等地區價差大于0.8元/kWh,僅僅是峰谷價差套利收益,就能在4年內回收投資成本。而且隨著碳酸鋰價格進一步回落到15萬元/噸,用于儲能的磷酸鐵鋰電芯價格大幅下降,儲能項目的IRR(內部收益率)持續提升。
充電站配置儲能的時機到了,有了更多元的收入模式,既可以降低用電成本,又等同于“變壓器”,節省了增容成本,還能直接參與電力現貨市場交易。
以往用戶側儲能集中在大工業、5G基站、數據中心場景,接下來,電動汽車充電站作為電力流動的重要樞紐,儲能及智慧運營解決方案將加速在這一場景下落地,并帶來比充電服務、充電樁投建更具想象空間的商業機會。
場景很關鍵,儲能將是充電站的“標配”
雖然目前用戶側儲能所占的市場份額還很低,只有不到10%的比例,但實際上,儲能在場景端的發展路徑與光伏類似。最早光伏發電主要是大基地的集中式光伏,但到了2023年上半年,工商業、戶用等分布式光伏裝機量已成為主力,占了新增裝機的52%。
未來,隨著儲能經濟性的增強,以及工商業場景下盈利空間的改善,特別是光儲充、微電網等模式的成熟,用戶側儲能所占的份額將大幅提升。
其中,電動汽車充電站就是用戶側儲能最大的應用場景之一,同時也是未來新型電力系統最大的可調節資源,為什么這么說呢?
就如交通網絡中有干線、支線的區分一樣,在中國整張大電網中,充電樁、充電站上所流動的電能量會隨著電動汽車保有量的增長而兇猛增長,對電網的沖擊越來越大。
根據能鏈研究院的數據,2022年,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1310萬輛,公用充電樁的充電量是137億度,占全社會用電量的0.16%,預計到203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突破1.45億輛,公用充電量會達到史無前例的3380億度,充電量增長25倍,占社會用電量將達到3.34%。
這相當于今天第一產業農業用電量的2.5倍,30年后電動汽車公共充電樁的充電量占比將逼近整個中國城市生活用電比例。充電站負荷管理不好,會給大電網、配電網帶來災難性的沖擊。
此外,120kW、250kW、480kW等大功率充電樁的接入,2030年僅是2630萬把公用充電槍負荷跑滿,總負荷就會超過13億kW,這一數字幾乎等于今天全社會用電的最大負荷。如果沒有“蓄水池”的緩沖,再疊加光伏、風電發電量占比提升所帶來的電源側的波動性,城市配電網將不堪重負。
這說明,充電站部署儲能系統是一個必選項。
以單個充電場站為例,2030年中國將有150萬座充電站,公用充電樁充電量預計為3370億度電,單場站的日平均充電量700度左右。如果有60%的充電量通過儲能系統和智慧能源解決方案來調節,在低谷時充電,高峰、尖峰時段放電給電網或自用,將大幅降低配電網的壓力,還能降低充電運營商的用電成本,不用投入額外的成本用于電力增容。
軟硬一體化,聚合充電服務平臺能吃到最大蛋糕
能鏈研究院預測,未來十年,中國公共充電場站數量將增至180萬座,以平均每個場站配置170kW/350kWh的鋰電液冷儲能柜計算,總共預計儲能裝機總容量637GWh,投資總額超過萬億元,儲能運維市場規模為500億元。
但在充電運營商、聚合充電服務商及第三方儲能服務商間,誰能吃到充電站配儲的最大蛋糕呢?
表面看,充電站儲能市場相對開放,貌似誰都能插一腳,實際上并非如此。儲能的“外殼”是可見的一體式集裝箱或儲能柜,其實“靈魂”是智能化、數字化AI算法驅動的網儲充運營方案。這套智能化的運營方案就像“大管家”一樣,前期根據充電站負荷曲線、能源需求特征,以及所在城市的峰谷分時電價,篩選配儲經濟性較好的場站,投后運營期,則根據實際情況,“修復”之前制定的用電最優、配儲利潤最大化運營方案。比如尖峰時段電價較高,當充電車輛負荷不足以消納儲能放電電量時,就可以通過充電APP發券等實時激勵措施,調度車輛,消納儲能放電量,實現兩充兩放,放大儲能收益。
特別是在儲能經濟性與參與電力交易、輔助服務機制暫不完善時,更需要因城施策,因場站制定配儲運營方案。所以能鏈智電在篩選380余座合作充電站時,就基于場站大數據、光儲充一體化建設運營能力,通過智能選址、測算服務,對單站綜合能源管理需求評估,最終選出了浙江、上海、江蘇、海南、廣東、四川、重慶等峰谷價差較高、盈利能力清晰的充電站。而且能鏈智電還有一個大殺器——戰略合作伙伴快電,依托車輛調度和導流能力,讓負荷曲線與儲能充放電時段匹配在一起。
僅僅從以上兩點來看,第三方聚合充電服務商顯然是近水樓臺,他們“熟悉”每一個場站的充電行為數據,還具備調節能力。
這一點有些類似當年IT與互聯網的發展關系,充電樁、儲能設備等是第一波打地基的,做的是類似PC、筆記本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工作,有了基礎設施的支撐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才爆發出了數萬億的市場價值,商業模式更是層出不窮。未來,新型電力系統、儲能等領域也遵循這一點,軟硬一體化平臺的機會更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