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女兒做了一桌菜卻遭媽媽數落:她的回應,讓多少孩子噩夢重演
最近看到這樣一個視頻。
【資料圖】
江西一個14歲的小姑娘,趁假期在家里做了一頓午飯等媽媽下班。
她不僅做了三菜一湯,還細心地切好水果放在媽媽的位置上。
但媽媽回來后,看到桌上色香味俱全的午餐,第一反應不是驚喜,也不是感動,而是冷冷地責備——
“我是要表揚你嗎?”
“你給我整這么多菜,中午,啊?怎么吃啊我們倆?”
視頻曝光后網友在評論區炸鍋了,都覺得這位媽媽的表現讓人窒息,簡直“不配當媽”。
“有這個媽真壓抑”
“如果我女兒做了這么多菜,我做夢都要笑醒。”
“應該表揚10086次”
看了網友的評論,這位媽媽當即就錄了一個視頻回應。
新視頻里的她,不但毫無反思悔過之意,還變本加厲地向女兒輸出情緒。
這樣的場景,讓無數人看見了自己的童年噩夢。
01.快樂消失,煩惱加倍錄視頻回應的時候,這位媽媽明顯情緒上頭,很不冷靜。
她舉起手機對著女兒,一邊冷笑一邊質問:
“網上好多人有意見,說我這個媽媽不配,你覺得我配不配做你媽?”
被撒氣的女兒不知所措地立在門邊,握緊門把手,支吾了一會兒才弱弱開口:
“這不是我說了算的……”
說完后就轉身離開,不想再面對媽媽的鏡頭。
媽媽不依不饒繼續發問:“你就說我這個媽當得好不好?”
女兒猶豫道:“還好。”
家長強勢輸出,孩子妥協躲避,這樣的一幕,讓很多網友看見了自己的童年。
在很多人的成長歷程中,無論自己做得好與不好,從父母那里得到的永遠都是挑刺、掃興、潑冷水,更嚴重的,就是貶低、打擊甚至辱罵。
網上流行的一個熱帖里,這樣評價中國式父母:
“向他們分享快樂,快樂就會消失;向他們傾訴煩惱,煩惱就會加倍。”
記得之前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江蘇南通,一個細心的男孩注意到媽媽的手機用了很久,屏幕都碎了卻舍不得換。
于是悄悄拿出自己攢了很久的壓歲錢,送了媽媽一個新手機。
本以為媽媽會開心的他,一拿出禮物就遭到一頓劈頭蓋臉的數落。
媽媽指責他亂花錢,逼他去把手機退了。
男孩理解了媽媽當家的難處,委屈地解釋手機并不貴。
但媽媽態度強勢不為所動,最后還是拉著兒子回到店里,把手機退了。
這件事發酵以后,媽媽的舉動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是兒子忍下難過后,第一時間站出來維護媽媽:
“她很愛我,只是因為家庭條件不好,才會責怪亂花錢。”
沒錯,我們理解媽媽和兒子的出發點不同,所以才做出了不同的取舍。
但大家真正不滿的是,這件事明明可以用更柔和、更溫暖的方式解決。
在孩子表達感恩的時刻,家長即便不認可孩子的舉動,也可以在接受和鼓勵之
后,再商量著做出最終決定,而不是一上來就給孩子潑冷水。
因為被這一盆盆冷水澆滅的,不只是孩子的熱情,還有親子之間的溫情。
02.錯的不是孩子說回文章開頭的那位母親。
在質問女兒的視頻里,她對女兒躲避的態度很不滿意,似乎想逼著女兒承認自己是個好媽媽。
她強調自己的付出:“我丟了工作,帶你跟你姐姐,把你從小帶到大,你說我對你好不好,說實話。”
被這樣逼問著,女兒還是猶豫著說:“還好。”
帶著兩個孩子,里里外外操持一個家,我們很能理解這位母親的壓力和難處。
她的女兒,也是比所有人都更加懂得媽媽的辛苦。
所以她才會用心地做了一桌菜,想犒勞一下媽媽,讓她也輕松一點。
可孩子體諒了媽媽的付出,媽媽卻看不到孩子的懂事和委屈。
類似的情況并不鮮見,很多網友都在評論區說出了自己耿耿于懷很多年的“小事”。
一位網友說,之前有家新奶茶店買一送一,興致勃勃帶媽媽去喝,媽媽一邊喝一邊瘋狂輸出:亂花錢,香精味,喝水一樣……
喝著甜甜的奶茶,回憶起來卻都是苦澀的。
另一位網友至今記得,小學時給媽媽精心準備了一個婦女節賀卡,媽媽卻當著鄰居的面說:“這什么破紙,我才不要呢,扔了扔了!”
自那之后,網友再也沒動過給媽媽準備禮物的念頭。
還有的父母,把自己吃過的苦,釀成了孩子的愧疚感。
孩子在外面吃火鍋給家里分享,媽媽卻反手發了一張吃辣椒醬拌飯的照片,還說“三塊錢吃得飽飽的”。
孩子主動分享自己的生活,本是親子間增進感情、拉近距離的好機會,卻被父母帶針似的一句句話,越推越遠。
久而久之,孩子的分享欲會漸漸消失,想逃離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
可父母總不理解,他們既不能共情子女的喜怒哀樂,也不愿傾聽孩子真正的心里話。
都說現在的孩子脆弱、精神內耗嚴重,殊不知最大的問題就出在父母身上。
還記得papi醬對父母說過一段話:
“我知道父母說這些話是為了讓我們知道,他們為我們付出了很多。
但是作為子女,我聽完之后不是感動,心里面只有一種負罪感。
我會覺得,我父母的人生中所有糟糕的部分,都是我造成的。”
小時候,父母把所有不幸都歸因給孩子,長大后,孩子便在受到委屈后下意識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最終的結果就是,他們學不會愛自己,總想著委屈自己、討好別人,最后在自我厭惡和自我懷疑的情緒中,走向崩潰。
03.夸一句,沒那么難與掃興父母的新聞評論區里大量地哭訴和宣泄不同的是,在一些暖心父母的新聞下面,全都是羨慕的聲音。
“到底是誰在過這種好日子?”
“有這樣的爸媽真的太幸福了吧!”
有一對父母,帶著孩子愛玩的游戲人物立牌和橫幅,來迎接孩子大考結束。
還有一位媽媽,面對孩子“烤地瓜”的遠大理想時,說出一段洋溢著滿滿愛意的話:
“烤上了地瓜?如果你把地瓜烤的又香又軟又甜又美味的話,我覺得也是可以的,也會為你驕傲的!”
“恭喜許果果有了新的愿望!”
這樣的父母,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尊重孩子的自我意愿,用愛和驚喜陪伴著孩子度過成長所有的關隘。
在這樣的氛圍里長大,孩子又怎么會不幸福?
同樣是面對孩子做菜這件事,無錫的一個家庭就給出了教科書般的答案。
無錫一位10歲的小姑娘,在廚師爸爸的耳濡目染之下,早早就燃起了做飯的興趣。
有一年母親節,她給媽媽做了一桌大餐。
媽媽看到后特別驚喜,滿足地笑著表揚道:“比你爸爸做得還好吃。”
在家人的鼓勵下,這位小女孩在10歲的年紀,就有了大廚風范,單手起鍋、360°轉鍋、顛勺……高難度動作統統手到擒來。
現在的她,已經在個人社交平臺收獲了大量粉絲。
除了感嘆別人家孩子的十八般武藝,更多人是被小姑娘沉浸其中的熱情和自信感染。
當有人問她的父母,孩子這樣“不務正業”沒關系嗎?
孩子爸爸輕松地說:“上學回來吃飯然后學習,學習結束一般孩子都是玩手機,我不讓她玩兒,過來學學炒菜不好嗎?”
況且,大家都看得出來,姑娘是真心喜歡炒菜。
每次做成一道新菜式,她都會很開心地跟父母分享,父母也從不吝嗇自己的夸獎。
當然,也許孩子長大后會有其他選擇,但在當下這一刻,她已經從自己的愛好和父母的鼓勵中,獲得了滿滿的能量。
這種能量,將讓她未來擁有迎擊風雨的力量。
04.給孩子鼓掌沈奕斐老師曾在文章中提到教育家蒙特梭利的一個觀點:
成人的邏輯和孩子的邏輯是很不一樣的。
成人邏輯注重實用性,看一個事情,往往是看他實際以及未來產生什么效果,可是孩子的邏輯體系常常是當下的。
這句話點明了大部分親子矛盾的起源。
家長在看待孩子的行為時,總是會想得更多,考慮到更多層面。
但孩子需要的,卻是當下最直接的一個反饋。
現實往往是,父母期待著孩子長大后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卻不知道早在自己把冷水潑向孩子的那一刻,就已經在孩子心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
與之相對的,父母恰如其分的捧場,會成為孩子成長中最大的動力。
就像孩子炒菜炒多了這件事,這位媽媽完全可以換個說法:
“寶貝太棒了,一個人做了這么多菜,手藝真贊!”
“但是咱們只有兩個人,一頓飯吃不完會浪費,所以下次可以少做一點,好嗎?”
同樣的需求換一種表達,就可以讓孩子得到媽媽捧場的同時,也明白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在哪。
更重要的是,母女之間不會再有芥蒂和隔閡,只有互相理解的溫暖和舒心。
最后,希望所有的父母,在孩子成長的任何時刻,都做第一個“捧場王”!
關鍵詞:
相關文章
精彩推送
Arbe-基于Phoenix感知雷達和Lynx環繞成像雷達的芯片組解決方案丨確認申報2023金輯獎·年度最具成長價值獎
視頻來源:Arbe申報企業丨Arbe汽車行業主要業務、產品與服務:rbe開發的